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绵阳江油二郎庙镇青林口村:隐秘在王爷山腰的绝美古村

2019-12-20 17: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近日,记者从绵阳出发,经高速路、县乡道,仅一个小时,就在中雁公路旁,青幽巴山之腰,潼江河岸之上,看见青林口村如美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走时青林口村,则见那灰墙黛瓦门户幽深,风雨古廊桥倒影在青云溪波光粼粼,还有那古树掩影的寺庙宫观雕梁画栋,眼前的一切携着浓浓的中国水墨画气息扑面而来……

近日,全省30个村落被纳入第二批“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单,其中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古镇)榜上有名。

重点“国保”:古街古树古建筑古意幽幽

记者在青林口村看到,村落青山掩映、树木葱郁、溪流淙淙、山水环抱。青林之名,就源自这里青山叠翠、古树参天、林木盖地,崇山峻岭下掩映着青林口古村的亭台楼阁。青林口村老街沿王爷山边小河南侧而建,新街沿人字山潼江东岸而建。两山之间跑出来的青云溪水与潼江深情汇合,青云溪上那座带楼亭的“红军桥”,将老街与新街成“丁”字型相连接。据二郎庙镇工作人员谭覃介绍,青林口古建筑群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林口村老街的建筑主要建于元末明初,清代修建了新街。

半边街(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明霞 摄)

记者顺青云溪河走下去,看到邮青林口老街上的建筑多为木结构,现保存较完好的有符家大院、广东会馆、火神庙等。这些大院里栽植有银杏、苦连、柿子树、香樟、青乔等多种树木,掩映着川北民居与河边的吊角楼,还有几珠珍贵的菩提树至今枝繁叶茂。

青林口还有一座白塔,位于王爷山中下部潼江左岸,塔高约15米,直约3米,石条建筑,为六角七层。传说中,由于明末张献中入川战乱,清初战乱及大瘟疫后,出现了大量死者无人掩埋,白骨遍地的悲惨景象,青林口的村民便义修白塔收殓尸骨,所以又叫“白骨塔”。惜宇塔则建于民国初,位于潼江铁索桥西码头左侧,塔高丈余,传说此塔是为镇水妖保护铁索桥而建。

红军桥(张俊华、谭覃提供)

青云溪上建有一座木桥,这座木桥就是现在的红军桥。整座桥呈叠山式状态,石桥有三个桥拱,分三段立于桥面上。桥头建有牌坊,绘有各式花纹图案及浮雕人物,在廊桥的每个角上还系有金属风铃一只,微风吹来,还能听到清脆悦耳的铃铛声。据史料记载,这座木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91年),步、骑、车、轿都能通行。嘉庆庚申(1800年)春,为阻挡清军追杀,白莲教众烧毁木桥。战乱平息后,两岸百姓集资,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

游客听当地老人讲红军桥的故事(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明霞 摄)

青林口村二组的老人聂学永经常会穿上红军军装,义务向游客讲解:“这座桥原来叫合益桥,红军大部队撤走时,一个女红军滞留老乡家养病,被还乡团抓到桥上杀害,为纪念她,当地百姓于1956年,将这桥改名为红军桥。”如今,经常有游人来此缅怀革命先烈。

岁月悠悠:繁华“鸡鸣三县”变小村

当日,青林口村显得有些清静。狭长的街道两旁,多数民居大门紧闭,街上仅有零星几名老年人守着自家的摊位,销售一些香菇木耳野菜等。“莫看现在冷清,以前青林口街上有铁匠铺、染坊、酱园、酿酒烧坊等多家店铺,赶场天闹热得很。”谭覃说,青林口始建于元代,盛于明清,因王爷山和人字山绵延数十里,在青林口村“打开”一道垭口,三条古道相连于此,分别通往陇南、关中和成都平原。

