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们摘掉口罩的样子真美!明晚东莞全城亮灯致敬!

2020-03-04 22: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新朋友点击「莞香花开」可快速关注

“脱下口罩,这还是我吗?”东莞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陈良春每次下班后,总会有一瞬间的“意识游离”。他感叹,自己36年岁月的痕迹也比不过8小时N95口罩的压痕。

疫情蔓延月余,不知不觉中,我们心中医护人员的形象也渐渐变成了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的姿态。他们全副武装,每天奔赴在与病毒较量的战场,从死神手里抢夺患者,但是,却没人知道他们的真容。

下了战场,战士脱去“盔甲”,那一张张被压得凹陷的脸庞,泡得发胀的皮肤,让人心疼。日前,南方都市报特派记者前往武汉、荆州两地,将镜头聚焦在东莞57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身上,拍下了他们摘下口罩的模样。

3月5日晚7点,南方都市报将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卫生健康局携手推出“全城为最美逆行者亮灯”的公益行动,向东莞最美逆行者致敬。届时,这些从一线战场传回来的最美照片,将会在东莞最繁华的商业楼宇、火车站等地标建筑的60多块LED屏精彩绽放。

明晚,东莞的夜空会因逆行者而闪亮!“祝英雄们平安凯旋,东莞人民等你们回来共赏木棉花开!”

在哪里可以看到他们?

部分地点如下↓↓

国贸中心

首铸万科广场

莞城万科城市广场

松湖万科生活广场

厚街万科城市广场

厚街万科生活广场

虎门万科里

塘厦万科生活广场

石龙火车站广场屏幕

大朗环球贸易广场

塘厦塘龙广场

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负重前行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

却知道他们为了谁

在武汉,东莞医疗队队员们

与死神抗争

用生命守护生命

师清莲

让人文关怀照亮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师姐”、“师姐”、“师姐”……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里,每天都能高频次地听到这个亲切的称呼。师清莲是东莞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也是来自广东省108家医院的198名驰援护士的领队。在携手共同战疫20多天后,队员们从初次见面,到如今亲如家人,从医院同事,成为抗疫战友。同事们如是说:“师姐就像是一盏明灯指引大家的工作,也让大家拧成一股绳,不畏艰难共抗疫情。”

年近退休的年纪,这位曾经抗击过非典的铿锵女将又果敢地站了出来,两次请战驰援湖北,终获批准。在东莞第二批医疗队出征仪式上,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坦言,当时真的很担心她的身体。但是,师清莲毅然参战并保证,“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归来”。

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前期统筹协调工作就绪后,师清莲坚持进入方舱工作,冲锋在一线。“方舱医院收治的主要是轻症患者,但进舱之后,我发现很多患者在长期隔离治疗中,会很焦虑,甚至不知所措。”于是,师清莲很快调整工作方法,将心理干预和情绪疏导作为护理的重心任务。

“等你好了,我们去吃热干面”、“因为有明天,我们才能熬过长夜”……2月20日,东莞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将著名漫画家林帝浣的119幅漫画带进C舱,希望通过这一剂治愈心灵的良方,给患者鼓劲加油。

2月28日,师清莲组织广东医疗护理队策划了主题为《同心抗疫,我们在一起》的诗歌朗诵活动。再次将《我是护士》由A舱带到C舱;《明天会更好》更是让所有医护和患者为之动容。

在师清莲的组织带动下,方舱医院的护理团队总是能给患者带去别样的生机。让人文关怀照亮方舱医院,用精湛护理驱散患者病魔阴霾。

徐汝洪

啃下重症“硬骨头”,挽救一名国宝级科学家

徐汝洪是东莞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这位戴着眼镜、外表斯文的80后,在呼吸科领域工作已十多年,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接到东莞驰援湖北的征召通知后,他第一时间报了名,“我是医者更是党员,治病救人责无旁贷,在疫情面前,理应站在最前沿!”

