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处死国王,法国人民就赢得权利了吗 | 纪念世界人权日

2019-12-10 14: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者按:1948年12月10日,在没有任何国家反对的情况下,《世界人权宣言》在联合国获得通过,此后每年的12月10日也随之被定名为“世界人权日”。

230年前的8月,刚掀起大革命才一个多月的法国颁布《人权宣言》,这部宣言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首次在国家根本性纲领中注入“天赋人权”的理念。

为实现《人权宣言》中描绘的理想国,平日里默默忍受苦痛的平民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把国王拽下了王座。然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过后,穷苦大众还是没有看到希望的曙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权宣言》成了一纸空话。

在世界人权日的今天,让我们重温历史上这段为人权而战的史诗,并从中看清我们的当下。

(本文选自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启蒙》一书,由这位美国国宝级学者在人生末尾,为我们讲述人类五百年来的曲折进步史。)

 

《启蒙》

此时的法国俨然是个火药桶。受恶劣天气影响,农作物歉收。面包价格一路上涨,家庭主妇怨声载道。巴黎居民仍然效忠国王,但越来越敌视国王身边的人,尤其是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此之前,王后已经被贴上贪婪、放荡、蔑视百姓以及操控朝政等充满恶意的标签。此时,首席大臣内克尔仍在试图调和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然而,1789年7月11日,路易十六在王后的催促下突然将其罢免。顿时,巴黎人民的愤怒如火山般喷涌而出,他们开始攻占象征王权的巴士底狱。

历经三个多世纪的风霜,这座古老的建筑早已褪去要塞的威严,甚至已经不像一座监狱。巴士底狱里同样隐藏着可鄙的阶级分化。有钱的在押犯可以享受上好的食物和书籍,比如,萨德侯爵将自己的整个书房都搬进监狱,还可以在花园里自由散步,但平民出身的在押犯只能在肮脏阴暗的狭小牢笼之中备受折磨。正因如此,巴士底狱成了人们攻击的理想对象。此外,储存在巴士底狱中的数吨火药同样是革命分子的目标。

 

7月14日的战斗很短暂但异常惨烈。起义的人民将监狱团团围住,正当他们试图闯入监狱中庭时,监狱守卫开火了。上百名“人民的战士”在连续不断的扫射中阵亡,数百人负伤。此时,已经加入革命队伍的法兰西卫队带着大炮前来支援,巴士底狱的狱长见状只能选择投降,然而他本人依旧没有逃脱惨死的命运。一个暴民将他强行拖走,活活捅死。他的脑袋被插在杆子上,由欢呼的人潮作为战利品撑着。

巴士底狱的沦陷彻底震惊了全国。不仅在巴黎,在整个法国,法律与秩序都在崩塌。武装分子出没于各个村庄,抢劫谷仓,焚烧城堡。此时,国王的实际权力已被大大削弱,整个国家即将陷入绝境。

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巨大恐惧”笼罩着法国。在1789年8月4日的“疯狂之夜”,希望与恐惧在国民议会中相互交织、同时爆发,在法国大革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革命。各阶层对当局的仇恨杂糅在一起,连同启蒙思想一道,击退了古老王权的拥护者。国民议会颁布法令“彻底废除封建政权”,涉及的内容除了农奴制,还有诸如免税权、“贵族法庭”、挂名职务、养老金等一系列“不应得的”特权以及为特权阶级所专享的狩猎权。为了安抚新统治者,贵族纷纷顺势而为,屈服于新形势,主动放弃特权,竞相加入激进主义者的行列。

在这个笼罩着革命狂热的8月,国民议会的代表迫切希望一鼓作气,将他们草拟的法律以宪法的形式永久确立下来。事实上,此时的国民议会并没有任何立法权,但这一切在代表们看来都不重要。经过简单的投票,他们便自行成立国民制宪议会,试图以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为模板,寻找实行宪政的灵感。尽管美国革命是引发法国破产的原因之一,但美国人将启蒙运动付诸政治革命的做法依旧让法国人赞叹不已。他们有意效仿美国,为法国立定宪法。他们尤其推崇美国各州宪法序言中的关于权利的宣言,认为法国宪法也应该以这样一个宣言为序。拉法耶特甚至将其草案提交托马斯·杰斐逊审阅,希望得到他的祝福。

 