当年湖广填四川时,福建、广东、陕西等五省移民纷至沓来,在青林口扎根,所以当时物流运输、商业贸易、手工业、农业、文化教育都发达。也就是从那时起,青林口成为方圆百里的集市,车水马龙、人流不断,早在明清时代就有“买不尽的青林口”之说。从文昌宫、妈祖庙、南华宫等古建筑和大量清代、民国时期的木构一楼一底民居,也可以一窥当时的繁荣。

火神庙大殿(张俊华、谭覃提供)

青林口村地处江油、剑阁、梓潼三县交界,号称“一鸡鸣三县”之地,位于蜀道剑门关的南端。1935年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防线,经剑阁进入青林口,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青林口村至今仍然可见红军当年在石碑、石柱、墙壁上刻写的大量宣传标语口号。

和青林口一条潼江之隔的二郎庙镇,因富含石灰石、石英砂,在“三线建设”期间成为工业重镇。当年,青林口山上大量的树木被砍伐,顺江而下,去支持绵阳跃进路等国家重点企业建设,与此同时,一条条新建道路改变了青林口的通道优势。1992年,以青林口命名的青林乡与二郎庙镇合并,乡政府因合并而外迁,青林口人口下降,原本被乡政府、小学等公共机构占用的部分具备历史价值的建筑,也因为人员外流而停止了改造扩建。2013年,青林口村入选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保护传承:流动舞台上演大戏

闽粤会馆里的大戏楼(张俊华、谭覃提供)

记者走进闽粤会馆,一眼就看到那古朴的飞檐大戏台,戏台四周有檐部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不远处的文昌宫大院里有游客在双手合什祈福,凭添一份信仰的力量,其内还有传音石,轻轻敲击这头,清脆的声音便会传到那头。

从这些历史建筑的檐口、挑梁、撑弓、门窗雕花看得出来,当年生活在青林口的人们生活十分讲究,文化生活相当丰富,其中就包括源于江浙苏杭一带的“高台戏”,这种戏剧曾出现在绘于清代的国家一级文物《游春图》年画中。

高抬戏(张俊华、谭覃提供)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青山环抱的青林口一改往日的平静,从周边乡镇涌来看热闹的人流已让古村人声鼎沸。在打头的狮灯、彩莲船之后,文昌的神像被抬了出来,“文昌出巡”开始了,然而,人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文昌像后的几张方桌上。方桌由四个大汉抬着,上面站着一位武生,在他肩上,还单脚站立着一位盛装的女孩。女孩被高举,甚至高过古镇的民居,在鞭炮、香烛形成的缭绕烟雾中,衣裙飘飘,恍若天仙。这就是青林口高抬戏,被民间称为“桌子戏”。

在2006年广州番禹首届民间台阁艺术节的比赛中,青林口的高抬戏获得了首届民间台阁艺术节金奖“山花奖”。据传青林口的高抬戏是清代雍乾年间,当地人符璋仿制成功的,在青林口落地生根已达200年。烧火龙也是青林口村巡游的保留节目,民间有“火龙现、高抬见”之说。

青林口高抬戏因为传承濒危,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另一些新的民俗文化也在渐成时尚……

游客在青林口村春赏桃花(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明霞 摄)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青林口开始种植白花桃,到如今种植了6000多亩的白花桃。每年3月,青林口会举办盛大的桃花节,还有踩高跷、舞狮、舞龙等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各式表演,还能欣赏到漫山遍野的桃花。每年7月,青林口桃熟飘香,吸引八方客商和游客前来,品桃赏景。不远处的黄家大院,位于潼江上新建的铁索桥边,这里曾经是当年红军在青林口时的食堂,是一个古老的三重四合院,如今被当地村民租用改造,创新的“豆腐宴”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来此休闲。

近年来,遵循保护与更新的原则,青林口村的标识标牌、街道路灯、光伏发电站、吊桥维修、仿古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完善,还增添了消防水泵、消防水罐、灭火器、水缸等消防硬件设施,成立了应急抢险队伍和义务消防队,安排村民和干部每日巡查,加强对青林口传统古村落的保护。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田明霞 文/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