一开始,徐汝洪的家人得知他要去湖北支援,非常担心。“我有一个11岁的女儿,在东莞上五年级,此前她并不十分了解我去武汉干什么,但现在她渐渐知道,爸爸是去做一件很光荣的事并感到自豪。”3月2日,在东莞百万学生线上升旗仪式上,徐汝洪作为“最美逆行者”代表发言时,他对新生代寄语,希望孩子们能珍惜学习机会,砥砺前行,成为国家的栋梁。

在汉口医院的一线战场,徐汝洪作为一名队长,除了要做好医生的本职工作,更要细心统筹一切事务,保障好每个队员的安全,将医疗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我们是一支专业过硬的优秀队伍,既有20来岁的90后,更有经验丰富的抗击过非典等重大疫情的资深专家。”徐汝洪说,一个多月的战斗,队员们经受住了考验,现在病人们已陆续好转,病例数正在逐渐减少。

新冠肺炎重症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一线“冲锋营”里,徐汝洪充分发挥呼吸科的专业优势,成功诊治数例危重症新冠患者。有国宝级的科学家——武汉大学教授、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常剑波;还有带着吊瓶给重症老伴喂食,引发网络点击量过百万的网红“老爷爷老奶奶”……“我们虽然很累,但是,看到这座城市,一天天好起来,我们感到自豪,我们干劲十足。”徐汝洪相信,“春暖花开之时,疫情的阴霾终将消散,我们必会平安归来!”

张艳红

一家三口都在一线奋斗,疫情不除难团聚

东莞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是一支由21名护理人员组成的“白衣铁军”,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31岁,90后超过了半数。东莞首届“最美护士”,今年46岁的张艳红成为了她们的领队“大姐”,一起战斗在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线。

疫情发生以来,作为一名具有28年工作经验的护士,张艳红曾多次请愿上前线。她说,这是一名医者应有的担当,“这场战争,没有前方和后方,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哪里都是战场。”作为医疗队的队长,初到荆州时,张艳红每天都在医院和酒店之间奔跑操劳,她坦言压力很大,“如何有效融入当地医疗环境?如何有效组织战斗?如何保障队员的生活?哪一样都不能疏忽。”

在完成协调统筹工作后,张艳红又成为了队员们的“保护神”,在医院负责院感监控,协助、指导“战疫”勇士防护装备的穿脱流程,降低感染风险。“加油”、“注意保护”!这是张艳红每天说得最多的话,“我要把这支21人的队伍完整地带回家。”

穿上防护服在病房工作一天,张艳红作为一名老将,也觉得非常辛苦,“穿的时间太长了,就会出汗,甚至缺氧。”

此时,病房里的患者反过来成为了医护人员最大的精神倚靠。“患者见到我是广东医疗队的,都会感谢广东,点赞广东救治技术水平高。”张艳红印象深刻的是,有位70多岁的患者,得知我们是广东队,立马下床热泪盈眶地致谢,“为了患者的健康,我们再苦再累都值。”

最近几天,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也频传捷报,危重患者正逐渐减少,胜利的曙光就在不远处。张艳红盼着这一天赶快到来,“我们一家三口这次都在一线,丈夫在大朗医院发热门诊,女儿在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规培,疫情不除,我们一家也没法团聚。”

和张艳红一样,无数家庭都在盼着再聚首。张艳红说,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发挥最好的战斗力,打赢这场战争,请期待我们凯旋吧!

邵汉权

一班工作下来,要搓手近百次

一班任务4小时,看似不长,但由于防护措施必须做到最严格,因此每一个班下来了,大家脸上、鼻梁上都留下了口罩的压痕。邵汉权大概统计过,一个班下来,要搓手接近100次,有些医护人员的手都搓出了伤痕。

马柱仪

护理兼清洁,总是最后一个走出病区

“看到武汉的医护人员在拼尽全力地工作,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在战斗,我泪目了。”在说服家人的时候,她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我会保护好自己。”

隔离病房对防护要求很高,所以护士需要完成清洁工作,落实一道道防护措施。马柱仪总是最后一个走出病区的人。

王甘玉

脱掉防护装备半小时压痕还没全退

在正式上班以前,王甘玉对“战场”上的紧张度还是有一些心理准备的,但等到自己真正戴了4个小时的防护装备后,却深深感受到了不容易。最让王甘玉印象深刻的是,脱掉防护装备休息半小时后,脸上仍留着深深的战“记”。

