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名片!湖北这4地被认定为全域旅游示范区,有你家乡吗?

2020-01-03 19: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充分发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在促进我省全域旅游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在各地初审推荐的基础上,综合会议评审、现场检查结果,并经公示,省文化和旅游厅决定将十堰市郧西县、荆门市京山市、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孝感市应城汤池镇等4家创建单位认定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这4家被认定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你来过吗?

十堰市郧西县

郧西县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核心保护县,先后荣获“湖北旅游强县”、“中国喜鹊之乡”、“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湖北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郧西七夕”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754.89万,实现旅游收入50.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11%和38.06%。

示 范 意 义 和 亮 点

1、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全域旅游

郧西县委、县政府始终致力于把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强调用现代旅游的理念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域旅游建设中,以季度项目拉练的形式,党政领导现场办公,快速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郧西县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旅游+”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郧西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郧西县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保障旅游业发展,国土部门用足用活现行土地政策,保障旅游业用地优先。率先成立郧西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9个平台公司,积极争取政策性基金贷款,全力支持旅游项目建设。同时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县直部门相关资金,集中资金办大事,聚集优势开发旅游项目。如在上津古镇建设中,县水利、林业、交通、住建、环保等部门各领一块,分工负责,齐头推进。

2、龙头景区带动,助力脱贫攻坚

郧西县现有A级景区10家,其中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2家,A级景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创新了“景区辐射带动、乡村线路撬动、旅游商品推动”三种旅游扶贫模式。五龙河因此被评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景区,龙潭河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景区。

△五龙河景区

△龙潭河景区

近三年来,郧西县先后培育了20家旅游龙头企业、200家示范农家乐,涉旅产业农户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景区周边50多个村从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最富裕的、最美丽的乡村。郧西县有9个行政村入选美丽乡村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3个行政村入选国家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项目、58个行政村入选国家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双石沟民俗村

△采茶旅游节吃百家饭

△田园生活节

3、“旅游+城镇化”打造“第一景区”

郧西县按照全域旅游理念,把旅游要素全方位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旅游+城镇化”,将城市建设与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将七夕文化有机融入城市建设,具有浓郁七夕文化气息的休闲区域、建筑小品、公共设施、旅游企业等随处可见,整座县城变成一个具有七夕文化特质的休闲空间。

△郧西七夕民俗博物馆

△爱情马拉松

△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织女绣)

△七夕节祈福灯展

△七夕淘宝大集市

4、全民共享营造全域旅游氛围

2016年,郧西县在全省率先推出重点景区面向本县市民免费开放的政策,让郧西人民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赢得了社会公众对旅游发展的广泛支持。免票当年,县内重点景区的客流量同比增长130%,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7.8%,开启了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式。

△牧羊山庄

△天河漂流

荆门京山市

京山市是全省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湖北旅游强县”、“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网球特色城市”、“中国观鸟之乡”。现有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个(屈家岭、苏家垄)。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4%,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13.7%。

示 范 意 义 和 亮 点

1、领导重视,高位推进全域旅游

京山市强化党政统筹,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四大家”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的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出台了《京山市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京山市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从财政金融、品牌创建、旅游用地等方面为旅游产业突破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整体宣传促销、旅游市场开发、智慧旅游、旅游人才培训等。采用“点状供地”、“垂直开发”等方式,灵活解决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问题。

2、美丽乡村建设融入文化旅游元素

京山市委提出每年建设56个美丽乡村,用3年左右的时间覆盖70%左右的村。市财政每年拿出5000多万元的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每季度组织一次拉练,现场打分当月兑现奖励资金。目前,全市已打造近200个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融入文化和旅游的元素,选择有条件的村进行景区的打造,开展村庄景区创A行动,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的示范点和亮点。

△王莽洞(AAA)

省委省政府先后几次在京山召开现场推进会。按照“村庄景区化、节点景观化”要求,逐步构建以景区为龙头,农家乐、民宿为基础,休闲农庄、度假村为主体,观光采摘园、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为补充的乡村旅游新格局。近三年已投入资金8.4亿元,差异化建设了112个美丽乡村,全市有18个村开始由建设美丽乡村到经营美丽乡村的华丽“蝶变”。

△曹武镇石桥色▪彩绘景区笼宴

3、提升基础设施营造全域旅游环境

近几年来,京山市共整合30多亿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的改善。建设了官虎线、京王线等旅游环线,正加快建设坪客线、G347国道、绿林镇旅游环线,逐步形成每15分钟左右到达一个景区,4小时能够串联起所有景区的旅游交通闭合圈。开通城区至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专线,启动景区智慧旅游建设,新建102座旅游厕所,建起了一批游客接待中心、旅游驿站,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全面提升。

△汪拐旅游驿站市易廊

△一月庭旅游驿站

4、体旅、教旅、农旅融合引领新发展

京山市充分利用“中国网球特色城市”和“中国观鸟之乡”两张名片、两块基地,三年来共举办国际网球赛事68场次,吸引参赛者及游客42万人;举办全国性观鸟节3次,吸引赏鸟爱好者5万多人,“打网球,到京山”、“赏百鸟,到京山”声名鹊起。打造了“京山观鸟”、“绿林山水”、“金色农谷”三大研学旅游基地,形成了南、中、北片区3条研学旅游线路,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研学旅游学生21万人次。充分发挥湖北省“龟鳖第一县”、“一袋米(桥米)”、“一壶油(木本茶油、山桐子油)”等农业品牌优势,打造了一大批农旅游融合度高的乡村旅游景点。

△绿林山风景区美人谷

△潼泉寺原生态映山红

嘉鱼县官桥镇

官桥镇是湖北旅游名镇、湖北森林城镇和全国特色小镇,镇区所在村官桥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绿色小康村”、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镇域范围内现正在申报的4A级景区1个,已创建成功的3A景区1个。2018年旅游接待7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0.93亿元。

示 范 意 义 和 亮 点

景镇一体,融合发展

官桥镇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特色和发展基础,与田野国家乡村公园、十里嘉园休闲农业园创建工作进行有机对接,深入挖掘和拓展农业、文化多种功能,规模发展、连片开发,利用官桥八组是中国乡村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的优势,打造特色农村建设和精品产品体系,实现农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田野乡村公园

△万亩油茶基地

△天鹅湖

△西凉湖候鸟基地

△森林公园

△康养中心

△玉龙岛庄园

应城市汤池镇

汤池镇是湖北旅游名镇,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2018年旅游接待83.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7亿元。

示 范 意 义 和 亮 点

龙头景区带动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依托国家4A级景区汤池温泉,全力打造以汤池温泉为核心的康养主题功能区,并推动“温泉旅游+生态农业”、“温泉旅游+红色文化”等融合业态的发展,从而带动全镇整体发展。

一方面以汤池温泉作为核心,在周边建设生态农庄,鲜野稻鳖示范区、草莓园、桃园、茶园、水稻种植园等业态。并借助汤池温泉的知名度,全力推广汤池镇各种特色农作物与土特产,形成种养销售于一体的旅游与农业融合的产业链条。

△汤池温泉度假村

另一方面,将汤池温泉同地方红色文化相结合,在前国家领导人陶铸纪念馆(建筑群2万多平方米)、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纪念馆等基础上建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和素质训练基地,为在校学生和机关单位进行红色教育提供了理想场所。

△陶家湖

△鄂中革命纪念馆

湖北这4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有你家乡吗?

原标题:《新名片!湖北这4地被认定为全域旅游示范区,有你家乡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