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俊:做感染者和逆行者的情绪树洞丨一位心理医生的抗疫战场

2020-02-27 13: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唐晔 晔问仁医 

人物介绍

陈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双相障碍和难治性抑郁症的诊治。

 

采访笔记

“在公卫中心,我想,我是被需要的,是所有惶恐,紧张,焦虑,担心等情绪的接纳者,是感染者,也是逆行者的树洞。”他说。

采访陈俊的时候,他在电话那头,我在电话这头。他说昨晚上写标书熬到凌晨,“年纪大了,熬不起了。”听到这话,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他又回到了日常的人间烟火,尽管仍然在自我隔离中,只能隔着玻璃窗,看大好春光下的桃红柳绿。

他是第一批出征上海公卫临床中心的精神科医生,也是当时唯一一位精神科医生,当动员令下达的时候,他没有一秒钟犹豫。之后的十五天,他与所有的逆行者一样,投入到这场注定会载入史册的“战疫”。只不过,他的角色有点特殊,他的“病人”,除了病床上的患者,还有他的战友。

他给我看在那里拍摄的照片。我认不出他,穿着XXXL的防护隔离服,摆出大力神的造型,一张正面,一张背面,镜头都是由下而上,看起来十分威武雄壮。他说,这两张照片中的主角,终于得到了两个儿子的肯定。

“他们一个刚上初中,一个刚上小学,平常有点反感我,因为我在家的话,总是会管他们,我就是家里的那个“坏人”,但是这一次,我成了他们眼中的英雄。离开家的大半个月,我发现他们长大了,我爱人也说,孩子总要长大的,不如就趁这时候,让他们懂得,怎样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什么是责任,勇气,还有信念。”

他说,在那段时间,想过一些哲学命题,比如,死亡。在面对死亡的悲剧之中,找到如何好好生活的意义。

“因感染失去亲人的普通家庭,被疫情困顿在家无法求学的学生,必须战斗一线的医护和公务人员,以及捐款捐物的志愿者,无一不在面临死亡的未知威胁。但死亡并非一无所有的沉寂,而是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友爱,什么是勇敢,以及爱是死亡唯一带不走的东西,它使我们面对死亡,变得如此从容。”

他是大年初二出征,回来的时候,已过了立春,他在手机的备忘录里,记下了一句话,“没有一个冬日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当下,亦如是。”

在自我隔离的那间房里,他收到了朋友发来的一首歌:

那些逆风飞翔的心

那些冲破黑暗的星

我想好好对你说谢谢你

可又不记得你的名

珍重吧珍重吧朋友

让我们一起回家

他听了,眼泪忍不住滑落脸颊。

口述实录

1

大年初二的出征

唐晔:陈主任,您刚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战疫”回来,请问您是什么时候接到通知去往金山的呢?

陈俊:是的,刚回来,在自我隔离呢。先说个刚才看到的捷报,截止20日,全市发现的334例确诊病例中,已有199例治愈出院,治愈出院率近60%。我为那些还留在那里英勇奋战的战友们高兴。

至于我呢,原计划这次过年,带全家去东北滑雪,已经订好了机票,后来疫情来了,就退了机票,准备宅一个春节。那天大年初一下午,我午觉醒来,就看见我们医院群里,领导在动员大家主动报名“出征金山”,一秒钟都没犹豫,也没和家里商量,我就报名参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相信家里是支持的。另外,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治疗方法还没有确定,对这种疾病有很多未知,所以我希望能去往一线,参与到抗疫的过程中,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接到通知后,心中是有些兴奋的。

唐晔:您是大年初二出征的,到了那边之后,是怎样的心情呢?

陈俊: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防控新冠肺炎的“桥头堡”,原来去过几次,500亩占地外有500亩防护林,是花园式的设计。听中心主任朱同玉教授介绍,中心有四栋楼,共有327张负压病房床位,这也是全国负压床位最多的医疗机构。那天是大年初二,路况很顺,快到公卫中心的时候感觉愈发冷清,快到医院门口看到检查的岗亭,就感觉氛围紧张起来,偌大的公卫中心,走动的人很少,行色匆匆,心中真有些上战场的感觉。

唐晔:在那里,您是怎样的工作任务呢?

