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木雕装饰精美、拥有800余年历史,它是三水文风兴盛见证者

2019-12-21 11: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今日三水 ,作者郑泽聪

今日三水

三水本地最权威的新闻发布,最有趣的资讯呈现。

毗邻西江,与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相邻,三水白坭镇清塘村一度是白坭有名的古墟,有“清溪”之誉。邓氏大宗祠就伫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受理学风影响,文教之风兴盛。

邓氏大宗祠背靠山丘,正临碧水塘,村内风景优美。

近日,邓氏大宗祠登上学习强国,三水的祠堂文化为更多人知道。

明清时期,邓氏大宗祠所在的清塘村走出了17名举人。在中国近代史中,邓氏大宗祠则走出一群毁家纾难,救国救亡的革命先驱。在当代,清塘邓氏更是粤韵流芳,走出邓碧云、邓礎锋等粤剧大家,文脉底蕴绵延,是白坭文风兴盛最好的见证者。

1

重光庆典,百年宗祠重现辉煌

11月17日,鞭炮锣鼓喧天、彩旗招展,400围酒席在清塘村内一字排开,为新建成的邓氏大宗祠举行重光庆典活动。在祠堂前有一排特别显眼的红色芳名录,海内外众多邓氏宗亲在这儿排起长龙,他们现场1000元、500元不等地捐出善款,为邓氏大宗祠的后续运作和管理慷慨解囊。

这座牵动邓氏宗亲的邓氏大宗祠,是邓氏族人开村至今800余年历史的重要见证。

相传,清塘邓氏始祖邓祚,字正集。宋咸淳十年孟春,邓祚经过清塘时,“见此地有旺气,卜其可居乃迁居清塘”,于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携家人迁居于此。为纪念邓祚,邓氏宗亲在村中建立邓氏大宗祠。

邓氏大宗祠第二进植德堂。

邓氏大宗祠坐西北向东南,前有地堂,总面宽28.24米,总进深35.64米,占地面积1270平方米。祠堂三间二进,硬山顶,平脊,滴水剪边,花岗岩基础。

步入祠堂可以看见,头门采用花岗岩墙基及门框,虾公梁、檐柱两侧均有花鸟纹花岗岩斗拱承托檐檩,前廊三步梁,木雕人物故事装饰驼峰,花岗岩方身檐柱、包台。在祠堂的几个门口,都有用古脊刻画文房四宝、松鹤等花样,寄托好读勤学的美好愿景。

邓氏大宗祠精美的斗拱。

岗尾村村民小组组长 莫才好:

邓氏大宗祠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曾是一所学校。从上世纪初开始,近百年来,邓氏大宗祠都作为学校为邓氏一族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当时祠外周边均属于邓氏大宗祠区域,左侧曾建有二房家祠,后被征作清塘小学和幼儿园使用。直到2004年清塘小学停办,宗祠才结束学校的功能。

在停办学校后的10多年里,宗祠门窗破失、众多物品失窃,堂内及屋顶瓦面顽树寄生、落叶满布。祠堂一直处于荒废状态,村中红白事只能在新建的饭堂里举办。

清溪书舍文化教育基地。

幸运的是,去年初,经邓氏族人筹集,并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最终筹得200万元为邓氏大宗祠重换新颜,成为集党群服务站、新乡贤培育中心、清溪讲堂、好人工作室、志愿服务V站、清溪书舍文化教育基地、清溪粤韵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文化新空间。

1

人才辈出,翰墨书香文风鼎盛

松石竹影移客座,山花鸟唱杰人开。数百年来,清塘村始终文风鼎盛,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朝洪武十四年开始,邓氏一族有37人考上举人、贡生,其中举人17人。邓氏族人为官遍布广西、陕西、福建各地,其中官职最大为陕西道监察御史。在近代,邓氏一族则涌现出邓慕韩、邓警亚、邓禹等革命先驱。在文化方面,涌现出邓础锋、邓碧云等粤剧大家。

清溪粤韵人才培训基地。

村中有峣山秀色、云谷丹泉、竹坞清风、溪陵钓月、福圆绿荫、金洲晚渡、石顶春流、大陇耕云这清塘八景。“自古以来,出现八景的地方大多自然环境优美,且文风昌盛。”据村中老人回忆,早在明清时期,清塘就文化发达、空前繁荣。

彼时,清塘背靠马栏岗,面向大峣山,中间是个天然水塘。马栏岗后的樵北涌通过文桥,绕过大峣山背面流向远处的西江滩头。大峣山脚下绿树成荫,圆福寺香火袅袅,寺前清澈的溪流穿过大片肥沃的农田,在里水岗下汇入西江。傍晚,到西江对岸的商贩,从“金洲”横渡西江,沿溪流上溯至“御史庙”前的埠头上岸归家。从老人描绘的图画可以想象,当年清塘文风盛极一时,让人叹为观止。

