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武汉一线急重症医生:晚上只睡两小时,“我最近,十分钟到”

2020-02-04 16: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宗俊琳 医师报

天黑了,又亮了……

今天是大年初八,已年过花甲、大半生坚守在急诊学科战地中身经百战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主任魏捷教授,刚刚睡了两个多小时,便从凌晨4点多的微微破晓之光中沉沉醒来。她已记不清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了,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一周多。

这个春节,她和自己带领的急诊科和重症医学团队都过得异常艰难。看着手机上公布的最新疫情:“截至1月31日(大年初七)24时:全国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病例共计11791例,累计死亡病例259例……”,想到自己和同事们依旧身处于这次疫情的压力中心,魏捷望着窗外的曙色,眼前不由自主地再次闪过一个又一个熟悉至极、这次却令自己内心久久震撼的脸庞——

那些,她心爱、心疼、又骄傲无比的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孩子们”(医生护士们)。

穿上隔离衣,大家已不能辨认彼此,于是就在衣服上写上名字,魏捷主任的衣服上写着“头”

只要看见你站在预检台

我们心里就有了底

一周前,正是中国农历新年。除夕夜的前几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然开始在武汉地区集中爆发。

“魏主任,只要看见你站在预检台,我们心里就有底了!”自从一名年轻的护士向魏捷说出了这句心里话,魏捷每天再忙,都一定要走到预检台站一会儿。

站在那里,她看到了疫情爆发的最早期,由于定点医院以及分流病患的流程尚且来不及完善,预检台和分诊台的医护们每天都要扯破了嗓子,拼命喊着请大家按照流程,如何去分诊,如何走流程……

站在那里,她在清晨时分隐约听到抢救室的声声急救。“1床,赶快测一个氧分压”、“2床,呼吸机在报警,赶快去看看”、“3床,我给他开出了输液药水”、“4床......”、“5床……”……

站在那里,她曾经面对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病患队伍也一度无法淡定。这时,年轻的王艳婷医生跑过来,轻轻地说,“不要紧!魏主任,我们能做到哪里就一定会拼尽全力做到哪里,你别着急,我们尽力!”

站在那里,魏捷虽然彻骨地心疼着急诊科的每一个“孩子”,却也拥有涌自心底的澎湃和欣慰。她看到了自己带领的急诊队伍,在突发和狂暴的疫情面前,俨然已经是一支真正的、非常能打硬仗的战斗部队。每一名急诊人都已在日复一日的艰苦磨砺中成长为最优秀的抗疫斗士。

大年初三,作为湖北省急诊医学会前任主委,魏捷终于将这么多天积蓄在内心的滋味一股脑倒入了“湖北急诊群”中。

“此次新冠病毒性肺炎来势凶猛,猝不及防,我们急诊和急诊人几乎都处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中心,大家都极度辛苦,疲于应对。为了患者,我们几乎耗竭了所有的精力。

作为一个从事急诊工作30余年、同样处在压力中心的老急诊人,我流泪鞠躬,向大家道一声:‘同道们,你们辛苦了,谢谢大家!’同时也想高喊一声:‘好样的,湖北急诊人!’……

我们不是孤立作战,大家都在关心着我们。

到了春暖花开的那一天,我们约定一起,先相拥大哭,再扬天长笑!

魏主任的黄酒为大家备好了!我们一起畅饮!一醉方休!大家一定要坚持,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

在疫情的漩涡中,不仅湖北地区医院的急诊科、乃至全国每一所医院的急诊科,都不能停息下来。

魏捷不禁感慨道,事实证明,在一所医院建立一个强大的急诊科有多么重要!急诊斗士也会疲劳,也会生病,请一定要珍惜他们、爱护他们!

如果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那么我们就是英雄的急诊

其实,魏捷是这些急诊重症科“孩子们”心中不可缺位的“定海神针”,而这些年轻医护们又何尝不是魏捷心目中的英雄。

大疫当前,形势紧急,眼看着急诊、发热门诊的病患越来越多、越来越急,魏捷本能地开始考虑编排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急诊科医护人员。

没想到的是,就在那两天,自己的手机屡屡收到“请战”电话和信息。

胡念丹医生

急诊科党员医生胡念丹:我怎么都要赶回来

“魏主任,我正从四川坐火车回武汉。刚看到疫情,但回武汉的飞机都停飞了,武汉火车站也不能停靠。我只能在下一站下车。但是您放心,今天晚上是我的夜班,我怎么都要赶回来。”

