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央视: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用刀叉吃饭

2019-12-08 17: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1995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出土了一把距今5000年骨质餐叉,这把被誉为“人类餐叉之祖”的骨叉,与西方餐桌上的餐叉是文化的巧合,还是有所关联?如今,这一切已经无法解答,但它折射出了5000年前这片古大陆上的远古先民的生活情态与文明高度。

20多年前,这把骨叉的出土,轰动了青海考古界。

5000年前的骨叉现高原

同德县宗日遗址,位于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和卡力岗村间的黄河北岸。奔腾咆哮的黄河在班多村东南穿出山地间陡峭的峡谷后迅疾折向西行,留下了一片土壤肥沃的冲击台地。

这把骨叉就出土于这片富饶的台地上。

1982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的文物普查小组在海南州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就是宗日遗址。1994年,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人员,对这片遗址展开了考古发掘。

时间被定格在了1995年5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国林仍然记得这把骨叉出土于14号灰坑。“灰坑是古代人类留下的遗迹之一,它有可能是垃圾坑,有可能是储物坑(或窖藏),也有可能是祭祀坑,各种坑都有其成因。经考古发掘,专家认定14号灰坑就是宗日先民日常丢弃废弃物的垃圾坑。我记得当时14号灰坑被清理出来时,仍然十分规整,文化层较厚,还出土了许多陶片,这足以说明宗日先民已经在此地定居。”李国林回忆。

“如今,这把完整的骨叉因何出现在14号灰坑中,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但宗日先民便以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举动,为今人遗留下了如此珍贵的实物资料,来了解五千年前的餐具文明。”李国林说。

骨质餐具成套出现

时光流转了五千年,这把骨叉仍然保存完好。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散发出温和的浅黄色光芒。当年考古学家仔细地测量了骨叉,它通长25.7厘米,柄长17.4厘米,宽1.1厘米至1.8厘米,端部两侧各有一翼,叉头宽2厘米至2.6厘米,长9厘米,有三齿。

骨叉的端部有齿形装饰,中齿稍长,侧面略呈弧形,整个骨叉与现代西方普遍使用的餐叉形状非常接近,大小也差不多。

之后,宗日遗址又先后出土了骨刀和骨勺,这一整套的原始社会餐饮用具的出土,令考古学家们欣喜不已。“这样制作精致的骨叉、骨刀、骨勺,出自于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至少可以说明,数千年前宗日先民已经使用骨质餐具。在同一时期考古发掘中,宗日遗址是黄河上游唯一发现骨质刀叉的古文明遗存。”李国林说。

由于考古学界尚未对宗日出土的骨制餐具进行更为详尽的检测,制作它们究竟使用的是何种动物的骨殖,考古学家们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但李国林表示,在史前时代,先民的骨器选料,一般都是质地坚硬的牛、羊、马等的骨殖。从出土的动物遗存来看,五千年前,宗日遗址地区生活的基本上属于典型的北方动物种类,如旱獭、狍、黄羊、麝在遗址中出现较多。

饮食结构变化

让刀叉退出高原餐饮舞台

据中国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赵信先生介绍,众所周知,被视为西方文明标志的餐叉,使用历史不超过1000年。但人们向来都以为是西方人发明了刀叉。在青海马家窑文化的宗日遗址中,出土的骨质餐叉、餐刀和餐勺,是对这种说法最有力的反证。餐叉尽管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始终没有成为餐桌上的主宰,或许与饮食结构调整有关。

赵信先生认为,骨叉的出土,说明宗日文化的先民不仅早已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而且对健康饮食有了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这为今人研究史前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考古资料,“宗日遗址是目前黄河上游发掘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多及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存,这些来自五千年前的文物精华,再一次证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此后,在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喇家遗址出土了‘第一碗面’和壁炉,这些都印证着曾经在青藏高原当年所达到的文明高度。”

古人又是如何从刀叉勺

到如今使用筷子的?

关于筷子的由来

有两个传说颇有趣……

商朝时

商纣王吃的热食很烫

妲己怕烫到他

急中生智

取下头上长长的玉簪将菜夹起来

吹了又吹

等菜凉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

纣王荒淫无度

他认为由妲己夹菜喂饭很享乐

于是天天要妲己如此

妲己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

这就是玉筷的雏形

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

便产生了筷子

还有一个传说与大禹治水有关

大禹在治理水患期间

要在野外进餐

有时时间紧迫

锅刚烧开就急欲进食

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

就折树枝夹肉或粉粢(米饭)食之

这就是筷子的雏形

这当然都是推测

因为新石器时代末期

以至进入到夏禹时代还没有文字

无法记录筷子发明的过程

但饮食专家的推测不无道理

筷子到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已无从考证

但这些年在商代的墓葬里

已出土了“青铜箸”

也就是青铜材质的筷子

不仅如此

在中国江苏的(龙虬)庄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出土了42枚骨质的“箸”

这应该是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

筷子成为“主角”与食物的演变有关

这是出土于青海喇家遗址的面条

距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

是现今发现的

最早的一碗面条

经科学检测

这碗面条是由小米制成的

也就是说

早在4000年前

祖先就有了吃面的传统

后来

小麦由西亚传入中国

它最初的吃法还不是磨成面粉

而是煮着食用

叫作“麦饭”

到了汉代

磨盘出现了

小麦才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可以将它磨成面粉

做成馒头、包子、面条

……

食物的演变

使筷子的作用逐渐凸显

最终成为餐桌“主角”

后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汉字文化圈

筷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古时候的人们非常注意餐桌礼仪

今天,如何文明使用筷子也颇有讲究

你知道哪些关于筷子的礼仪?

吃饭时,这些规矩要记牢

当你面前有一盘菜时

先夹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不要满盘去挑

与长辈同桌吃饭时

必须等长辈先动筷子

在家里或餐馆

等待上餐的过程中

不要拿筷子敲碗

手里拿着筷子时

不要用筷子头指着对方说话

……

待人接物的谈吐

举手投足间的动作

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

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也形成了一系列礼仪规范

和优秀的传统美德

来源:西海都市报、国学时讯、央视新闻

校对:周颖

编辑:陈阳

觉得文章不错记得点个“

原标题:《央视: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用刀叉吃饭》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