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全科医生的手记:他连输了49天抗生素

胡冰霜
2020-02-13 16:32
翻书党 >
字号

在面对疑难重症时,医生的决断往往要冒很大风险。除了思维方法、临床经验外,医生的责任心和胆量也很重要。

他50多岁,嗜好烟、酒、茶,长年累月不喜欢活动,饭桌上的应酬交往是职业的重要内容。一次体检,他发现自己染上了公务员的职业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还有脂肪肝。但他并没在意,因为除了腹围稍大以外,“三高”没让他感到什么不适。

两年后的初夏,疾病像洪水一样袭来。一天,他突然高热、气紧、寒战,竟卧床不起,体温达到39.8℃。到医院看急诊,胸部CT发现右肺中叶炎症、包裹性积液,他只好赶紧入院。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身体已是四面楚歌:肾功不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功不好(转氨酶高达400u/L)。于是,医生积极采取措施,为他抗感染、保肝、控制糖尿病。

抗菌素连输了两周,他肺部的炎症仍未好转,转氨酶也居高不下。医院请华西医院的两位权威教授分别来会诊,二人意见一致:“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都支持肺结核,建议立刻开始抗结核治疗。”结核病的诊断需等待痰培养结果,虽然结果一时半会儿出不来,但他的胸部CT看起来确实很像结核。所以,病房里的医生们都觉得抗结核治疗的方向已经定了,甚至还调侃:“两位大拿都诊断了,还有啥子说的呢。” 然而,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很多抗结核药物都会损害肝脏,一旦使用就至少要用一年。病人的肝功原本就不好,很难经得起长时间的抗结核治疗。

一般医院的规矩都是:上级医生军令如山,下级医生唯命是从。人命关天,所以必须明确认定责任人。可是,他的主治医师、年轻的王医生却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暂不执行两位老师的会诊意见,不使用抗结核药物,而是继续按普通的感染、用普通的抗菌素再做几周“诊断性治疗”。到时候如果他的肺炎好了,就证明那只是普通的感染,而不是结核感染。因为肺结核病程漫长,用普通的抗菌素几周内是治不好的。

他的肺部感染很顽固,治疗过程旷日持久。王医生天天来病房观察,摸着石头过河,乐天泰然、富有耐心。病人望之即感心安。为了坚定他和家属的信心,王医生几次提到一个病例。本院的一位外科医生得了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一年多后,肺结核虽然痊愈了,但肝脏受到严重损害,现在已是肝硬化晚期,反而比肺结核更快地危及生命。

由于他的体温一直居高不下,王医生只好持续用大剂量的抗菌素联合轰炸,一组无效就换成另一组,先后用过青霉素、头孢、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菌类药物。他的体温终于渐渐降了下去。算起来,他连续输了49天的抗菌素,肺炎才痊愈。在治疗过程中,他的肝肾功能渐渐好转,转氨酶也恢复正常。王医生的“诊断性治疗”证明,他只是感染了普通的肺部炎症。

出院后,他开始遵循健康理念生活,和烟、酒、茶绝缘,节食、步行、钓鱼、爬山。从此,他腹围日渐减小,肌肉日渐强壮,整个人仿佛重返青春,真可谓“祸兮,福之所倚”。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肺部感染的症状都不太典型,导致诊断困难。而且,很多细菌都具有抗药性,造成治疗困难、过程漫长。这对医生的耐心是很大的考验。假如他真的患有肺结核,那么“诊断性治疗”可能就会以失败告终,还可能因此耽误肺结核的治疗时机。如果真是那样,王医生就必须独自承担所有责任。如果仅仅想着保全自己,那么按权威专家的意见行事是最稳妥的。在面对疑难重症时,医生的决断往往要冒很大风险。除了思维方法、临床经验外,医生的责任心和胆量也很重要。王医生灵活又周全地考虑到病人的整体情况,坚持自己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一味遵循教条或权威,这种勇气和担当十分可贵。

本文摘自《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胡冰霜/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乐府文化2019年3月版),澎湃新闻经授权刊载。

    责任编辑:顾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