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印记万里长城十八关

2019-12-09 21: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世界十大奇迹之一。既是中国历史中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昔日,虎踞龙盘的长城是我国古代保境安民的军事性工程。今日,长城首要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成为了各地的旅游景点供人们揽胜怀古。笔者试图从篆刻万里长城著名关隘名称为契入点,收集整理些许耳熟能详历史传说整理成册,希望能与对长城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共同捧起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璀璨浪花,回味品尝长城文化中独具的魅力风格和韵味,在感受长城最绚烂的历史遗存的同时,聆听长城最精彩的深情故事。

第一关 山海关

山海关原属幽州,隋唐时称为“临榆关”,宋朝称为“临闾关”,元代改名为“迁民镇”。它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东部的第一个关口,素有“京师屏障,辽左咽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是我国扼东北、华北咽喉的军事重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洪武年间大将徐达将历代屡修屡废的长城连在一起,建成一体化防线,筑关设防。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在山与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明中期嘉靖年间,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他在此加固关隘,增修敌楼,建设长城复线,特别是把陆上长城牵引入海,修建入海长城(即现在的老龙头),将山海关一带建成水陆两栖的全封闭防线。

山海关既非最早建起的,也非最接近京城的长城关隘,只是由于它为要冲,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誉。康熙帝曾有诗赞曰:重关称第一,扼险倚雄边。地势长城接,天空沧海连。山海关不仅仅是一座关隘,更是一个城池,整个山海关以城为关,以长城为主线,以关城为中心,包括7座卫城,10大关隘,几十座城台、敌台、烽火台等,是一座完整、严密、科学的古城防建筑群和军事防御体系。

第二关 黄崖关

黄崖关又称“小雁门关”,始建于北齐时期,为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黄崖关位于现今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关城东西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著名的雄关险隘。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

黄崖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反射出万道金光,素有“晚照黄崖”之称,故名黄崖关。关城由正关、水关、东西稍城和烽火台组成。目前,黄崖关游览区包括“黄崖夕照”、"二龙戏珠”和“云海烟波”三大奇观,具有雄、险、秀、古四大特色。

第三关 居庸关

居庸关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位于北京昌平区内,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汉代沿称居庸关,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有"居庸叠翠"之称,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成吉思汗灭金即入此关,现存的关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督建的。

第四关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紫荆关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紫荆关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蒙古军破紫荆关逼近北京。

第五关 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与居庸关、紫荆关合称为“内三关”。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倒马关城,周长约2.5公里,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墙为黄土夯筑外砌砖石。关城东、西、北设有3个城门。关城建筑设计独特,它依峭壁,傍深涧,一半在沟谷,一半在山上,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山、水、关城在这里相得益彰,互为险阻。古人谋略之深,设防之严,建筑之奇,令人叹为观止。

第六关 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周围90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

平型关北有恒山,南有五台山,这两座大山之间有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这条带状低地是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牢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此为安。

平型关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第七关 偏头关

偏关,又称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酷似一个偏着脑袋的人,故名偏头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所建,偏头关历史悠久,早在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载,“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唐朝名将尉迟敬曾在偏头关东修建九龙寺。

明人有诗云:“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此诗称赞的便是偏关。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与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每逢战争的烽烟消失,边禁开放,关城及其周围的一些堡寨就成为蒙汉人民互市的区域。蒙古族携大批的骏马进入互市区,换取汉人的丝棉织品、茶叶等物。互市开放之日,关城、堡寨将士披甲戴盔,列队城外,城楼之上,礼炮轰鸣,鼓角擂动,庆祝这民族交往的盛会。通过商品的交流,交流着民族间的感情,促进着文化间的融合。

第八关 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曾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兵家重点,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也是山西省唯一的一个关隘型五星级旅游景点。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音演),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可见当时雁门关之雄伟,后来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扩大,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日益淡化,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逐渐荒废。但雁门关所代表着的中华民族爱国情怀和铁血意志,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褪色。

第九关 娘子关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此地据考最早从战国时期便有中山国建有长城关口,到唐朝时,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娘子关同井陉关隔山相对,同为军事重地,扼太行山井陉口,为山西和河北之间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

娘子关素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现留有承天寨、老君洞、烽火台、点将台、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唐朝设立承天军戍守处,宋代建“承天寨”。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朝的元好问的《游承天悬泉》诗句中“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明代为“承天镇”。由于明朝时期山西边患频频,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朝廷下令重修娘子关,并派重兵把守,今遗址主要为明朝时期所留。

