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华东第一园:上海辰山植物园建造记

2020-01-18 12: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我去的第一个植物园是杭州植物园。由玉泉走进去,从九里松的洪春桥出来。植物园建于1956年,园内一片寂静。不仅植物叫人大开眼界,也是歇息的好地方。泛黄的草地如毯,席地坐躺。温暖的阳光洒下来,闭上眼帘,一派朦胧五光十色。那是1971年的初冬。

图说:杭州植物园大草坪。

上海那时没植物园。一年后,筹划将龙华苗圃改建为上海植物园。1973年秋,程绪珂处长主持完成改方案。六年前采访她,时已九十高龄;为市园林管理局首任局长。

1974年3月5日,市革委会批准上海植物园项目。1978年4月1日,植物园完成地形改造和绿化施工,初具规模;对外开放了新园的局部。两年后,正式定名上海植物园。

图说:龙吴路1100号,上海第一个植物园。

1985年10月,我来到建于1934年的庐山植物园,其为全国三大植物园之一。它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是著名亚高山植物园,为中国第一座正规供植物科研的植物园。这时,上海植物园一期工程已于前一年的1984年竣工,总投资1028.39万元。接着,投资648.59万元的第二期工程在同年开展。三年后竣工的上海植物园,东起龙吴路、西至龙川路、南自平福路、北到张家塘港;面积81.86公顷。

图说:墨尔本皇家植物园(澳大利亚)。

图说:洛杉矶亨廷顿植物园(美国)。

图说:新加坡植物园。

回想起来,我与植物园有缘。除去了国内植物园,还去过颇有气派、鳗鱼游来游去无人捉的墨尔本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s),洛杉矶精致的、美洲植物齐全的亨廷顿植物园(Huntington Botanical Garden)。今年,又去了体量庞大的布拉格植物园(Prague Botanical Garden)和新加坡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新加坡植物园(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

图说:布拉格植物园。

Helen摄

第一次相识植物园业内人士是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在2011年11月16日;那时,辰山开园已有十多个月。一直参与建设的他,是在两三周前正式到辰山上班;原先工作在龙吴路1100号的上海植物园。

聊起植物园,胡博士果然学识渊博:“植物园的五大功能是很明确的:科研、教育、娱乐、经济、文化。植物园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现象,它的成长模式体现了民族的意志和兴趣。其实,我们对植物园的理解也是在不断深入的。”

上海第二个植物园

在松江建造上海第二个植物园的想法,起于当地区政府的部分老同志,那是在2003年。翌年,项目启动。从2005年起到2006年下半年,顺利动迁居住辰山脚下的农民。因占地207公顷的辰山植物园规模较大,整个工程分四期进行;预算26.6亿。

已有植物园的上海,为何要建第二个呢?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由于自然环境面积较小,自然环境质量较差;虽有几百座公园和大量绿地,但上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与国外同类城市拥有二三十平方米以上,距国际所定的宜居城市人均30平方米自然绿地面积标准;均差距较大。此外,常见的植物种类只有800种左右,而国际同类型城市却超过了2000种。这一切,都是再建一座植物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能展示对生态文明的引领作用。

胡永红说:“上海不仅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做足文章,更应该在展示生态文明起一个引领作用。植物园是一个能够提高人综合素质的基地,这样就能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

建园已定,为什么会选址辰山?

图说:辰山远眺。

松江曾是上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上海于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升县,隶属松江府。辰山位于松江区原松江镇(现松江老城区)北偏西约9公里。据《上海地名志》:“因‘位于辰次’(即在‘云间九峰’东南方),故名。本名秀林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更名细林山。又传说有神仙寄迹山中,也称神山。明清以来多称辰山。”在松江地区,曾有十二峰,现存九峰。辰山在《上海地名志》中,列“云间九峰”之一 ,也称“松郡九峰”。

也记辰山得名“在诸山之东南,次于辰位”的明代董其昌,为“苏松画派”、“云间画派”和“华亭画派”这三派之核心。至清初,以董其昌为宗师的“四王画派”,对整个清代的山水画产生深远的影响。

图说:上海最高的山——佘山,辰山属佘山山系。

辰山属佘山山系,海拔69.8米的。在地势低的冲积平原上海,平均海拔只有4米左右;辰山的高度,已是矮子里面拔长子了。南坡多林,山北多竹,山体为熔凝灰角砾岩和正长斑岩。由于上世纪的采石,南坡已削去一半。选择辰山这样的小山峰,是因为它可提供一个特殊和复杂的生态环境,以利于种植更多的植物种类。

