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医护防护鼻罩是如何问世的?请看一篇新冠时期记叙文

2020-02-27 13: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差点过劳死的 复旦中山程蕾蕾

很多年以后,我依然会记得这个特殊的日期。

2020年2月12日前后,我开启了一段在家比上班还紧张百倍的持久战,连续十多天,几乎每天以将近20个小时的非人强度不停运转。

新冠肺炎疫情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将所有人强行笼罩其中。我跟所有人一样,每天关注疫情变动、武汉封城、医护救援。

1月23日,我院重症医学科钟鸣医生作为排头兵,于小年夜义无反顾告别家人启程前往武汉。接下去又连续有同事驰援前线。我们为去一线战斗的同事骄傲,也为他们心生担忧。

2月初,我院呼吸科蒋进军医生从武汉金银潭医院打来电话,他说,他跟其他同事在改设的重症监护病房救治病人,工作强度非常大。因为连续作战,在医院里用餐喝水在所难免。作为呼吸科专家,他觉得医务人员用餐喝水时除下口罩,而新冠病毒有可能通过气溶胶弥散,这对医务人员自身防护相当不利。因此,他将医用口罩稍作改制,做成一种医院工作人员用餐时的“一次性医用防护鼻罩”。想就此申报一项专利,同时看看能否找到企业界的朋友将其生产出来,供一线人员使用。

我说当然没问题。从2009年1月至今,我负责复旦中山的专利事务超过10年了,每年我院一百余项专利申请、一百项左右专利获得授权、多项专利成功转化,都是我每天经手的常规事务。

电话打完了,我觉得这件专利申请与众不同。虽然这只是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只是对现有医疗防护口罩的一种改进,但这小小的变动,是奔赴武汉救援的同事的创造,亟需变成实物供他们使用。除了常规工作步骤之外,我还能多想、多做一些吗?

接下去两天时间我忙碌起来。我首先以最快速度对接上专利代理老师。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的贾师英老师还没上班,听我讲完事情来龙去脉,贾老师当即回复,“没问题,我马上就协助蒋医生准备申报材料!”。

2月10日,贾老师在事务所尚未复工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递交了“一次性医用防护鼻罩”专利申请,并高效地在当天获得了专利申请号。

专利是完成申请了,可是专利毕竟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想法,纸面上的想法对我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同道有个毛线用啊?!

然而,众所周知,医疗相关用品的产业化难度大、周期长。虽然我院在近年来成功转化了60个专利项目,专利转化数占据上海市所有三甲医院的半壁江山,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是,既往的项目从想法到实物都要经历慢则数年、快则数月的时间。这么长的周期,一线医生护士等得起吗?现在是非常时期!

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才能以最快速度联系上对口企业迅速上线生产呢?

这个念头让我朝思暮想。睡觉想,吃饭想,洗碗想。

2月10日,我吃完晚饭正在收拾,忽然脑海中灵光乍现!

我赶紧放下手中正在洗的碗碟,拨通我院宣传科齐璐璐老师的电话。璐璐有个外号叫“齐宣王”,在媒体资料发掘、宣传角度选取、舆情内容推广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我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齐宣王在电话另一端频频点头,“阿蕾,这个,可以有!”

说干就干!我们连夜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布局。我们想出来的办法,就是以医院平台向全国企业发布招募合作这项专利产业化的“英雄帖”!

时间紧,任务重,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实体厂家看到我们的“英雄帖”?这当然需要权威人士发声。我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樊嘉院士了解情况之后,立即指示“一线医护人员奋战抗疫前线,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降低其感染率迫在眉睫,医院支持尽快跑赢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我火速向一直致力、支持医学科研创新的我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葛均波院士汇报了这项计划,葛院士迅速对此予以肯定,回复“在救治病人临床实践中的创新发明产业化,刻不容缓!”

新冠病毒肆虐中华大地,如果能有分子病毒学的权威专家进行审核推荐,那就更有说服力了!我们上海医学院老师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闻玉梅院士是这个领域的高山泰斗,请她出面最合适不过。

可是,闻院士是高山仰止的学术大儒,我只是中山医院一名普通医生,迄今跟闻老师只见过一面,她会睬我吗?

时钟滴答滴答一刻不停,容不得我半分犹豫,贸然给闻老师发去微信。没想到,一会儿的功夫,闻老师就回复,说我年纪大了,微信上的字看不清楚,你发我邮件吧。我赶紧发送邮件,闻老师仔细阅读了这项发明的具体内容,亲自撰写了推荐语:作为前线战士,蒋医生的发明贴合实际,及时且方便易操作,将是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防护的有力保障之一。

2月11日,璐璐撰写了“英雄帖”初稿,我对招募企业的内容部分进行修订,从清晨一直忙到晚上十点,这张十万火急的“英雄帖”终于在深夜时分从我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式发出!

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这篇《武汉前线的“上海发明”广邀抗击新冠“英雄帖”》一经发布,立即被央广新闻、文汇、新民、澎湃、周到、劳动、话匣子、青春上海等各大媒体广泛转载,甚至传播到海外美国、澳洲、日本等世界各地。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设计的第一炮真的打响了!