第十关 杀虎口关

杀虎关,古称参合口,位于右玉县西北35公里处,是外长城一个重要天然关口。杀虎口东临塘子山,西侧大堡山,北依雷公山、庙头山,长城由东北向西南延伸而去,像个半圆形围墙将杀虎口围在里边,东西两侧山岭崖陡壁立,苍头河由南向北贯穿其中,构成一道宽200多米,长3000多米的天然关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象。唐朝时称白狼关,宋朝称牙狼关。明朝时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改名“杀胡口”。清朝建立以后,可能是因为与蒙古的和睦关系,此关逐渐改名为“杀虎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

历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杀虎口。清初,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农民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当时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深入大漠私垦,形成了时代特色的“走西口”迁徙群体。“走西口”现象在解放前延续不断,直到解放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苦难历史。

第十一关 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1]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千米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古代“丝绸之路”即此。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第十二关 阳关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既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又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名扬中外,情系古今。在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军事重地和途经驿站,通西域和连欧亚的重要门户,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这里残存部分房屋、农田、渠道等遗址,当大风过后,这些遗址清晰可见,引人瞩目。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而今天,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凄凉委婉的代名词,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

第十三关 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当时的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滋味。

说起玉门关 ,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不觉萦绕耳际,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面对这座古老关塞遗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第十四关 孟门关

 

孟门关,位于今山西省柳林县城西北约23公里处的孟门古城之外、黄河古渡之上,东依巍巍吕梁,西临滚滚黄河,南靠军渡要塞,北达黄河“二碛”,历史上素有“山西的西大门”之称。春秋战国时期,为赵国之蔺邑,西汉置蔺县,东汉末废。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胡县,兼置定胡郡。隋置孟门关。曾经长期占据黄河中游的政治文化中心。

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时的坐骑是一条长着翅膀会飞的龙,名叫应龙,它是大禹劈山开岭的好帮手。应龙劈孟门、凿壶口、开龙槽,大禹凭借应龙的神力疏河导流,方使九州水患平息,四海平安。在传说中的神土“息壤”可以随水涨而涨,而孟门山传说就是一小块“息壤”所化,所以它“任洪浪滔天,而终不能没”。

第十五关 金锁关

金锁关,又名向阳关,位于今山西省汾阳市西三十里处。 汾阳金锁关昔为汾、石二州咽喉要道,这里在汉代时曾是重要军事要塞,是抵御北方匈奴东进的门户。金锁关亦是后来北齐长城的起点,这条南北走向的长城,沿吕梁山脉蜿蜒向北200余公里,气势雄伟,十分壮观。明宣德4年(1429)为防御瓦剌入寇,又在黄芦岭上设巡检司,派兵驻守。20世纪50年代,在岭上发现有宋代抗辽名将孟良的屯兵寨栅遗址,1997年金锁关被中国长城协会列为中国长城百关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这里又成了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汾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就驻扎在附近的冯家山底。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将军曾驻扎在这里的下庄村,指挥吕梁部队作战,为击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十六关 黄泽关

黄泽关,在山西省左权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黄泽岭处,此地山势险峻,路径曲折,又称十八盘,为通往河北省之要隘。唐置关,元、明、清俱设巡检司。黄泽关据考建于唐朝,为山西之东大门,是当年名扬天下的大关,史载黄泽关原有关楼三层,两翼石墙高垒,至今关堡门洞还在,还有关堡图碑石等遗存留世。

黄泽关出产一种火熔石,也叫溜火石,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当年曾在此作战,在十八盘上身困敌阵,为了冲出敌围,他出奇计火烧十八盘,宋军遂转危为安,但十八盘上的石头却被烧成了灰黑的溜火石。但这终归传说,据现代科学家研究,此地原本有一个火山口,溜火石实为岩浆所凝。

第十七关 固关

固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境内,历史悠久,据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还早155年。虽然但从始建年算起,它已有2374年的历史,国内少见。现存遗迹多为明代建筑,在明朝时为京西四大名关之一,号称“京畿藩屏”。固关长城北起娘子关嘉峪沟,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长20公里,属于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

固关曾经多次成为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相关地,比如秦始皇尸归咸阳时经固关,韩信“背水一战”曾屯兵固关,郭子仪出固关平定“安史之乱”等等,固关见证了太多王朝的兴衰与悲欢。清代康熙帝西巡路经此地时,曾赞叹此关的雄伟,并赋《过固关》诗一首:“鸟道入云中,风光塞漠同,人依险地立,城自越山丛,俗朴观民舍,才多壮士雄,芹泉连冀北,回首指青聪。”

第十八关 宁武关

宁武关,位处今山西省宁武县境内,早从战国时,赵武灵王便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宁武关是“外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而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可以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历史上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宁武关经常成为当时双方交战的主要战场。巍峨长城,经千年时光的洗练,更展现出中华儿女永不言败的坚韧与保家卫国的忠贞。

宁武距凤凰山之北,传说被凤凰赐福,故有“凤凰城”之称,但见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被称凤凰的心脏。现存长城遗址主要为明代遗留。( 新华网 李泽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