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彝乡高原,他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2019-12-10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付余松(右一)为彝族同胞诊病(受访者供图)

和彝族同胞在一起拉家常(受访者供图)

在内江选派的186名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中,44岁的付余松算是一名医疗战线上的“老兵”了。在去凉山扶贫之前,作为市中区凌家中心卫生院的内科医生,付余松还曾参与过“5·12”汶川地震、“4·20”雅安芦山地震的医疗救助工作。

20年医生职业生涯里,付余松见惯了生老病死,但在大凉山,人们对医学的无知和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还是带给他不小的震撼。

医者的责任感,健康扶贫的使命感,激发着付余松下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在驻凉山州金阳县南瓦中心卫生院开展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近一年半时间里,他克服水土不服、高寒缺氧等种种困难,在当地救死扶伤,开展医疗“传帮带”和医学宣教,播撒先进的医学理念和卫生健康“种子”,在大凉山书写了一份饱含医者仁心的健康扶贫答卷。

救死扶伤不计安危

他在高原播撒“医者仁心”

去凉山不到一年半,付余松脸颊上已经出现了两团明显的“高原红”。同为医生的妻子刘胜菊说,“在去凉山之前,他的皮肤是我们家最好的”。

自从去年6月29日,付余松被选派到凉山州金阳县南瓦中心卫生院(以下简称南瓦乡卫生院)开展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以来,这对医生夫妇就过起了聚少离多的日子。

让付余松记忆犹深的是,去凉山的最初一周,他就瘦了10斤。“水土不服,整整一周都拉肚子。”除此之外,语言不通、风俗文化差异以及当地高寒缺氧的气候,也带给他诸多不适之感。但最让他震惊的,是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据了解,金阳县南瓦乡最高海拔3000多米,最低也有约1600米,其中约有99.9%的人口是彝族,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全乡1500多户,有近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穷不但体现在经济上,也直接制约了当地的医疗技术和人们对医学的认知。

付余松告诉记者,南瓦乡卫生院约有20多名医护人员,其中取得执业医师证的仅两名,持证护士仅5名,其他都只获得了乡村医生行医资格。医院仅开展全科、妇产科、普外科(清创缝合)的一般诊疗处置,医生的诊治手段主要局限于传统的望、闻、问、切。

付余松刚去不到半个月时,曾遇到一起急重病例。

那天晚上,付余松正在回寝室的路上。突然,一群人冲进医院,很着急找医生的样子。职业敏感让付余松感觉情况不一般。他马上冲上前去,一问才知,“孩子拉肚子,奶奶给喂了一粒胶囊,卡住了!”

“才两岁多的孩子,竟然就敢喂胶囊!”更让付余松感到后怕的是,孩子在送医前,家里的大人用土办法处理了十多分钟,不见效才想到送医。彼时,孩子嘴唇和面色已呈青紫色,没有自主呼吸,仅有微弱心跳。

在灯光昏暗的院坝里,付余松立即用海姆立克法对孩子实施急救,并徒手给孩子做心肺复苏。十多分钟后,孩子仍然没有反应。此时,孩子的家人已经十分绝望,孩子奶奶甚至想抱走孩子,有放弃治疗之意。

但付余松没有放弃。他推开老奶奶的手,一边继续急救,一边呼喊同事帮忙。在大家的努力下,约摸半个小时后,孩子开始呕吐,面色、口唇逐渐红润起来,心跳和自主呼吸也得到了恢复。

“孩子活过来了!”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付余松却发现,孩子手脚发抖,是典型的缺氧症状。医院条件有限,连台吸氧机都没有,孩子太小,护士也无法给他输液,只能转诊金阳县人民医院。

倾盆大雨中,付余松抱着孩子坐上同事的车,在崎岖山路上,冒着泥石流的危险和死神赛跑,争分夺秒与县医院120救护车会合。途中,孩子大小便失禁,粪便淋了付余松一身,但他哪还顾得上这些,直到孩子被转移到120救护车上时,他才松了一口气。

后来,在金阳县人民医院治疗几天后,孩子康复出院。而在危急时刻,付余松不计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仁心仁术,也在当地彝族同胞中传为佳话。

不遗余力“传帮带”

他把先进医学带进彝区

在南瓦乡卫生院,除了承担医生的日常工作,付余松还要负责做好“传帮带”,不断提升当地医院的“造血功能”。

在抢救那名因异物引起窒息的孩子过程中,付余松发现,该院不少医生,连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这类基本急救方法都不会。

而在日常诊疗中,付余松还发现,这里的医生在用药和接诊当中,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由于对抗生素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同一种病症,当地医生往往会不分类别,几类抗生素一同使用,“这不仅有害病人身体,还可能导致一些后遗症。”

同时,由于医生问诊不细致,误诊时有发生。一次,一名“吐血”的患者,被当地医生诊断为肺结核,在南瓦乡卫生院住院治疗了3天,吐血症状没有任何缓解。医生带着病患求助付余松。经过全面细致的问诊,结合既往病史,付余松判断该病患是消化道出血。对症治疗后,病人一周后就痊愈出院。

为了引导医生们规范用药,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付余松找到院长苦友清,请求医院购买一些医学教具用于教学。那一阵子,一有空余时间,付余松就叫上同事们,开展临床业务教学。从患者接诊、体格检查、疾病诊断和临床用药,到急救等方面,付余松一一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不遗余力传授业务、解疑释惑、探讨病例,把内地先进的医学理念和医疗手段带到当地医院,帮助他们提升医疗能力和水平。

日常工作中,无论是接诊,还是进村入户做健康体检、打预防针,付余松都穿上洁白的医生服,戴上口罩,认真规范地做好每一个医疗细节,身体力行引导同事们树立医者形象。

打针、输液、插管、心肺复苏……这些在内地医院通常由护士完成的基础医疗项目,付余松一样样拾起来,手把手示范,带动当地医生规范诊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付余松还依托远程视频协助,联合原工作单位B超科、妇产科同事,成功帮助该院妇产科诊断出一例8月龄孕妇的胎儿为“无脑儿”,杜绝缺陷儿出生。

短短一年多时间,付余松的足迹遍布南瓦乡4个村1500多户。特别是在南瓦乡海拔高达3300米的偏远村子,付余松喘着粗气,坚持给那里的儿童打预防针,让当地同事和村民都深受感动。南瓦乡副乡长赵里黑和南瓦乡卫生院院长苦友清多次公开表扬付余松,高度肯定他精湛的医术和奉献精神,并号召当地医生向付余松学习。

走村入户健康宣讲

他把健康种子“种”进校园

在南瓦乡,风湿痛、胃炎、胃溃疡、肺部感染、脓疱疮、皮炎等疾病是常见病。但因为条件限制和卫生常识淡薄,患病村民往往得不到及时医治,让病情加重。看着村民难受的表情,付余松暗暗决定,一定要尽己所能,让村民们健康起来。

空闲时间,付余松主动进村入户,询问当地彝族群众身体状况,并利用各种契机,进行常见病防治、个人卫生、禁毒防艾等健康知识的宣教普及,让他们重视“养”与“保”。

在最近的一次金阳县当地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惠民进万家活动中,付余松用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语言,为南瓦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宣讲了十多分钟的防艾知识,受到了当地师生的一致好评。该校校长受此启发,邀请付余松到学校,为全校近3000名师生作卫生常识讲座。

付余松欣然应允。于是,他又多了一项工作:准备课件,定期到学校上健康课。这样一来,他比从前更忙了。但是付余松觉得值,“健康扶贫,要从孩子抓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记者 张小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