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GZDOC人物|申晓力:纪录片永远不要追求爆款

2020-01-01 09: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每一段文字都能听见时光的声音,每一个图像都能看见岁月的痕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新时代、新环境之下,跨界生存与发展成为当前业界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应如何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如何做好理性坚持与人文关怀?城市纪录片又要如何做出温度避免千篇一律?

对此,第六届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复评评委申晓力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

 

申晓力 
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南派纪录片领军人物。现担任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首席艺术指导,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主席,广东省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主任。从事电视专业30年余,创作了大量国内外获奖作品,代表作有纪录片《家在向海》(意大利国际电影节三项大奖)、《远离的愿望》(挪威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鸟人》(匈牙利国际电影节大奖)和《深圳24小时》(日本索尼制作国际认证技术奖)、《珠江》(中国纪录片最高大奖)等分别获国际国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主要著作有《电视节目创意论》、《申晓力诗选》、《都市杂识》等。

诗与纪录片,看见城市的温度

申晓力不仅是南派纪录片领军人物,也是一个编辑和诗人。

 

三千年读史,不外乎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于诗酒田园。申晓力认为,他做纪录片也是一种诗化的对生活的反映。但这种诗化的反映不意味着戏剧性的削弱,而是汲取诗歌中对情感、情绪的把控以及对节奏韵律的表现。

“诗歌和文学本身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第一就是审美,他教会了我们形式和叙事,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从哪一个角度去结构一个作品,而我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就是‘结构能力’,这一块上我从文学提取了很多的营养。比如说美国非常著名的纪录片大师怀斯曼,就受到了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影响,因为诗歌教会了他韵律,教会了他处理影片的节奏和内在空间的想象。”

从早期的自然与人纪录片,到后来的城市纪录片创作,申晓力从未放弃他对诗性的追求。

28年前,当时仍在吉林电视台的申晓力,向中央电视台导演孙增田借了一台包莱克斯电影摄影机,揣着几万尺胶片,就一头扎进科尔沁草原东部的沼泽湿地里,拍摄出轰动一时的电视纪录片《家在向海》。

1991年,《家在向海》在第五届意大利桑帝欧自然纪录片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三项大获;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把《家在向海》带到在巴西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上播放,该片被评为“世界十佳自然纪录片”,从此把向海推向世界。

 

申晓力在意大利桑迪欧国际自然纪录片电影节

当时的纪录片往往都有采访,可以在情节和内容上使片子更生动。但是《家在向海》追求的是一种诗画的风格,并没有刻意采访。就镜头而言,动和静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一群向海孩子在向湖中喧嚣戏耍野浴,后面恰恰是十分静谧的向海湖面和静静流淌的溪流,动静分明,以此营造原始古朴的诗画风格。

 

向海风光

申晓力非常喜欢自然与人文类纪录片,后来转向城市纪录片创作,则更多地跟他自身的经历有关,1998年申晓力迁徙到了南方的城市深圳,创建了深圳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

当时中国城市化处在一种剧烈的转变过程中,申晓力认为,拍摄城市纪录片,并不是为了展示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重复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更不是浮光掠影式地呈现城市景观,而是以跳出深圳看深圳的“陌生感”,去思考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城市纪录片永远不能脱离开人,应关注城市化背景下的个体化的生活是怎样的,关注那些造梦、寻梦、实现梦想的移民之城的主人,他们如何落地生根,如何实现自我,如何找到城市认同感继而安定下来,才是纪录片编导应该做的。

基于此,从早期的《一个新城市的诞生》《深圳24小时》到 《解放深圳》《风帆起珠江》《追梦》等一系列城市纪录片作品,申晓力始终用它所认同的 “进窄门,走长路,见微光”的方式进行创作,把小人物拍得极致和丰满,呈现都市想象和民间记忆。

 

《风帆起珠江》海报

但对于城市纪录片的创作,要警惕为审美而抛弃真实性。

“我们可以追求诗意,我们也可以追求想象,但是纪录片首先一定要追求真实,真实大于审美。”编导应该反思自身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选题和讲故事的能力也同样重要,“规避同质化的问题最重要的,要强调选题的价值,我们要能够体现自己独到的观察视角,不要被网络上的信息所淹没。而且纪录片一定要有故事,讲述故事的能力,在于你的结构能力,你的基本的素养、文学素养、审美素养、想象能力、批判能力,这代表了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纪录片不是追求热闹的东西,永远不要追求爆款

有人说,纪录片是以摄影机为媒介,呈现看世界的眼光。而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它会不会成了“没人看的电影”?因此,有人着眼于将纪录片与短视频结合,有人着眼于打造爆款纪录片,对此,申晓力认为:纪录片是否做短要看题材,而纪录片永远不要去追求爆款。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非常有纵深感的一个选题,那么我们就要付出很长的时间,这个就是量体裁衣。像只是反映一般的生活状态的、主题比较单一,人物命运也比较单纯的片子,那么就没有必要把它变得那么冗长,要精炼。但比如《四个春天》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跨年度,做成一个类似于编年史的家庭纪录片,这完全根据你的题材来判定,和你的追求是什么样的。”

申晓力认为,把故事当成纪录片的终极追求是可怕的,作为纪录片的导演,应该发现生活的质感,生活的原型。纪录片不是追求热闹的东西,它跟虚构的电影电视剧不一样,纪录片体现的是记录的价值和现实的价值,本身所创造的场域,更多的是给人们提供思考,尤其对当下的思考,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所赋予的后果。

“其实纪录片永远不要去追求爆款,我倒是认为片子的价值在于时间价值,能让人记住的纪录片,不轻易向时间妥协的纪录片,才是真正的好纪录片。尤其对于未来它有文献价值的时候,那就是意外收获了。”

 

《解放深圳》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特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颁奖,作品被国防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时光拥有解答一切的超能力,这也正如申晓力对南派纪录片的畅想:“南派不只是对标北方的一个地域名词,而是一个文化品牌,体现出一个群体所关关注和表达的一种风格样态,形成特殊品牌之下的一种力量。只有把品牌作为追求,才有胸怀、有格局,才能将其发扬光大,这个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立删

文字:莹月

视频:子超

编辑:莹月、晓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