当晚9点半,胡念丹真的赶回了急诊科,穿上工作服就开始战斗,一句话都没说。那天晚上,他做了几例危重症病患的气管插管。

之后的几天,他将战斗的感觉笑称为“酸爽”。一天共管抢救室20名危重患者,日间留观4人,上呼吸机6人次……患者排队直到门诊大厅,最后担架车没有了,监护仪没有了,氧气坛子没有了,插板没有了,输液架没有了……

在急诊工作群里,胡念丹留言道,7点交接班,留给夜班16名患者,4个上着呼吸机,还有4个可能要上无创,今晚又是一场恶战!

魏捷教授说,这在最初的防护条件下,非常危险。他做到了。

急诊科主治医生熊君:不要告诉我妈妈

“魏主任,我来加班。孩子有我妈妈照顾。但请你答应我,不要告诉我妈妈。”

魏捷教授说,熊君的妈妈也是医院的一名医生,更是自己的老同事。

急诊科党员医生朱睿瑶、护士长陈静:我们必须得做点什么

“魏主任,我们必须得做点什么,不然,我们心里不安。”

陈静护士长和朱睿瑶医生,两人在五峰县做精准扶贫已经半年了,春节本该休假,却找到魏捷,申请参战。

魏捷教授说,目前,两人早已战斗在一线。

田丹护士长

护士长田丹:她是“铁人”

作为抢救室和EICU护士长,她每天尽早赶来,最晚才走。

疫情爆发后,抢救室工作量非常大,她甚至连交班的地方都没有,就在走道里布置工作。防护服不够了,她主动穿隔离衣。家里的孩子生病了,她顾不上。被魏捷命令回家休息一天,还不停地打电话安排这、安排那,唯恐疏漏了一点点。

魏捷教授说,她是我们团队的“铁人”。

急诊科医生张清:孕妇被“赶”回家

“我回家了,急诊班怎么办?”

“我来安排,你不要管了!”

张清医生怀孕5个星期,却一声不响地奋战在一线。直到有一天交班的时候,当她脱下防护服,魏捷才突然意识到她是孕妇。

魏捷教授说,当时,我就把她“赶”回了家。

急诊科博士王璐:即使被感染 一样可以上班

“魏主任,我没有症状。即使我检测出阳性,也不会有太大问题。穿上防护服,我把自己防护好,就不会传给别人,我一样可以上班。”

由于王璐接触过阳性病患,她去做检测前,向魏捷如此表达了自己的心迹。

魏捷教授说,王璐10月份刚从美国研修回来。

张尧医生

急诊科医生张尧和艾波:接到呼救信号就提着插管箱跑了过去

他们冒着极大风险去支援兄弟科室,从抗疫第一天就一直坚守在一线,没说一句我不行。张尧因为穿着防护服不方便上个厕所,他甚至忍着干渴不去喝水。当时,他已有两个孩子。

魏捷教授说,他们明白此时的气管插管有多大风险……

丁瑜护士长晚上在办公室里狼吞虎咽吃她当天的第一顿饭

观察室护士长丁瑜:因感染住院 科室工作仍不停歇

丁瑜是第一批和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大家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她蹲在地上狼吞虎咽地吃着自己当天唯一一顿饭的照片。

后来,她因肺部感染住院了。

魏捷教授说,即使这样,她依旧天天在考虑科里的工作,排班表、考勤表样样不落。

袁珊医生

急诊科最年轻医生袁珊:我最近,10分钟到

看着急诊科群里师兄师姐们人手告急的状况,她秒发微信“我最近,10分钟到!”10分钟后,她出现在了抢救室。

魏捷教授说,她是急诊科最年轻医生。

急诊科医生王艳婷正在整理病历

急诊科医生王艳婷:对每个病人都尽心尽力

这段时间,患者每天将王艳婷团团围住。她对每位患者都尽心尽力。

魏捷教授说,她是老年病学科硕士,来急诊科工作4年了。

杜贤进书记

急诊科党支部书记杜贤进不忘提醒大家“既要有勇气,也得有智慧!”