梁秀贞

终于看到病人个个精神饱满充满希望

2月21日,梁秀贞再次踏进隔离病房,但是这一天的病房里,梁秀贞明显感受到了不一样。梁秀贞看到的不再是绝望地躺在床上的患者,而是看到了有人戴着口罩在走廊散步、有人开心地找医护人员聊天……一个个精神饱满充满希望,“这是我们盼了多少天的场景啊,就这么来了。”梁秀贞很是激动。

周明

“你的归期,就是我们的婚期”

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周明和女友分别在武汉和东莞的隔离房中忙碌着。而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周明托同事帮忙订花,并将花和求婚卡片送到了女友的手上。

面对相隔千里的求婚,周明的女友这么回复——“你的归期,就是我们的婚期”。

王艳娜

不仅是医护,更是患者的亲人和朋友

接手新的病区,王艳娜带领护理团队不断改进工作流程,严守院感防控,提升护理质量。面对无陪护的病房,她集患者的亲人、护士、护工、清洁工等多个角色于一身。她觉得,这个时候,自己绝对不是单纯的医护人员,更是患者的亲人和朋友。

罗良

成为病区患者的女儿、孙女

在病区,罗良的角色除了护士,还是别人的女儿、孙女……“她还会主动给咳嗽的奶奶做耳穴埋豆,也会鼓励大家一起练八段锦。”

罗良每次值夜班,回去休息都到第二天凌晨了。每晚她想得最多的就是,希望明天接班时,患者总人数有所减少,“希望疫情赶紧过去,大家健健康康的。”

李益明

流汗不流泪 掉肉不掉队

2月21日下午,李益明跟往日一样准时踏进重症监护室,但不同的是,病房里的病情形势好转了不少,只有三个病人,只有一个77岁的病危病人。面对这些病人,李益明依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心思去守护他们。尤其是对这个77岁的爷爷,李益明总在床边握着他的手,一遍遍地安慰和鼓励他。“流汗不流泪,掉肉不掉队。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所有的病人都康复,留再多的汗都值得。”

梁秋亭

在武汉核心“战区”工作,只是换个地方上班

“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是一名士兵,无畏无惧,参与武汉核心‘战区’的医疗工作。”梁秋亭说,现在他的两个小孩都很理解自己的工作,暂时的离别也没有让他们感到不安。在孩子看来,爸爸只是换了个地方上班而已。“至于面部什么样子,谁管得了,又不是相亲。”梁秋亭打趣道。

郭映婷

太憔悴了,不希望家人看到

在缓冲区脱防护服和护目镜那一刻,她感觉自己瞬间放松了,她说,痛反正到最后也就没知觉了。当摘下护目镜看到自己憔悴的面容时,郭映婷说不希望家人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她希望家人看到的都是,她在武汉这边支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杜沛康

肩负如山使命,用爱心和责任抗疫魔

在每天紧张的护理工作中,杜沛康所穿的笨重防护服里面全是汗,缺氧头晕目眩、喘不上气也是常事,但每次看到患者康复出院,他都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杜沛康的妻子也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孩子今年刚满一岁。他很想念她们,想着回去后一定要多陪陪他们。

吴国成

当大家起床时,强迫自己入睡

2月10日,吴国成在重症监护室里上凌晨班,5个病重病危病人靠输氧来维持,为了让病人安心入睡,吴国成向他们每个人都许下守护的承诺。4个小时中,吴国成给病人换了8瓶氧气。看到病人们都安心入睡后,吴国成心里满是安慰。而他睡觉则是在大家都起床的6点钟,他要强迫自己入睡,休息好,才能更好地为病人守夜。

王婉华

给受伤的武汉“换药”,胜利后看樱花

每次去查房,王婉华都能熟悉地叫出患者的名字,同时不忘提醒他们饮食注意事项及测血糖时间。在王婉华看来,每次轻轻地关门、轻轻地打针、轻轻地倒开水,都像是在给这个受伤的城市轻轻地换药,希望能减少他们的伤痛,抚平“伤口”。王婉华说,武汉一直都很美,等“战疫”胜利,一定要去武汉大学看樱花。

