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者防疫调研|防疫时期,我的江西老家出村要村支书签字

朱云
2020-01-29 09:3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我从武汉来,但我不是敌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疫战中,从武汉回乡的人都在经历什么?本文作者2020年1月21日从武汉大学返回自己的老家江西赣州南康区的小镇。

旧岁已除,挑战骤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湖北武汉,这是人类与病毒之间展开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截至目前,各级组织和群众都参与进来了, “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这些都离不开群众的配合和参与。

武汉有约120万大学生,我是就读于武汉大学的一名博士生,我们期待武汉这座城市尽快渡过难关,期待这座城市重新焕发新生。

我属于武汉返回原籍过年的人,我于2020年1月21日返回江西赣州南康区的家乡。目前我在家中主动自我隔离,每天按时给社区干部报告体温和症状,和大部分从武汉返回原籍的人一样,在最长潜伏期14天14夜内要宅在家里。当然,还不止这些,我乘坐的火车车次、电话号码甚至我们的身份证都在当地各种群里被传播,春节回村路上多了一些人工设置的阻拦,部分省份的硬核防控疫情措施上了热搜。疫情无情,硬核防控工作能理解,但看到一位师长的呼吁却也不由心里一颤——我从武汉来,但我不是敌人。

由于我在武汉上学,遇上这样的疫情,家人和亲朋好友对我很关心。尤其是武汉封城那天,很多人发信息询问我,“回家了没有?“我告诉他们,”已经回来了。“他们说,“回来了就好。”说实话,那时候已经感觉到武汉之外的地方对疫情的紧张和焦虑,而我们在武汉的时候其实还不是那么紧张。

回到家的第二天,确认该病毒存在“人传人”,这个时候我们从武汉返回原籍的当事人个人信息就开始在各个地方传阅,我关注网络消息少,都是亲朋好友看到了传给我,他们发我信息的时候,普遍是一份Excel表格,接着尴尬地问一句,“这个是你吗?”一种表格有姓名和身份证号,还有一种表格有我乘坐的火车车次和详细的到站时间。信息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真实的情况是否意味着把当事人个人信息完全曝光,这明显有待商榷。

非常时期,基层在应对紧急疫情时暴露出的问题,表明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制度仍存有很大空间。此外,春节期间,随着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病例的增加,各种信息在网路空间里传阅,很多传到了家庭群里,其中很多是明显的谣言和博取眼球的标题党,在恐慌面前,大众的辨识能力已经苍白无力。对于不安好心的恐慌言论,我表达最多的立场和观点就是,疫情严重,需要我们重视,但不要恐慌,因为恐慌解决不了问题。

“城”外的人恐慌起来是怎样一番景象,连我们这里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乡镇都出现了囤货的情况,有人担心后面不方便出门买东西,提前买好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备齐柴米油盐来防控疫情。货品涨没涨价不知道,但是恐慌到如此地步确实超出了我的想象,口罩在1月24号已经脱销。父亲戴上口罩开着车去镇上转了一圈,大部分商店都已关门,街上行人寥寥无几。

从朋友分享的图片来看,乡镇下面各村几乎都用自己的土办法把村子里的路堵死了,垒石堆的,砌砖墙的,用竹木做栏杆和用卡车横在路中间堵路的,花样百出,群防群治。村干部和党员给家家户户做工作,让大家今年春节不去串门,尤其是家里有从武汉回来的就只能待在家里,哪都不能去,盯得特别紧。疫情好像一下子把村里的人凝聚起来了。朋友表姐的车是在湖北买的,车牌是湖北的,实际上她们这一整年都在广东工作,他们回来之后连车都不敢开出去。

在我们村,村里的人要出去需要开出村证明,这个有点像读书时候向老师请假,不管是哪个村民,凡是要出村里都要向村里汇报,村干部春节期间是不放假的,村里人要出去都要向村里请假,请假需要填一张请假条,上面要写清楚是几组的村民,附上身份证信息,说明几月几号,因为什么事情要从本村外出到哪里办事,以及预计是几月几号返回本村,当事人需要承诺外出期间不随便走动,自动遵守约定。写好请假条之后,需要村支书签字和村主任盖章。

我朋友一堂哥,想开证明出村去另一个镇里上班,昨天在群里问了,没人回,她堂哥今天还在家里待着。之前一些没有置办齐全年货的村民也被村干部劝说少出去,赶集买年货也只好作罢。不仅村里的人出去难,村外面的人进来也难,听说这次封村要半个月。村干部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员每天在村口值班。全村都出不去。没有被要求隔离的,在家待腻了就出来,在村里溜达溜达,但是人数少得可怜。有的只能在院子里和房顶上溜达一下。

图为村民出村证明

相比起“城”外面这种胆战心惊,武汉 “城”里的人其实更加需要保护和关心,他们身在病毒中心,离病毒更近,承受的心理压力极大,尤其是网上各种消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而其中多数靶子又都瞄准武汉,瞄准武汉人。在武汉学习生活那么多年,哪里能割舍下对这个城市的牵挂。这些天多次与从武汉回到家的同学聊起此次遭遇,我们都感慨,疫情面前,“城”内“城”外命运与共,我们没有理由不振奋精神,身在故乡心在汉,我们当阳光阳刚,与他们共渡难关。

疫情并不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即使现在相隔很远,师长同学之间除了相互关心身体状况之外,都在尽己所能传递积极的力量和能量。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群里提醒我们在家要多做家务,多动脑,多思考。这些平白质朴的话语在这样一个春节显得格外有精气神,充满了力量。

这个春节,我们没有了往年人来人往串门的热闹,而有了足够的时间在自己的小家和家人长时间相伴。我们常年在外,没有家庭温暖带来的安全感,同样,我们的父母也因为常年见不到自己的子女难免失落。这回在家待了几天,我好像看到了父母身上更多的细节,爸妈也才都50岁出头,应该身体是很硬朗的时候,但当我看到妈妈下楼梯的时候腿脚不太麻利,父亲头发掉了好多,我忽然发现,他们真的老了。

我是90后。时间回到17年前,2003年非典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那时候我们接收不到那么多信息,手中也没有“键盘”。童年感受不到那么多家国危难,只知道我们还很安心地在教室里上课,知道有很多勇敢的人在抗击病毒的一线保护大家,那个时候很安心。17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成年,甚至奔向而立之年,想想那时候冲在一线的大部分人也应该是我们现在这样的年纪,可以体会到他们真的很有勇气,他们在尽职尽责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场疫情仿佛是对人类的一场考验,检验早已成年的当代90后,检验我们对生命健康的态度和认识,检验着我们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我想还有很多考验,但新的十年我们应该已经做好了准备,不忘初心,奋斗前行,小到我们的个人和家庭,大到我们的国家和政府,都在积极努力。危难兴邦,青年当自强,新时代需要我们做什么,在这场疫情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准确的答案。

(作者朱云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