还有,还有……

预检分诊护士周炜、柯冲检查前的合影

为了便于辨认,他们在隔离服上互相写下名字和鼓励的话

急诊科护士余晓英正在为患者进行检查

没有地方了,护士长带着大家在走廊里交班

EICU团队

EICU的王蕊和艾波医师

EICU作为急诊科强大的后盾,此次疫情中收治了一批阳性患者

急诊监护室的年轻护士们

大家互相打气、携手前行

加油!加油!

说起这些,魏捷记忆的闸门就像决堤的洪水一下子冲开了。没有一个人找她请假,没有一个人说自己病了或家里有事。看着“孩子们”工作的身影,魏捷内心五味杂陈。

当疫情汹涌而至,医院成为高危之地,急诊重症科室成为压力漩涡的中心,魏捷看到了“孩子们”已融入骨血的急诊医者之大义与担当。

她说,不论谁被感染了,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向他们的家人交代!我也不知道,还能找谁更适合继续站在他们的岗位上履行急诊科和重症医生护士的责任。这些工作真的只有平日苦学、训练有素的急诊科和重症医学团队才能HOLD住!

魏捷动情地在“人民急诊工作群”里写下一句话@所有人:如果武汉是一个英雄的城市,那么我们就是英雄的急诊。

只是因为有人需要

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魏捷忘不了,疫情初期,在一次紧急会议中,护士陈瑶说着说着就哭了,哭完又峰回路转,要求尽快参战。“怕归怕,但是还是要做!我把孩子送回家了,现在没事了,可以随时上岗……”

很多年轻医生,也跟着哭了。他们,也是家中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也会害怕感染,害怕从此与至亲阴阳永隔。

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成为英雄。

“我觉得,这就是急诊人的胸怀和格局。他们知道没有人能做这些事情,只有我们自己能做到!”

魏捷忘不了自己转出的第一名感染患者——那位60多岁的老太太。当得知疫情严重要转往定点医院时,老太太哭着央求魏捷:“我要给我儿子打个电话,他一直在照顾我,他也感染了吗?”魏捷没多想,轻轻地帮她穿好衣服,穿好鞋子,拨通了老太太儿子的电话。

当魏捷扶着老人走出病房时,田丹护士长跑过来喊着——魏主任,你为什么戴这个口罩?N95口罩呢?当时,医护们普遍佩戴的是普通外科口罩,身上穿的是普通隔离衣。

然而,就在此刻,魏捷80多岁的老母亲正因为脑颅部位受伤,在家养伤。魏捷请弟弟去家中,代替自己照顾母亲。因为疫情,她无法再回家看望母亲。偶尔得空了,魏捷就买点营养品,放到小区门口,隔着小区栅栏看一会儿家里的窗户,提醒弟弟拿回家,然后自己匆匆赶回医院。

“毛毛,你还好吗?”电话里,母亲还叫魏捷“毛毛”。

“我挺好的。你怎么样?”魏捷忍着难受,安慰母亲。

“我也挺好的,你忙你的吧!”

听到病中80多岁老母亲的这句话,魏捷实在忍不住了,泪流满面。平日里,她常笑母亲总爱“咸吃萝卜淡操心”,这一次,她什么也说不出口。

作为同是医生的丈夫,平日里的欢声笑语,如今已被沉默淹没。他怎能不知道几百号患者同时就诊意味着怎样的压力,怎能不知道疫情带来的巨大风险?

恢复中的患者

结语

如今,经过国家和防疫专家组设置的严格的防控措施,疫情控制已初显成效。目前,魏捷带领的急诊科和重症医学团队正在集中精力救治高危重症新型肺炎患者,同时对科室环境进行消杀,期望尽快恢复正常急诊。

这段时间,魏捷一有空了,常和“孩子们”说起一名因感染逝去的患者。当时,那位老太太一直握着魏捷的手,求魏捷收自己住院。“那一刻,患者除了医生,真的无所依靠,她只是想和我们握着手,每天都握着手。你只有握着她的手,她才会觉得安全。”

魏捷告诉大家,换了衣服,穿上了白大褂,你就是救死扶伤的急诊医生和护士。每天治疗时、查房时,记得握一握你面前患者的那双手。因为,医学面对新型变异的病毒,仍有救治的局限。然而,医者的安慰会永恒温暖。

她说:你们每一个人都要知道,此时此刻,我若不勇敢,谁能替我坚强?

原标题:《逆行战疫·急诊② |做守护英雄城市的急诊英雄!武大人民医院急重症团队用行动诠释:我若不勇敢,谁替我坚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