建造辰山植物园采取上海与国家合作,上海市政府携手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以进一步发挥市政府的地方优势和中科院的科研优势,为上海的城市绿化水平提升和辰山植物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植物研究方面,具有一个非常系统研发平台的中科院,一直针对微观研究而缺乏宏观;现可利用辰山加强宏观传统研究。而林业系统,主要能在植物的资源和保护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一流的植物园需要一流的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以形成“以园带中心,以中心兴园”的崭新格局。植物科研中心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一直是植物园战略储备必备,也是衡量植物园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2005年8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共建上海辰山植物园协议书。七年后,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在植物园开建。

辰山植物园规划方案,面向全球征集。来自5个国家的8个设计团队竞标,最后由德国瓦伦丁设计组合中标。该设计团队主要从事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专攻大型项目,建筑景观设计闻名欧洲,做的皆是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虽做过许多规划类项目,但没辰山植物园复杂。其方案胜出原因是与环境接触密切,包涵新的生态文化理念,并与上海的城市精神相契合。

植物博物馆:靠山吃山

2007年4月21日,上海辰山植物园动工 。园内分为绿环、山体、江南水乡植物展示区三大空间。在我去过的国内外植物园中,唯有庐山植物园与山搭界。辰山成为新的一个依山而建、靠山吃山的植物园。纵观植物园的整体布局,可谓:“一山一环两坑N小岛”。

“一山”是椭圆形的辰山。它是佘山山系中一座孤独的山,占地面积20公顷;东西长700米,南北宽约300米。

“一环”是外围堆土建起的长4.5公里、高6米的绿环,连接了中间河道和原被分割的道路。同时,把综合楼、大温室群体、科研中心这三座主体建筑、如三颗珍珠镶嵌环里,与地形密切结合成一个综合建筑。绿环内部是按季节变换布置的中心展示区和辰山植物保育区,绿环上则是各大洲同纬度代表性适生植物展示区。这条围绕植物园的绿环,就是瓦伦丁设计组合的德国人,对辰山植物园布局设计的中国篆体“园”字的外框。

图说:辰山植物园。

胡永红还点出它另一个好:“绿环把建筑有机地镶嵌在了它里面,在园区内部里面看不到任何的建筑。建筑很集中,这样就可以节约土地,又节约了运行的成本。”

堆高泥土所建的绿环还有好处呢。有道是,最高点在佘山,最低点也在佘山;平均海拔3米,地下水位却有2.6米,因而很难栽种高大植物。现在有了6米高的绿环,就能种植高大植物了。在堆土施工时,因上海是承载力有限的软土,堆土高于8米就会出现滑坡,在近河道和软土处作业更受影响。后采用加固基础再缓慢堆高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图说:改造前的矿坑。

“两坑”是当年采石遗留下的矿坑。采石始于1949年前,止于上世纪80年代。留下的东西两个采石场中,西场是个坑。它往地下深挖50多米,形成近30米深、面积10000平米的深潭。这一破损的山体,华丽转身为身植物园设计的一处得意之笔——矿坑花园,遂为辰山的一个亮点;也是国内罕见。

矿坑花园面积约39000平方米,设计者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清华大学教授朱育帆。因地制宜,依原有生态地貌、建成了镜湖区、台地区、望花区和深潭区;以镜湖区为核心。此地此形,主要种植极具观赏性的乔木、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还有蔷薇科、锦葵科和菊科植物等1000多种。同时,瀑布、天堑和栈道与地形结合得天衣无缝,融为一体,显现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从上往下,矿坑花园设置了不同高度的观景点:有70米高的山顶点、20米、12米高的景观点,然后是5米7地表点和负20、负30米景观点。景随高而异,站70米山顶点可鸟瞰整个园子,在20米处可见内部植物,到负30米可抬头昂首仰观近百米的瀑布。

图说:小小瀑布挂前川。

之后有想象力的游客,把长 160米贴水的景观浮桥比作游走清泠水面的白蛇。心怀诗意之人,则升起对桃花源的向往。也有心有灵犀者,对残山剩水画出最新最美图画,表示佩服和赞叹……

最后是“N小岛”,小岛就是植物园里的植物岛。种植在一个个小岛上的植物,形成一座座植物专类园;有月季岛——月季园、厥类植物岛——厥类植物园,还有柳树岛和杉树岛等。岛之间小桥浮板相连,N个小岛就是N个小生态。

2010年4月26日,上海辰山植物园试开园。

2010年10月1日,上海辰山植物园面积5700平方米的热带植物馆试开放。

图说:上海辰山植物园一览。

2011年1月22日,面积12600多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展览温室——上海辰山植物园温室开放 。展示菩提树、无忧花和见血封喉等3000多种五大洲珍奇植物,多肉类植物和凤梨类植物品种数量居国内第一。其中,还有最古老的、300多年树龄的油橄榄,最高大的13米的菩提树。

2011年1月23日,位于松江区辰花公路3888号、华东规模最大且品种最丰富的上海辰山植物园正式开园。上海园林写下了巨变新一页,上海这座城市诞生了一张绿色新名片。