但法国的《人权宣言》并不仅仅是对美国范本的描摹。依据该宣言,统治权属于整个国家而非国王一人,法律规则的根基在于卢梭式的“共同体的意愿”。由此,特权被彻底废除。西哀士甚至提出连美国革命分子都避而不谈的积极自由概念。他在草案中写道:“普通公民有权利享有政府作为公民代表所能做的一切。”尽管这一提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它反映了一种激进主义趋向。受此影响,一部分国会代表开始重新建构政权,思考自由与平等的内涵。

国王成了整个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输家。他从享有绝对神授君权的国王迅速沦为由人民代表所制定的宪法的附属物。更令他感到不安的是,相当一部分人民代表并不满足于当前的革命成果,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成立共和国。英国在历经几个世纪的血腥变革之后才成功将王权限定在宪法框架下。如今,法国的革命浪潮来势汹汹地要求挑战国王的权力、质疑王权的根基,身处暴力革命旋涡之中的路易十六又会作何反应?街头巷尾流传着国王正在组织反革命斗争的谣言,故事真的会这样展开吗?

10月的清晨,巴黎突然响起警报,号召人们准备武装战斗。数百位妇女由于不堪忍受不断上涨的面包价格,也加入战斗的队伍。她们或协助运送大炮,或挥舞着任何可作为武器的东西,向凡尔赛宫进发。行进过程中也不断有妇女加入其中。当队伍抵达凡尔赛宫时,妇女人数已达七千之多。

除了胁迫国民议会解决面包价格问题,妇女明确要求严惩反革命分子。她们甚至进入宫殿内部,试图与路易十六直接对话。时任国民警卫队司令的拉法耶特侯爵率领两万警卫抵达现场。对此,已壮大至数万人的妇女队伍毫不畏惧。当晚,拉法耶特试图说服路易十六答应革命群众的要求、回到巴黎,但他的建议最终没有被采纳。次日清晨,狂热的暴徒闯进皇宫,杀死两名皇家护卫,将路易十六及其家眷包围在客厅之中。此时的路易十六别无选择,只能答应妇女的全部要求。据此,他不得不搬离凡尔赛宫,作为人民的国王同人民一起生活在巴黎。

于是便有了法国大革命期间最著名的场景。人民群众,男男女女共计六万人,护卫着这辆摇摇摆摆的巨型皇家马车来到巴黎。一路上,他们中一些人唱起爱国赞歌,甚至哼起一支颂扬王室的小调。此时,身处人群中的国王如同身陷囹圄。搬回巴黎后的王室成员入住杜伊勒里宫。在一位英国观察员看来,生活在巴黎的路易十六及其家人“更像是囚犯而非贵族王公”。路易十六最终再也没能回到凡尔赛宫。此后等待他的,就是革命广场上的断头台。

 

然而,在一度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过后,作为革命主力军的平民发现自己仍然生活在黑暗的阴沟之中。当爱国志士纷纷种下象征着革命的自由之树、畅谈平等与自治时,贫苦工人仍然难以看到生活的希望。革命领袖所声称的新公民和社会舆论肆意渲染的民粹主义,都一度使民众充满期待。然而,所有的期待最终一一落空。同过往的革命一样,妇女遭到最不公的待遇,她们对平等权利的恳求被国民议会嗤之以鼻。

男性农民同样无权享有完整的公民权利。家仆、工匠、农村雇佣工、外来移民以及农场工人也都没有参政议政的公民权,无法参与选举。为此,人们纷纷以抗税的方式表达不满,有时甚至会与收税员爆发直接肢体冲突。在一次暴动中,愤怒的人群放火点燃了布列塔尼地区的城堡。工人农民踊跃自发起义,连历史学家都很疑惑——起义的核心领导力量究竟来自哪里。问题的答案是:来自群众。有这样一些“煽动者”,他们的名字大多已被历史遗忘,但他们在报纸、小册子上的言论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

伴随着大革命一起诞生的《人权宣言》所描绘的蓝图,最终也没有成为现实,但因其首次将“天赋人权”写入国家根本纲领的壮举而永留史册,并且成为后世众多国家参照的范本。也正如联合国设立世界人权日的初衷一般,《人权宣言》的存在,也是在提醒我们,这一历史已久的理念如何才能现实,还有赖我们的努力。

本文选自《启蒙:思想运动如何改变世界》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 著
祝薪闲 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