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景,书,穿越都市的艺术碎片

2020-01-20 07: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明珠美术馆开在吴中路一座名为“爱琴海购物公园”的商场里,地铁十号线可以直达,八楼是美术馆,七楼是书店。美术馆开了两年,去年做法国文豪雨果的展览,一直想去看,拖啊拖拖到12月1日最后一天,终于因为手头有些工作放不下,缘悭一面。今年他们办新展:风景与书。仅题目就吸引我了,不能再拖了,要赶早不赶晚,干脆新闻发布会就去了,免得再留遗憾。去明珠美术馆的路确实有点坎坷,十号线地铁到龙溪路分成两路,看美术展需要坐航中路方向,到龙柏新村站下。我一头雾水上了开往虹桥火车站的列车,更可笑的是坐回龙溪路,开了一站听报站“上海动物园”,不得不第二次下车返程。所谓“脑残”,大概说的就是这种吧。好在出发前留出了充裕的时间,匆匆赶到明珠美术馆,还是看到了心心念念想看的。

开在商场里的明珠美术馆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见看风景与读书,是多少年来读书人追求的理想生活。这次“风景与书”的展览,有陈丹青、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王冬龄、徐冰、严善錞、杨小京、周小英等7位中外艺术家的作品,按照展览方的说法:“围绕母题展开精彩而多元的当代探索与创造”,有当代版画、油画、装置、艺术家手工书,也有古籍善本、古代书画、手稿等,共有200余件精彩之作。

展览序厅展出的陈丹青油画作品

“被书帖包围的文征明”

展览序厅展出陈丹青2015年的油画作品《被书帖包围的文征明》,我凝视良久。记得陈丹青前几年就慨叹“不知道画什么”,是江郎才尽还是另辟蹊径,实在是众说纷纭。我不知道陈丹青先生看着网络上各种各样的“陈丹青语录”是什么样的心情,总之他开始画字帖,王羲之的帖子,行书和展开的拓本,画面中间是文征明的国画。风景,书,层层叠叠。

范景中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与西方美术史的专家范景中教授正在接受采访,关于艺术门类之间的藩篱与时空的桎梏,范教授说要用人文与思想之光照亮经典与前沿的艺术创作,引发人们对于书籍的艺术与历史、文本与图像、传统与当代关系等的重新发掘与思考。在陈丹青的画作之后,随之展开的有日本艺术家清川阿莎美的“我们的故事”系列手工书创作,用色彩与线条在字里行间穿针引线,通过刺绣在书本上进行“再创作”,使人有记忆交织缠绕之感。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论》、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类的土地》……很多名著在清川阿莎美的手中变换出新的意象。

我们的故事:《砂女》安部公房

清川阿莎美

自然风景经由人的文字书写、图像创作,被倾注入情感,映照神思,超越视觉经验而成人之心中意象,如此转化后的心灵风景已是符号式的抽象意态。徐冰的“天书”很有名,他这次创作的是装置作品《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元代王蒙山水图册十开中之三幅为摹本,空气中有光,光又散落于空间之中,溪山风雨,空中幻影。他的另两件作品《天书》、《芥子园山水卷》也都是和古代传统对话。

背后的故事:溪山风雨图

徐冰

杨小京是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她以艺术家的方式对古代书籍的插图进行再创作,将关注点投向早期书册形式影响下的作画和看画方式,以古人阅读手卷、立轴的分节式眼光观看风景,把握风景与诗书联系的分节点,观看风景成了阅读风景按艺术家的画说:“这些画是和古书的对话,也就是和历史的对话,是和我们的文明的对话……”

西湖十景

杨小京

严善錞展出的是丙烯作品和版画,着眼于细微之处,弥漫静谧的诗意,更近似于珂罗版印刷的微妙逼真。他曾写道:“这种效果……与我追忆中的西湖的气质非常相似,尤其是采用日本的雁皮纸印刷后,更具有一种银盐摄影的光泽,使得画面更加厚重且具有一种金属感,也更加接近我自己对西湖的气质的理解:清峻、遥深、温润、古雅。”

清峻、遥深、温润、古雅

严善錞

书籍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意义非凡,尤其在最早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中国。在中国古代书籍史上,刻书以宋代艺术水平最高,杭州刻书又在宋代甲于天下。展览的第二部分,五代、宋元、明清,直至当代,时光如流水蜿蜒,铺陈于白色展台上的历代古籍刻本按年代排序。有刊刻于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雷峰塔佛经》,此经源自雷峰塔砖内藏经,卷首题记上有当时吴越王具名,是中国古代印刷品中难得的早期实物,只展出到3月1日。紧随其后的北宋杭州西湖昭庆寺刻本《结莲社集》,是现存最早的北宋孤本诗文集,2015年曾创下单册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并刷新单册宋版书最高拍卖纪录。周小英所书、范景中所撰题跋,称其“真国之重宝也”,“气压邺侯三万轴”。此难得孤本仅对公众展出一日,之后将代以南宋眉山七史刻本《宋书》残叶,亦是宋代书籍刊刻精品。