随着知道“英雄帖”的人越来越多,我在家办公的节奏几乎连喝水和去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了!因为这张英雄帖告知各界朋友:中山医院科研处程蕾蕾医生希望能在这一关键时刻,尽快携手企业,将这项迫在眉睫的发明创造转变成实际产品,为武汉医护勇士的冲锋陷阵增强装备,“有意向者请发我邮件联系:cheng.leilei@zs-hospital.sh.cn。”

2月13日,我六点不到就起床了,心中有事,睡不着啊。

一打开邮箱,铺天盖地的邮件赫然在列!上海本地的、浙江的、江苏的、河南的、广东的、湖北的好多好多企业都发来应征邮件。

除了企业前来表达合作意向,还有很多很多热心人士表示,虽然他们没有将这项专利产业化的能力,但是,他们可以捐款!目的只有一个,尽快帮助我们奋战在前线的医务人员做好自身防护!

我一边感动、激动、被大家鼓动而冲动,一边手足无措、焦头烂额——将近三四十家要求对接合作,我一个人再能干也分身无术。而且,公立医院职务发明专利隶属国有无形资产,任何时刻无形资产的转移转化都要合情、合理、合法。职务发明许可给企业生产,必须经过资产、财务、法务、审计乃至纪检的严格把关!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瞬间,我的脑海中再次出现一道闪电:“专业人做专业事”!我院科研处同事都不是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我自己虽然拥有上海市专利管理工程师资质,但其实也只能管中窥豹、在门口徘徊打个酱油而已。企业厂家的沟通、制造能力的估摸、产业背景的调查、资源优势的比较,这些必须借力!

我当即拨通与我院长期合作的上海容智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于晓菁董事长的电话,如此这般快速交代,“于总,你得帮我这个忙,帮我们医院的忙!不过,这个活儿不轻松,而且没有劳务费!”

于总一秒钟都没耽搁,答应地嘎嘣脆:“这都什么时候了,还谈什么劳务费?!我马上组建对接团队。你放心,我们一定把事情做到位!”

2月15日,仅仅用了3天时间,我们以几乎不可能的速度日夜兼程,对接了740条潜在合作信息。

与超过20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沟通交流之后,我院向全国募集企业迅速转化投产的、来自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前线的“上海发明”——“一次性医用防护鼻罩”就正式签订了专利权实施许可合同!上海罗莱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响应中山医院“英雄帖”的企业,在短短72小时内完成2次打样,调节产品规格满足医护需求,承诺签约之后立即以10000只/天的速度量产,为武汉以及全国的白衣卫士在医疗场所提供进餐饮水时的贴心守护!

那之后的故事大家可能都知道了。这项专利转化案例的成功,离不开方方面面很多领导、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与支持。回首过去两周的时间,真的每天争分夺秒,拼命与时间赛跑。

今天,我终于把这十多天的故事原原本本记叙下来,以此表达对这些天来并肩战斗的各条线上的同事和朋友的感激与感谢。

为了共同的目标,他们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上班下班,不分吃饭睡觉。没有他们,就无法在 Mission Impossible 的情况下完成产业公司能力排查、国有无形资产评估、专利许可合同文本拟定、法务审核以及各种琐细繁重的步骤流程。

忘不了,我院资产办白璐主任说:蕾蕾,你放心,这个项目我无条件全力支持!

忘不了,我院法务科朱骞科长说:程老师,没事的,我等你合同,再晚我都等!

忘不了,“英雄帖”一直传播到我的大学班级群,虞宏湘同学马上心急火燎想方设法给我提供对接渠道。

忘不了,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的黄鹏飞老师第一时间前来咨询告知资源。

还有很多很多同事和朋友,我必须列出他们的名字(排名不分先后):陆晶莹、缪瑾、叶尘宇、王健、张磊、杨震、韩璐、宋振举、郦梦南、陈俊仰、袁俊、励允文、戴先江、沈玉李......真的,太多了,无论我怎么陈列,心里都明白一定还有疏漏......

此外,我在自媒体微博“复旦中山程蕾蕾”上实时发布的两条微博,如果没有@司徒格子@宋思衡@王继纳-泌尿外科移植医师、以及以陈村老师为首的@小众菜园、我的编辑齐文静老师为首的@知是派、以王姗姗老师为首的“三度医学”等等各界好友的转发助推,也不可能短短时间内阅读量达到20万。

这些名字都很普通,他们因此不会出现在光荣榜上,不会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不会出现在表彰名单上,但是,是他们的共同努力与奉献,让这次匪夷所思的“上海速度”变成可能!

历经两周持久战,我有一种浑身掏空的感觉。并且,我们家库存的口罩也被老刘拿去送给他去武汉的同事了。老刘同事家是个男孩,叫豆哥。还在上小学的豆哥对妈妈驰援武汉这件事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刘去送口罩的时候,豆哥拿着Pad笑嘻嘻地说,刘叔叔,我妈走了我玩游戏就没人骂我了!这个小孩多逗呀,让大人们百感交集,真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孩子们可以继续天真顽皮!

朋友们都知道,码字是我的人生至乐。关于这件事的心里话,我早就不吐不快。但因为连日高强度对着电脑屏幕无休无止,我的眼睛终于如愿以偿地发炎了。今天总算有所缓解,赶紧写下这些文字。

这篇记叙文快写完的时候,哈皮跑进书房问我,老妈,你跟打鸡血一样搞了这么多天,连饭都不给我们烧了,可是这个又不是你发明的,你自己有啥收获吗?

我想我是有的。生而为人,当有所为。这对我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一开始连自己都没有把握,最后真的 I DID IT!好多好多无法忘怀的情节和情感,或许会写在下一本《说句心里话》里。

并且,谁能否定这些天操劳导致的“体重逆行”算不上一项醒目的成就呢?

中山的速度,

中山的效率。

一直被模仿,

从未被超越!

阅读原文

原标题:《一篇新冠时期记叙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