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京市政协委员:改革现有体育中考模式,增加体适能考核指标

澎湃新闻记者 李文姬
2020-01-12 19:03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1月10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干部李妮娜分析指出,当前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现代化的生活使儿童青少年养成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严重威胁他们的身体健康,导致成人疾病低龄化。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190号提案的答复意见中指出,北京市拟定小学阶段增加至每周5节体育课,初中阶段增加至每周4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增加至每周3节体育课,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中小学生能够达到每天一小时及以上体育锻炼时间。”李妮娜表示,“但仅仅强调时间是不够的。”

李妮娜称,目前体育教学大纲中缺乏相关理论教学,尚没有将体育运动和全面身心健康建立联系。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运动促进健康的意识上还非常薄弱。

此外,体育课过于强调技术练习(足球、篮球、武术、健美操等),缺少相应的体适能教学手段,导致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基本动作能力较差、体适能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不清楚什么是体适能,不清楚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体适能水平。

李妮娜解释称,体适能是指人体有足够的体能和精力应付日常工作生活和突发状况而又不感到疲劳的能力。

“经过一年来调研,我们发现,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开展体适能相关课程能力普遍不足。使用的练习方案也没有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体育科研成果相结合。同时,缺乏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机制和内在动力。”李妮娜说,“近年来,校外体育类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但良莠不齐。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培训班以学习运动项目技术为主,甚至出现了运动技术教育的低龄化趋势,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引导机制。”

因此,李妮娜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北京市应参考国家政策,尽快成立相关健康促进机构,打通多部门融合发展的机制,加大落实国家各项健康政策的力度。

二、北京市政府应加大体育相关领域的投入力度,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场地与器材的粗放式投入,要精准投放适合于儿童青少年的体育产品供给。借助科研力量,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尽快组织研发一批适合儿童青少年体适能发展的器材与设备,并尽快向社区、学校进行辐射,形成规模效应。

三、加大对幼儿园、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建立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课程培训体系,增加专项经费、打通体育教师队伍参与培训的渠道,激发体育教师队伍开展进行相关业务培训的主动性。通过3到5年时间,打造一支为儿童青少年全方位健康负责的,知识全面、技术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

四、考虑到短时间校内体适能课程供给不足的情况,北京市各区、各学校可利用区域社会资源,联合开发适合儿童青少年的体适能类课程,充分利用好学校三点半放学后时间,有效降低照护成本与压力的同时,改善儿童青少年的体适能水平。

五、政府提供引导资金和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在学校周边、社区中开展普惠性儿童青少年体适能类培训机构。将高水平、普惠性的儿童青少年体适能培训送到百姓身边。

六、改革现有体育中考模式与机制,探索增加体育考试分值,改革考试项目与评价标准,增加体适能相关考核指标。避免学校出现“体质测试考什么,学校就练什么”的现象,杜绝体育教学中的“应试教育”。将体育考核与评价贯穿至幼儿到大学的全学龄阶段。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