陈俊:那边病房也就开了一个礼拜,我是第一位精神科医生,主要有两个任务,第一是会诊,临床治疗,即每天和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有些患者症状严重的需要配合药物使用;第二是联络,即主动参与全部治疗过程,从我们的专业角度提供治疗意见,会诊联络比起单纯会诊要更主动。刚开始,病人还不多,后来每天增加二三十个患者,有三天的时间,除A3楼的治疗,我还要去A1楼帮助会诊,两栋楼间原本是不允许走动的,由于工作特殊需要,专门为我一个人设定了一条通行路线,这条路线有专人把守,而我只能走在这个设定的路线上,后来我管它叫“陈俊小道”(笑)。

2

根本没时间恐惧

唐晔:和感染病人在一起,有过恐慌吗?

陈俊:在穿脱隔离服的时候,可能会想到一定要谨慎一点,不要将病毒带到清洁区域,但这样的念头也是一闪而过,和病人在一起的时候,根本没时间恐惧,并且对我们的防护还是很有信心的。

唐晔:您和第一次见面的病人,开口的第一句是什么呢?

陈俊:我会这么表述:我是治疗团队的精神心理医生,我叫陈俊,你可以叫我陈医生,我和我同事的任务不同,我来专门关心你的情绪、睡眠这些问题,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或者通过其他医生转告给我。从聊天中,我们会了解患者的情况,以此来判断患者的焦虑程度,是短暂的应激情绪,还是较重的焦虑等,然后与患者协商后,制定后期治疗方案。

唐晔:患者认可精神科医生的干预吗?

陈俊:首先是患者需要,突如其来的疾病,造成恐慌、忧惧、担心、焦虑,不少患者会产生应激反应,但是在中国,面对精神科医生进行疏导,这种认可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进病房接触患者,患者有点懵,他们不明白为何会有精神科医生参与治疗,有的甚至会因为我是精神科医生产生抵触,所以我会说,我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医生,他们接受起来就好一点。有些患者起初是和我保持距离的,慢慢地,他们意识到我的帮助,情绪有了好转与改善,继而影响边上的患者。常常是这样,我这里刚结束,旁边的患者就说:陈医生,我也睡不着,心情不好,能和我聊一聊吗?

事实上,我们刚去的时候有过一个原则:尽量减少进病房的时间和次数,一方面是为了节省隔离服(笑),另一方面是保护自己,毕竟呆的时间越长,感染的可能性会增加。但是这条原则很快就被打破,随着之后的工作进展,我每天要进行心理干预的患者,多出了一倍。

3

坚守的逆行者

唐晔:您在那里工作了15天,有没有哪个病人让您印象深刻呢?

陈俊:是的,我触摸到最真实的人性。有个企业高管一家被感染,他是源头,他的妻子、7岁的儿子、14个月的女儿、母亲、岳母都被感染。在见到他之前,我想他一定很内疚,压力巨大。去看他的时候,他很沉默,不停地在手机上工作。原来,他的企业2月10日返工,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工作群里有各种疑问需要他解答,他说,这些天一直在思考,去过哪里,到底是受谁的感染,希望能将线索交给我们。他很坚强,也很克制,知道自己不能就此倒下,拼命地想做弥补,这就是人性的善良。

但是,让他最放不下的是14个月的女儿,“她被强制断奶了,整天哭,看到穿隔离服的医生护士,肯定会更害怕。”他就这么说着,眼眶周围有泪水,只是忍住了没有滑落下来,其时他已经有轻度的焦虑,遵循本人的意愿,我只是进行了心理疏导,并没有强制用药,次日他的情况好多了。后来,我们也和她女儿所在的医院取得联系,给予特别照顾,让他宽心许多。我在出来之前,他妻子出院了,在昨天上海发布的出院名单里,我又看到了一个同姓的14个月的小朋友出院,我就猜到是那个孩子,很欣慰。

唐晔:说完病人,说说同事,在这15天,身边有没有让您感动的事情呢?

