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中的传播病:医护人员在拼命,流言谣言在搅局

2020-02-04 14: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杨小帅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新冠病毒VS天灾人祸VS流言谣言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暂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

 

自病毒开始传播以来,病毒从起初的疑似患者,再到确诊患者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据媒体报道统计,截止2月2日21时,全国确诊人数达到14489例,疑似病例19544例,死亡人数达到304人...  

 

疫情自爆发以来,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增长,也有一样东西也在疫情背后暗流涌动,那就是谣言。

它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不同的人群中流出,冲上了网络热搜。疫情爆发以来,各式谣言粉墨登场。内容以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为中心,或围绕医护、或围绕病毒、或围绕传媒、或围绕政府官员造谣传播。

 

围绕医护专家的,1月22日,武汉市卫健委官微 @健康武汉官微 发文辟谣:网传关于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庆香同志相关信息严重不实。刘庆香副主任今年55岁,自去年12月底以来,一直坚守在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一线;她没有女儿,只有一子在汉工作;她和爱人都不是医生,爱人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已于去年在汉去世。网上消息为不实...

 

围绕传媒解读的,1月26日前后,一张截图在各个微信群中流传。网传今晚9时30分,央视新闻频道白岩松主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现场直播,邀请钟南山院士介绍疫情,请家长朋友们届时观看。随后,在各大学校、机关单位的社交圈内纷纷转发,有的单位甚至强制转发宣传。当天下午,红星新闻、新京报等媒体记者从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工作人员处获悉,此消息为谣言,今晚央视新闻1+1无节目,明天才会播出。

当晚,央视在其官方公众号“央视新闻”辟谣。尽管央视亲自辟谣,但朋友圈的转发也未停止...

 

围绕预防药物的,网传预防药方、中药方、西药方等等药方被冠以官方名义在短视频平台宣传,随后逐渐以官方的辟谣告终,这些谣言最终也翻车。

1月31日晚,某主流媒体平台说双黄连可抑制肺炎,许多城市居民连夜排队抢购双黄连,导致2月1日药店双黄连脱销。

各类牛鬼蛇神谣言“打地鼠”似的不断出现,不断辟谣又不断出现新的谣言...

 

不仅仅是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在其他卫生事件中,依旧也有谣言的身影。在17年之前的非典的醋杀毒,H7N9禽流感以及2019猪流感疫情中也流传出不少谣言。

 

此外,在地质灾害,人为灾难面前,也会有流言、谣言出来“搅局”。

 

在过去的天灾人祸中,我们能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人类面临灾难时,流言、谣言往往会出现,有时会迟到,但却未缺席...

 

流言、谣言传播与迷惑不知所措的受众

 

流言是什么,谣言又是什么?

 

流言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主要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流言中,夹杂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流言可能是真的,谣言一定不是真的。

 

流言作为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形态,传播的渠道主要是可以是人际口头传播,可以是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在现代社会中,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时尚、赶时髦、骚动等... 

 

集合行为中,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是一些没有或缺乏确切证据的信息。随着社交网络、移动不断发展的变化,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也呈现着诸多特点: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流言中夹杂着关于“真相”,这些看似“真相”的内容夹杂着焦虑,甚至是恐惧。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经传递后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已经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集合行为中,别有用心者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散布谣言,操纵人群。

 

在流言、谣言的循环传播中加剧了焦虑,加剧了人群的昂奋,从而昂奋的不知所措。

反思2月1日的“双黄连”事件,双黄连是否真的能够抑制病毒未提及可预防,在2月1日白天的媒体报道中又称正常人服用双黄连可能会引发不适...

从一开始的信息发布,到大量民众抢购双黄连,再到淘宝上禽类用的双黄连下架,用了不到一天。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存在着两种特殊的传播机制,也即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主要是情绪上的感染,传播非常迅速;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前者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寻求一种安全感,后者多是由于责任分散导致人们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宣泄式的破坏行为。在疫情中,也会出现个别人在网络中造谣医护、患者信息,进行宣泄式发布谣言。

 

谣言影射下的公众焦虑

 

一边是不断上涨的感染确诊人数,一边是铺天盖地的新闻。公众的悲观情绪自然也会上涨,面对突发的疫情,公众是焦虑的。然而围绕疫情的消息,不论真假,都无时不刻地挑逗着公众的神经。

 

疫情中,各大媒体的报道议题基本都围绕着疫情报道。传媒的蜂拥而上,带来的是庞大的信息流和同质化的报道。

 

在疫情报道中,媒体A报道武汉某医院患者出院,在第二天下午媒体B再次报道了该新闻。甚至出现,地方早上发布疫情,媒体晚上报道的情况...  媒介在面对诸多信息,也措手不及,洪水般的信息流导致了铺天盖地的新闻,乃至同质化严重的反复报道。

 

疯狂的信息流与受众的选择恐惧

 

原本焦虑的受众,淹没在信息洪流中,陷入筛选信息的恐惧中。当流言、谣言以一种新颖的内容出现时,便吸引了受众的眼球,渐渐通过互联网或者口头间传播开来。

 

便捷的社群网络,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渠道,从微博到微信,从微信群到朋友圈,都能看到谣言的踪迹。

 

反观谣言流通的渠道,社交网络居多,往往以短视频、聊天截图的形式出现。短视频、聊天截图、文字的形式在谣言传播中具有:一是可分享性,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可以直接分享;二是接地气,短视频、截图内容粗糙,容易给被传播者一种真实感,信以为真。

 

亟待提高的媒介素养与难以填平的知沟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据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9年6月,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38.1%、23.8%;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10.5%、9.7%。单纯从网民学历上看,并不能完全定论受众的媒介素养,但知识的差距,多少影响着判断。

 

如何辨别各种媒介提供的信息,特别是面对医疗卫生等专业性信息,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也就很局限了。

 

况且,传媒、医护人员与普通网名的知沟是很大的,专业人士能辨别的信息,普通受众未必能辨别。

 

解局: 冷处理与说人话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流,躁动是必然,本能的躁动难以避免。问题是,冷静加冷静,受众在传播前质疑一两秒,谣言可能就会减少传播机会。

 

躁动的不只是受众,媒介也不可避免,未经证实的信息源大肆进行传播,势必会成为流言传播器,很大可能导致抢购、恐慌。

 

谣言能让人轻信,只言片语便引发轰动。其特点则是简短“说人话”,也即通俗易懂!特殊时期的信息公示,健康新闻传播也要说“人话”。与其用标题党、长篇论文式讲述如何做好防护,不如列出条条框框,一目了然。

 

医护在前线拼命,谣言不应在背后搅局。疫情虽然恐怖,但更恐怖的是焦虑与情绪这种心病。

 

辟谣和科普是必然的,但这都需要用简单的话讲清事实,不论是官方及时的通报还是辟谣,多一些关键字,少一些套路,问题能简单许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