三水文史专家 植伟森:

清塘之所以文风昌盛,主要受西樵文化的影响。西樵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是“珠江文明的灯塔”,清塘紧邻西樵,深受西樵山学风、文风的影响。而清塘本土的一些科举及第人士从仕途退隐后,回到家乡讲学,对清塘士子有“提、帮、带”的作用,从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1

毁家纾难,邓氏族人一腔热血欲报国

在中国近代岁月中,在国家存亡之际,不少邓氏族人毁家纾难,将一腔热血投入到革命当中。

清塘邓氏一门先后出现辛亥革命元勋邓慕韩、邓警亚等人。1905年邓慕韩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在此期间,他曾参加过黄花岗起义等战斗,后来还担任过广三铁路局局长等职,受到孙中山等人敬重,每每见面,孙中山等人均呼其“师爷”,而不呼其真实姓名。

受到邓慕韩影响,其胞弟邓警亚“以笔为枪,以纸为子弹”,辗转于《中国报》《平民画报》《齐民日报》多家报刊,长期在海外南洋一带办报,并任编辑,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兄弟两人共同参加革命的义举,成为一时美谈。

除了邓氏兄弟,革命先驱邓禹同样在这场救亡运动中大放异彩。1917年,邓禹出生在一个家业殷实的家庭。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救亡图存,拨动着当时每一位有志青年的心弦。在这样的背景下,邓禹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祠堂内的邓禹像。

1935年,邓禹在广州学生救亡运动地下党负责人宋依民教育和宣传动员下,在广雅中学组织学生参加学生救亡运动,宣传抗日救国。次年11月,邓禹奔赴延安加入新四军,参与抗日救国,直到1941年“皖南事变”被俘。在此期间,坐过“老虎椅”,双眼被灼伤,邓禹始终坚守秘密,经受严峻考验。后来,邓禹逃回新四军,先后任部队指导员、营教导员,并参加苏南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小战役8次。

先贤已逝,但邓氏族人那份舍小家而为大家,踊跃捐躯沙场的英烈之气始终渊源流传,成为邓氏族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一个精神坐标。走进邓氏大宗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然可以感受到邓氏族人的英雄气概,让人荡气回肠、为之动容。

“我们会记住这段历史,激励后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做出更多奉献。”邓氏大宗祠管委会负责人邓华兴说。

1

粤韵流芳,培训基地传播悠扬粤剧文化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发源于佛山,是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白坭镇清塘村,粤剧文化盛久不衰,延绵不绝。一代又一代的粤剧名家从清塘走出,传承着这份悠扬粤韵。

祠堂内的戏剧元素。

在宗祠的粤剧文化基地,一张照片颇为吸引。“这是‘南国鼓霸’邓础锋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人的合照。”邓华兴自豪地说,1952年,邓础锋以广州曲艺大队代表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汇演以及全国第一届曲艺观摩汇演时,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鼓励。

粤剧文化基地内景。

根据资料显示,邓础锋擅长扬琴左竹演奏法,并以鼓乐扬名。他首倡用爵士鼓参与粤乐演奏,令人耳目一新。当时在广西等地巡回演出时颇受欢迎,享有“南国鼓霸”之誉。20世纪50年代初,邓础锋还在广州组织蓝宝石乐队,积极参加爱国宣传演出。

让人更津津乐道的则是“万能旦后”邓碧云。邓碧云,原名邓芍芙,曾在粤剧名伶肖兰芳门下习艺。民国37年(1948年),邓碧云在白玉堂的兴中华剧团演出《夜祭雷峰塔》,从此声名鹊起。1949年底,邓碧云到香港组碧云天剧团,自任当家花旦。邓碧云主演的《碧海狂僧》《多情孟丽君》《牛郎织女》都名噪一时。邓碧云反串小生,戏路甚广,尤以诙谐见称,时人誉为“万能旦后”。

清溪粤韵人才培训基地。

在先贤的影响下,邓华兴倾力推动粤曲文化传承,培育粤曲新生代。2014年,邓华兴联合多方力量,在白坭镇中心小学挂牌“佛山市少儿曲艺培训基地”及“三水区少儿戏曲培训基地”。如今,祠堂新建成的清溪粤韵人才培训基地,更是为传扬粤剧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提供新的阵地。

“祠堂始终都是要发挥更大的力量。”邓华兴凝视着修葺一新的祠堂,似乎陷入了沉思。也许,在他看来,祠堂早已不再是一座房子,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一份乡愁。

大家都在看

1、

2、

3、

文末点个“在看”是你来过的仪式感

资料:佛山日报郑泽聪,学习强国

图片:佛山日报洪海,陈荣彪

原标题:《木雕装饰精美、拥有800余年历史,它是三水文风兴盛见证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