陈俊:我的同事们,都是非常可爱的逆行者。平时会在一起开开玩笑,但是工作起来,真的是无比的投入与忘我,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的难受和不便就不提了,有时刚出隔离病房还未到办公室,就瘫在走廊上休息。护士们和患者接触时间长,体力上最辛苦,受感染风险最大,而医生更多的压力来自治疗上,都希望能将危重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顺利出院。

拿应急病区来说,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劳累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由于患者随时都可能突然发生恶化,需要立刻抢救,一秒都耽搁不起,我们就睡在病区清洁区里,一有事直接换防护服就进去了。如果有患者情况不好,医生护士甚至会一直穿着全套隔离设备待命。全套三级防护的装备,哪怕现在已经穿脱很熟练了,也要5至10分钟时间,有些患者体内‘炎症风暴’,连这点时间都等不起,工作强度比普通的重症病房高数倍。接替我的战友来了,我可以离开公卫中心了,但是很多战友还在坚守,比如市公卫中心呼吸重症科的李峰主任,他睡在我的下铺,比我到岗早几天,本来说好一起出去,但是之后重病的病人越来越多,他还将继续奋战,不胜无归。

4

战友们也需要心理疏导

唐晔:您在那边自己的压力如何?

陈俊:我的心态比较平稳,只是感到时间过得真快,这种情绪的形成和学科背景有关,从我的学科层面,我觉得一线抗疫的战友们,尽管可歌可泣,可爱可敬,但还是应该主动保护自己,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不是神,也需要心理疏导,缓解情绪压力。我这段时间在线上开了一个心理讲座,针对医务界人员,收看人员超过了2万人,大部分是湖北一线的医务人员。

唐晔:那么,您在那边有没有为医护人员做心理疏导呢?

陈俊:是的,照顾患者是我们一部分的工作内容,另一部分任务,就是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援,所以,刚开始工作时,就与主任以及护士长进行了沟通,有了他们的支持,精神科工作的开展就会更加顺利,起初,我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心理减压室,但发现使用率不高(笑),一线防疫中,就像一个生死战场,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大家不会在同伴面前表现脆弱的一面,不良情绪只有在没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所以,我改变了方法,开启“主动模式”,稍有点空,就坐在餐厅里办公,与刚下班的医护人员聊聊天,关系就这么拉近了,有做咨询需要的话就移驾心理减压室,心理医生受同行欢迎的程度愈来愈高了。

唐晔:一线抗疫医护人员的压力,普遍来自哪里呢?

陈俊:有来自家里的压力,比如好久没见到父母、儿女了;有来自潜在的感染风险的压力;还有在这里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毕竟是战场,和家里不可同日而语。最主要的是,来自工作本身——即使有休息的时间,也是依托于患者的病情情况,箭在弦上,随时待命,这种压力是无形的。

唐晔: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陈俊:疫情何时才能结束。我每天看着全国疫情图,盼望着箭头向下,这样离我们的工作结束就不远了,我内心每天还是紧张的,我们精神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都在待命,随时准备再冲锋陷阵,我不害怕再次进去,但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因为要是那样,就证明疫情还在危急时刻。

唐晔:这次参加“战疫”,您对生命的思考,以及生活态度有什么改变吗?

陈俊:其实,在生活态度上感触最多的,是从有些病人身上看到的乐观、豁达,向死而生。有一次,我去病房查房,一个症状较轻的老太太拉着我想和我聊一聊,她让我给她认识的一位重症病人带一句话,一定要坚强,不要放弃。于是,我就充当了传话者,我到了重症病房,那位危重症患者早已上了呼吸机,没法说话,我把这句话附身在他耳边说了,听懂了你就眨眨眼,我对他说。这时,他按我的指示“眨了眨眼”,那一刻,我也泪目了。走出公卫中心你会发现,世界那么大,真想好好走一走,生命脆弱,要把握当下。

唐晔:目前您在隔离期间,做些什么呢?

陈俊:隔离的日子,就像笼中鸟,每天透过玻璃窗看外面,大好春光,但我连房门都不能出。不过,好像更忙了,要处理前两周欠下的工作,有科研的项目,有科普书籍的编写,还有在线的咨询和教育,做了一次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的在线直播:如何在家隔离时保持健康的情绪,我是现身说法,反响不错(笑)。

唐晔:疫情结束后,您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陈俊:我还想去东北滑雪,但是,有可能雪都化了(笑)。

采访/唐晔  编辑/阿迪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