目标:植物3万种

被誉为“皇冠上明珠”的温室植物园有21000平方米,展示面积12000平方米。它由三个独立的温室组成,建筑面积分为5521平方米、4320平方米和2767平方米。在温室里,1平方米的天地中,可生长更多品种植物;并以众多技术手段保证植物茁壮生长。

图说:温室植物园施工。

“我们主要收集的是国外的温室植物种类,还有一些比较奇特的植物种类。到开园前,总共植物种类达9000多种,我们的长期目标是3万种左右。温室中,已经接近6000种了。” 胡永红告诉我,听得出他的自豪。

图说:热带植物。

辰山植物园地处华东,园内最多的还是华东地区的植物;为华东区系植物收集量第一的植物园 。当下,华东地区约有植物4000种,园里收有1500多种;其他不少因长高山而难以采集。此外,海岛特有植物也是辰山植物园收集的一个特色,已收被当地人称为“佛光树”的舟山新木姜子、普陀樟和单叶蔓荆等。

胡永红认为:“辰山植物园中的植物更强调本地。这是与国际植物学家沟通交流后的结论,汲取了他们很多好的创意。强调了对本地濒危植物进行保护。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愈是发达愈是对植物有影响。当然,有些植物是藏在高山,不适合在上海的环境下种植。现在尽可能多地收集本地的植物,收集植物不光是为了拯救,更多是为了研究和了解它的潜在的作用。”

确定收集3万种植物的目标,那是因为植物收集量作为一个植物园的重要考量之一,这数量还包括品质和特色的要求。当今国际著名的植物园,植物种类都有上万种;最好的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已达35000种;美国的密苏里植物园,也有2万多种。

我想起苏格兰人罗伯特•福钧(Robert Fortune),这个植物学家实为植物大盗。在他1847年出版的《三年中国北方诸省漫行记》中,记录了在沪盗树盗花。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4月18日第二次来沪,违反上海开埠时的议定:“外人行走之地,以一日往还,不得在外过夜”。(《上海租界志》)。到达市郊一个“有山的地方”,有可能就是佘山。把当地开十字花、可提炼靛蓝染料的植物——靛青偷回英,英命名“菘蓝”。有英国研究者统计:福钧自1842至1845年,从中国带回100多种西方没有的植物。其中有牡丹、杜鹃和菊花等许多漂亮花卉;他1850年盗回的一种白色蔷薇,以他名字命名。

图说:建设中的水生植物园。

图说:建成后的水生植物园。

不能想象,设定目标3万是个高要求。虽然上海的土壤和气候等并不很适植物生长,但追求高标准不变。因为上海的绿化人坚信自己是有能力和条件来保存更多的植物种类,并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来达到。

胡永红叙述了辰山人的“三十年计划”:“早期,我们可以接近1万种,但到后来会越来越难。我们计划在二十年后、到2030年左右,收集到21000左右。国外的植物园都有上百年历史,我们不可能在种类上追求超过别人,我们更多的是强调体现植物本身的价值、可持续应用方面。”

到开园前一个月,辰山植物园收集到珍稀濒危活植物、即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已有107种。其中,主要生长天目山、属槭树科类植物的羊角槭(Acer yangjuechi Fang),中国现存7棵,5棵在辰山;而全球则不超过200株。桦木科落叶乔木普陀鹅耳枥(Carpinusputoensis Cheng)在自然界仅遗存一株,植物园通过人工繁殖将数量变成40多棵。此外,还有珍贵的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 Y. Chang)、伯乐树(Bretschneidara sinensis Hemsi)等。就这样边建设边收集,并边对那些有价值的、濒临绝种的植物进行研究,获得较好成果。

植物是一个植物园的原始材料和基本。胡永红披露:早在2007年项目启动的前两年,他们已开始收集植物了。对外走向世界,收集各种具有经济、科学和园艺价值的植物。对内跑遍华东,收集2000多种植物的种子带回培育;这些种子已长大并上岗园内展示区。

图说:温室中的植物。

收集不容易,而且要花功夫。尤其现在交通便捷,技术发达;新建植物园收集植物的难度更大。因一般的种类都在保护区中,很难收集;收集植物,我们比前人更难。

收集难,养好更不容易。从美国引来高三四米的十多棵“巨人柱”仙人掌,到辰山时是根系几乎全死。后为高级技师、温室中心副主任的魏顶峰,与他的伙伴们摸索出“种浅深埋”等方法,救活了90%之上的外国仙人掌。在过去,成活率是不到30%。

对一个植物园的考量,其实是个系统的体系。与植物收集量同样重要的还有两个考量标准:一是科研能力,看你发表多少国际认可的论文。另一个是看游客量,衡量你受大众欢迎的程度。国际通行标准是年累计游客100万左右,而辰山植物园开园仅四个月,游客人数就达100万。

