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藏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拉村:“巾帼夜校”照亮农民致富路

2019-12-18 19: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图为“巾帼夜校”老师检查“作业”。拉萨融媒记者靳敏摄

入冬后的西藏拉萨曲水,寒风凛冽。入夜,多数人都会窝在家里取暖。然而,在曲水县茶巴拉村10组的文化活动室内,却灯火通明,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

记者随声踏入看到,活动室内座无虚席,20余名妇女手捧着书本认真地在读书。信息时代,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接收到丰富的资讯,为何这里的群众却独爱“巾帼夜校”,开启晚上的“学习模式”?带着好奇,记者加入了“巾帼夜校”,成了这里的一名“学生”。

“脱盲”是致富的关键

“这是家门口的进修学校,方便、实用还长本事。”要是在过去,作为家庭主妇的拉姆每晚只能在家里看看电视,打发时间,而对于不识字、不怎么懂汉语的她而言,看电视更多只能是看画面。拉姆告诉记者:“其实坐在这里的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不懂汉语、不识字,想致富但有心无力。”

“脱盲”是脱贫的关键,“扶智”是扶贫的前提。今年曲水县将夜校搬到农村,让不识字的村民学会了如何写自己的名字和基本算术。年纪稍小的村民,还学会了微信基本操作、种植技能等。

“要在脱贫路上不掉队,关键还要打通村民交流、学知识、学技能这条路。”谈起当授课老师的初衷,这位20多岁的茶巴拉村妇女主任嘎玛桑杰滔滔不绝,现在村里年长的老人都亲切地叫她老师,“称呼的转变折射了村民尊师重教的传统。”嘎玛桑杰说。

村民卓吉参加了所有的课程。“刚开始教我们写自己的名字和数数,后来教我们认识农作物,再后来给我们讲解了各种政策。”课堂的内容,卓吉都记得清清楚楚。“以前我们很多妇女只会说自己的藏语名字,不知道汉语名字怎么读,现在不仅会读,还会写了呢。”卓吉说。

“会写名字最大的好处是什么?”记者问。

“至少去银行取钱会签自己的名字。”卓吉笑起来。

“原来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怎么取钱呢?”记者接着问。

“只有叫上会写字的人陪着自己一起去,比较麻烦。”卓吉瘪瘪嘴。

一些村民高兴之余也说起了不愉快的回忆。不会算数,在外务工时经常被骗钱;不会认蔬菜,经常买错种子,辛苦了一季,种瓜不得瓜……

“我们根据村民的需求定位安排课程,下一步,我们还将把妇女维权纳入教学课程里。”嘎玛桑杰说。

为了检验教学成果,记者也现场考起村民。“这几个字怎么读?”记者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巾帼夜校”四个字。村民们围拢过来,除了一位村民,其他的都异口同声答对了。答错的村民捂着脸有些后悔地说:“怪我自己经常不来上课,以后我一定不会落下每一节课。”

“扶技+志智双扶”成为脱贫致富“利器”

“在夜校学习,既能了解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又能消除个人陈旧观念、开阔眼界。”“巾帼夜校”在茶巴拉村开展已有半年多时间了,村民央金卓玛通过“巾帼夜校”的学习,从一名家庭妇女变成主动要求学做手工艺品的独立自强女性,她对人生更有了信心。

一技在身,能抵千金。本着“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茶巴拉村借助“巾帼夜校”这个学习平台激发了当地群众内生动力,引导村民树立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激励贫困户靠双手和才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现在,“白天忙农活,晚上读夜校”已成为茶巴拉村群众的生活新常态,有效弥补了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其自我发展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有了夜校后,我们村的风气好了。以前很多人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可以认识很多字了。”谈到现在村里的变化,嘎玛桑杰赞不绝口。

茶巴拉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油菜,但每家产量各不相同。“夜校刚开办的时候,我很好奇,就来听了一堂课,感触很深。当老师讲到用‘爱农业、懂技术’六个字勾勒出职业农民的鲜明特征,才知道自己连农民都没有做好。原来‘职业农民’和‘身份农民’有这么大的区别。”今年60岁的其美卓嘎除了依靠种植外,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说起自己以前的生活,她显得不好意思起来。其美卓嘎通过“夜校”的学习愿意参加技能培训,也掌握了更多油菜种植技术。“今年油菜收成好,也不愁销路,这都得感谢政府和党给我们的好政策。”其美卓嘎一边忙碌着修改“作业本”上的错字,一边兴致勃勃地说,油菜花已成为她脱贫致富的“黄金菜”。

“巾帼夜校”为啥火?传经送宝很及时

茶巴拉村10组的“夜校”繁景只是曲水县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巾帼夜校”在曲水县每一个村组落户开花,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那“巾帼夜校”在农村为啥这么“火”?记者在两个小时的“学生”转换角色中发现,原来,授课老师紧贴群众需要的课程内容和接地气的授课方式,就是“巾帼夜校”广受好评的重要“法宝”。嘎玛桑杰告诉记者:“我们的课堂有时候会讲解当地乡土情怀,有时还会邀请当地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借台唱戏’,给大家传授致富‘金点子’,大家都会很认真地听课。”

“再不学习,我们这些留守妇女就真的落伍了。”28岁的益西旺姆对夜校颇有感触,这位“90后”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因丈夫常年外出务工,无人照看小孩,不得不留守家中。原先她一边照管孩子一边在村子里参加一些义务工,闲暇时只能靠看新闻了解外边的世界,如今在夜校上课,眼界大开。她说:“我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对村里各项事务更加了解,心里更加亮堂了。”

在茶巴拉村,像益西旺姆一样留守农村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巾帼夜校”可谓雪中送炭,温暖着乡村,滋润着心田。

“在村里开办夜校,不仅解决扫盲问题,它更是党的政策讲习所,技能培训主阵地。”嘎玛桑杰认为,夜校的开办进一步改变了群众,切实解决了脱贫攻坚工作的现实需求。

来源:中国西藏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