田亮

变成更加能“扛”的女护士

“虽然远离家人和朋友,可是又时刻感觉到他们在支持我们。而我以后也会为我这段时间的努力,而自豪。”在危重症患者病区,田亮要负责给患者喂食、换尿片等,为了满足病人的氧疗需求,还需搬运氧气瓶等,作为女生,她这段时间变得更能“扛”了。

赖海峰

脱防护服像打赢一场小战役

赖海峰说,穿防护服时像是全副武装准备上战场;脱下口罩,脸上的印痕,是我们来战斗过的最好证明,让我觉得自豪、荣幸,向全面胜利又前进了一步。

患难更容易让真情显露,网红老爷爷老奶奶相濡以沫的感情,病友间互相鼓励,患者出院时的一声“谢谢”也显得格外真切。

张丽华

参与救治过病房“网红”老人

今年情人节刷爆屏的短视频,莫过于来自汉口病房的一对“网红”老人。而这个小视频里的主人公,正是张丽华病区的病人,如今,这两位老人家已经顺利出院,这让张丽华感动不已。实际上,在病房当中,张丽华看到不少这样的真情,并为之感动。“为维护这些善良的人们,我定竭尽全力去救治。”

王兵华

与导游大叔互加微信,相约游武汉

2月22日,监护室病人少了,病情也都平稳下来。在晚饭过后,王兵华陪着一名大叔病人在走廊散步,在这过程中,王兵华与大叔相互加了微信。

王兵华说,大叔是做旅游的,再三强调疫情过后要王兵华到武汉玩,大叔亲自做导游,不许爽约。

罗慈苑

年轻不怕磨炼,向钟南山院士看齐

当罗慈苑将支援武汉的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坚定地对她说:“不要怕,钟南山院士都冲锋在前,你年轻更要不怕磨炼。”所以在看到自己摘下口罩的样子时,罗慈苑想到的,是千千万万在“抗疫”一线的兄弟姐妹,那一张张印有最美压痕的脸。“我相信,有医院的支持,有家人的认可,我必定能战胜病魔。”

张利权

变化背后是坚持和坚守

不知不觉中,张利权来到武汉已经20天了。在这段时间里,她在隔离病房不断摸索,从对防护措施非常担心、警惕,到现在变成烂熟于心。从对病区环境感到陌生,到现在一说起床位,脑海里就能想到在哪个位置。这些变化背后,是张利权一直以来的坚持和坚守。“看到病人一个个好转,我知道春暖花开已经不远了!”

吴格立

必定“截杀”疫情,平安归来

自疫情发生以来,吴格立时刻关注疫情动态,渴望能进入疫情攻坚战的最前沿。所以在看到医院下发通知时,他便立即报了名。前后不到半个小时,没有丝毫犹豫和踌躇。他在请战书上写道:前进是我对疫情的态度,“截杀”疫情是我的本职工作。“请放心,我一定不负众望,平安归来!”

陈良春

36年岁月痕迹比不过8小时压痕

“脱下口罩,这还是我吗?”陈良春每次下班拿下脸上的口罩时,都会有一瞬间的“意识游离”,感叹自己36年岁月的痕迹也比不过8小时N95口罩的压痕,可是他内心还是快乐的,认为这是职业的恩赐,“这是职业的印记,我很喜欢这样的自己。”最让陈良春感到满足的,是病人的状态变化,“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逐渐乐观起来。”

莫志宁

患者怕传染给我们,提醒我们不要靠近

每天在病房中,让莫志宁在防护装备带来的持续性锐痛下坚持的,是患者给予他们的温暖。每次和患者说话时,莫志宁都是习惯靠近,但很多患者会主动让莫志宁不要靠太近,他们说,“怕传染给我”,他们可以大声一些说话。

王浩

为了出征剃光头,全力以赴“战”疫情

面对“出征”,王浩毅然将自己的头发剃光。王浩认为,自己是医护人员,没有退缩的理由。让王浩难忘的是,在第一次上传染病隔离病房的班时,他碰到一名同行患者,这名护士跟王浩说,希望自己早日康复,同样投身救治中。

钱艮儿

胜利一天比一天近,脸上的压痕算什么?