是植物园,也是精神家园

回顾我国植物园的发展,早期与美国还较接近,你我基本都是百年的历史;而欧洲那是已发展了二三百年。“文革”使植物园的发展受阻,改革开放后令植物园获得新生。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后,植物园作为城市新名片和综合竞争力一部分。并随上海经济的不断提升,为植物园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无论是面向国家战略还是面向地方。

海外的特大型都市,多有两个或更多的植物园。纽约是一个在远郊,另一个在布鲁克林,均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植物园。伦敦还不止两个。上海的植物园建设方兴未艾,期待有不同定位、面向不同需求的植物园出现。

上海现有的两个植物园是功能有别。地处市区徐汇长桥地区的上海植物园,已成为周边居民日常的锻炼场所;同时也进行花卉园艺展示。位于远郊的辰山植物园,则是一个较高水平的研究机构,让人们欣赏和学习植物,同时承担宣传、教育和保护植物等功能。问胡永红,有没有建设第三个植物园的计划?

他对此充满乐观:“计划来自于需求,它随着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大。当这个需求形成一定的规模,它的发展是必然的,这个是我们可以想到的。”

我们的生活与植物密切相关。吃的是植物产品,包括吃植物二级产品的动物,还有药品等。植物不仅对人类生存,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众所周知的橡胶、咖啡、茶叶等。今天,植物还成为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手段。随着植物作用的不断发展,植物园的含金量自然也水涨船高。

图说:辰山植物园一瞥。

对于辰山植物园,胡永红说:“主要是从收集植物种类上努力。因为评判一个植物园好坏不仅是植物种类的多少,更多的是对植物的跟踪记录,并且用于科学研究。这个与国内的其他植物园比,我们占有优势。我们对某一些植物研究方面,也可以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包括将来在植物的展示和收集这方面。”

辰山植物园已着手环境研究,特别是对植物改善城市的热环境、怎样利用植物来吸收更多的颗粒物以改善空气质量等。此外,上海总体较缺自然生物资源,辰山植物园正是一个最好的植物引种、驯化、研究、培育的极好孵化器,为不断丰富上海植物的多样性发挥作用。此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储备与开发,形成具有上海城市特点和地带性特征的绿色环境;由此也提高了中国植物科学的研究水平。

植物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民服务,提供休闲娱乐的舒适空间。辰山现有植物园分中心展示区、植物保育区、五大洲植物区和外围缓冲区等四大功能区,中心展示区布置了华东区系园、矿坑花园、岩石和药用植物园等26个植物专类园。还设置了展示原生植物共存的动物园、面积1460平方米、100多种草本植物的观赏草园。

图说:当年建设中的矿坑花园。

值得一提的是充满人文关怀和爱心的盲人植物园,园子形如一粒米,被唤作“一米阳光”。园内种植了无毒无刺且具有明显嗅觉特征、植株形态独特的植物。只要嗅一嗅、摸一摸,同时配合听中、英文等语音系统,盲人也能够认识植物了。这与外省所建的独立盲人植物园不同,辰山是个园中园,融入在大家庭之中。

“以前的公园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市绿化市容局公共绿地处副处长吴成,把1949年看作上海公园发展史的一个分水岭:“公园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一个公共游乐场所。以后建成的公园完全是按大众的要求这样一个概念建设的。”

图说:景色独特的矿坑花园。

1949年上海解放时,市区仅有公园14个。过了九年,增至50个。改革开放后,每年都有新公园建成开放,如人们熟悉的大观园、上海植物园和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使全市公园类型更齐全,分布更合理。至2017年,公园总数达到243座。

“创新辰山植物园,创新2030”。上海绿化人的愿景,就是通过二十年的努力,使辰山植物园进入世界最好植物园的行列中;同时,植物收集和研究也进入全球领先水平。虽说这是一条漫长和艰苦的路。他们会同园内那些植物一样,一点点向上,一点点地成长起来。

在胡永红的眼里,“辰山植物园的特色是代表整个上海的一种内涵。植物园是一种城市名片,跟大剧院也好,跟博物馆也好,它们的作用是非常相似的。或者我们叫植物园‘植物博物馆’,我们应该有同样发展的路径,它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工作。在建设到一定程度以后,它会形成自身非常明显的特色;更多的是它形成了一种人文精神。”

图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

曾在英国学习的胡永红,看到英国的皇家植物园邱园已成当地人的精神园,他们不到园子里去,会感觉缺了点什么。他是多么希望辰山植物园,也能成为上海市民的一座精神家园。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等,入选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和《中国新闻年鉴》。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

原标题:《华东第一园 ——上海辰山植物园建造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