展厅一角

此外本次展出不可错过的古籍珍品还包括:宋代蜀刻龙爪本《资治通鉴》、南宋江西庐陵刻本《通鉴纲目》、南宋华亭刻本《陆士龙文集》(华亭即松江之古称,此为罕见上海地区宋刻本)、明万历大字写刻孤本《东征纪事》等。更为难得的是,这众多古籍善本、古代书画,经由艺术家周小英的题跋书写,跨越悠悠岁月,与今人有了对话。

柳如是遗集

张兰思编,周小英题跋

在“西湖闺媛和名人的文献”部分,周小英的题跋书写关涉到一些西湖名人的文献,如苏东坡、钱谦益、龚自珍等,及一些女性人物,从北宋时期苏东坡的知音王朝云,到道光年间的闺秀诗人领袖沈善宝,还有撰写了《湖上草》的柳如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大多与杭州有缘,由此秦淮八艳的画像都在西湖的背景中登场。这是八艳第一次共现展场,我想应该是这次展览中最有故事可讲的内容吧。

秦淮八艳之卞玉京

周小英的题跋书写不仅勾连起古人,也与当代艺术紧密相连。艺术家王冬龄以大字闻名,此次用小字狂草为展览特别创作的《柳如是尺牍》,尺牍语浅情长,周小英的跋文则是欹侧秀美,与录文可说是相映成趣。并行展出的徐冰《天书》,周小英为其所书题跋,出自范景中撰文:“徐冰此书,奇字满纸,纯是新意,早已挣脱了传统的藩篱”。而周小英却用中国传统文人的方式为这本“既吸引又阻截着人们的阅读欲望”的当代作品书写评说,实在是“妙处难与君说”了。

柳如是尺牍

王冬龄作、周小英题跋

天书

徐冰作、周小英题跋

当天虽是周末,但因俗事缠身,只能匆匆地看展,匆匆地告别了。风景与书,这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心中的一方圣地,但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人们很难有时间停下来看一看风景,也没有太多的余暇读一读书。更多的,是假日的出游,看一些人头攒动的景点,通过电子设备读一些经典的一鳞半爪。这是不够的。无论如何,应该有一点碎片化的时间,冲破艺术门类的藩篱与时空的桎梏,感受艺术和历史,文本与图像,传统及当代。幸而在上海,如明珠这样“无墙的美术馆”、“流动的艺术学院”,为都会中人狼奔豕突般的现代生活,带来一点理想和艺术的气息,难能可贵。

展厅一角

更多信息请关注以下文字:

明珠美术馆

明珠美术馆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与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合作创建,是一家从事艺术展览、教育、研究、推广及交流的民营非营利性艺术机构。美术馆由国际知名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Tadao Ando)设计,是一座独特的“有书店的美术馆”。作为交流对话的场所,明珠美术馆勇于打破藩篱,担当起艺术、文化、思想领域的重要角色,彰显独树一帜的特色;全年举办主题展览和艺术家个展,涉及绘画、影像、装置、设计、摄影、书籍、时尚和表演等多元领域;以国际化的视野,组织多层次的、丰富的艺术教育与会员活动,开设以“艺术生活实验室”(LAb)为主题的艺术商店,引领上海艺文生活。

风景与书

明珠美术馆两周年庆典展

2020.1.18-2020.5.5

一场融贯古今的独特对话

一次跨越千年的东方漫游

七位中外当代艺术家的探索创作

两百余件多元珍品的荟萃雅集

当代艺术、古籍善本、古代书画

江南文脉、西湖胜景、秦淮八艳

观书中画、游画中景、遇景中人

参展艺术家

(按音序排列)

陈丹青、清川阿莎美、王冬龄、徐冰

严善錞、杨小京、周小英

出品人:李 爽

学术主持:范景中

策展人:李丹丹

支持: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

特别支持:上海图书馆、上海报业集团、中国美术学院

参观时间:每周一闭馆

周二至周四10:00-19:00(18:00停止入场)

周五至周日10:00-22:00(21:00停止入场)

春节假期开放时间

(除夕)10:00-18:00(17:00停止入场)

(初一至初六)10:00-19:00(18:00停止入场)

票务信息

网络&现场购票:80元/人、160元/多人(多人票最多可三人同时入场,展期通用,网络票可至格瓦拉、大麦、摩天轮等线上平台购买)

媒体联络

王英又 Yuki Wang

手机(mob):135 2453 9707

邮箱(E-mail):wangyy@pearlartmuseum.org

最近我还写了

杨贵妃怎么就嫁给了武大郎……

《螳螂做亲》里的昆虫世界

我眼中的“排球教父”沈富麟

这一小段横浜路

中国足球之天才白痴钱钱钱

新古董也老了:城隍庙边玄扈台

关于上海南市难民纪念碑的随感

一个卢湾居民的思南路遐思

新修商船会馆一瞥

1919年的最后一天,他们写下这些文字……

涮羊肉的吃法及其他

漫步最后的松雪街

圣伯多禄堂的日与夜

上海教堂的影与光

上海人家斗室里的体育博物馆

走访抗战纪念地八字桥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文章已于修改

原标题:《风景,书,穿越都市的艺术碎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