“穿着严密的防护服,在病床之间穿梭,呼吸困难,持续缺氧状态,防护镜里的雾珠严重,视野有限,转身及行走都变得困难。”钱艮儿说,自己每天靠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把舱里的工作做好。“脸上的压痕算什么?胜利一天比一天接近,等待凯歌唱响的那一刻,多么振奋人心!”

黄桥

有患者的鼓励,再苦再累也值得

“很多护士在一线奋战很久很累了,我想去替她们抗疫。”在湖北荆州的病房里,黄桥被一位68岁阿姨的话触动了。她说:“辛苦你们了,非常感谢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帮我们。”她的话给了黄桥很大的鼓励,他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黄桥想,等疫情结束,就回家陪陪爸妈,看看女儿,一家人好好吃顿饭。

曾雄英

至今记得第一天护理的重症叔叔的笑语

在刚开始进入病房工作时,曾雄英会感到紧张,呼吸也有点闷,但后来慢慢就好了。只是工作3小时下来,头会有点痛。工作5小时后,护目镜更是会因为起雾,看不太清。曾雄英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在重症监护室帮8床的叔叔做护理时,他总会笑着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谢如湖

“我变丑了,但世界变美好了”

“我变丑了,但世界变美好了。”谢如湖说,第一次看到自己脱下口罩的样子被吓了一跳,“这个丑女人是谁”。脸上虽然留下了深深的压痕,但她心里是无比骄傲的。十年的ICU工作经历、熟练掌握危重症病人护理及各项抢救技能等,都是谢如湖从容“出征”的底气所在,她说,希望尽绵薄之力与湖北医护同舟共济,渡过难关。

成蔚阳

上前线毫不犹豫 压痕是战士勋章

面对“出征”,成蔚阳没有任何犹豫,就连摘了口罩后的鼻子痛、脸痛、耳朵痛和压痕“丑样”都被她看成战士勋章,“无比自豪,痛并快乐着。为大家可以相约看武大樱花,重新聚在一起吃热干面,奋斗!”成蔚阳说。

林俏伶

“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不负众望”

非典时林俏伶还只是个被保护的孩子,而这次,她来保护大家了。支援的日子转眼到了23天,林俏伶说,脸上深深的压痕也已经看习惯了。在这期间,同事、亲戚们鼓励关心的问候一直都没有停过,“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不负众望,疫情结束,平安健康地回去。”

罗勇强

8小时里衣服湿了又干

面对新冠肺炎“做好防护就好,完全不害怕。”在8个小时的工作中,防护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是常态,但罗勇强并不在意,他是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炎时常发作,都要张口呼吸才会舒服。“虽然辛苦一点,但我没问题。”

梁伟文

不是天生勇敢,是放不下这份责任

“非典”那年,12岁的梁伟文没能做点什么。17年后,29岁的梁伟文已经是一名从业5年的男护士,面对疫情毅然选择前往武汉支援。“没有人生来是勇敢的,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放不下这份融入血液的责任。”最让梁伟文难忘的是跳广场舞的患者,梁伟文觉得,虽然大家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但是没有打击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彭丹

脸被压得凹陷,但从未想过退缩

“17年前,一颗成为医护人的种子在心中萌芽,今天自愿请战武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驰援武汉的日子里,彭丹都要长时间戴防护口罩和穿防护服,脸已经被压得凹陷,皮肤也被汗水浸泡得变形。曾经那么爱美的彭丹,面对疫情也不再计较脸上的伤痕。

罗衬章

两度成为逆行者,22年护理经验是底气

22年一线护理经验,罗衬章2003年主动参加抗非典工作,2020年依然主动参加驰援湖北工作。她说踏上逆行的路,是责任使然。一开始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觉得有点可爱,大家露出眼睛,谁也不认识谁。工作一天下来,衣服湿透,鼻梁、脸颊上都是压痕,“很辛苦,但这些都是我们最美的勋章,容貌虽变,不变的是坚定的眼神和与疫情对抗的心。”

陈小朗

全家都是医护人员,“出征”获全票支持

“耳朵经常痛得好像被扯断了一样。”陈小朗是第二批的支援医护人员,她说因为有第一批前辈们的经验,脸上基本不会有压疮,但是耳朵被忽略了,现在每次拿口罩下来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紧张。陈小朗的父母亲、哥哥嫂嫂、丈夫都是医务人员,她的“出征”获得了家人全票支持,“他们就跟我说了,做好防护,等我凯旋”。

黄新武

夜里的寒冷逼迫她不停走动增加热量

2月14日晚上11点半,黄新武正在舱内值班,患者已经安静入睡,但舱外寒风呼啸。黄新武和其他队友得安静待岗,但寒冷逼迫着他们不停地走动,来增加热量。因为黄新武知道,这个时候医生护士是不允许生病倒下的。

马秀莉

将护理工作发挥到极致,用心照顾每一位患者

马秀莉从事护理工作近10年,此次奔赴武汉,她做好全力以赴的准备。马秀莉每天6小时不吃不喝不拉撒,还要面对下班后脱了防护用品面部留下的压痕,湿透的衣服,“我们的信心就是从战胜这些‘小难关’中获取的,虽然很难,可是我们挺过来了!”

郑雨亭

阿叔说会听医生的话,让大家早回家

“非常闷,防护面具压得脸生疼。尤其是护目镜起雾,操作起来非常不方便。”郑雨亭说,平常5分钟干完的活,现在可能要半小时。病房里,有一位阿叔曾对她说:“谢谢你们不远千里来帮助我,我会让自己吃好喝好睡好,听医生的话,这样就离出院不远了,你们也就可以早点回家了。”

宋秀婵

患者缺乏信心,我们带来希望

在笨重的防护服和模糊的护目镜下,从事危重症护理工作20年的宋秀婵,也需要花上比平日多几倍的时间进行护理操作。其在荆州市人民医院重症隔离病区照顾的第一位患者,因为恐惧及担忧,时常不配合治疗。宋秀婵告诉他,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患者缺的是战胜病魔的信心,而我们的到来给了他们希望。”

邱新贤

满脸压痕再难受也无怨无悔

当穿着防护服工作一天下来之后,邱新贤最主要的感觉还是累,尤其是护目镜起雾的时候感觉特难受;还有上班时间比较长,一天下来没上洗手间,“憋着挺难受的”。而在下班的时候,全部摘下之后,邱新贤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照着镜子看到自己满脸的压痕,邱新贤心想,即使难受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无怨也无悔。

何雪琴

从身心两方面做病人的守护者

有一位病人阿姨,让何雪琴一直难以忘怀。记得第一眼见到这位阿姨的时候,她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双下肢重度水肿,何雪琴仅肉眼都能感受到她的病痛,阿姨还问何雪琴自己会不会就这样死了,何雪琴心里很不是滋味。最后,何雪琴和阿姨聊了一个多小时,让阿姨放宽心。就这样,何雪琴和阿姨之间也搭起了一座友谊桥梁。

陈嘉怡

用心当好病人“唯一”的倾听者

在一天工作中,陈嘉怡跟一位病人聊天时还当起了知心姐姐。这一刻她也明白自己是病人们的“唯一”倾听者,而他们相互之间给予的温暖,也是陈嘉怡心中的一股力量,敦促着自己把护理工作干得更好!

叶志威

首次接触患者时打了个哆嗦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叶志威还是打了个哆嗦。只有40多公斤重的她,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后,立马感觉呼吸都变重了。然而,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坦然,却增强了她的信心。“你们是东莞来的,谢谢你们。”面对患者诚恳的感谢,叶志威倍感欣慰与自豪。

王雨晴

义不容辞驰援第二家乡

湖北对于王雨晴来说,不仅是疫情重区,还是她的第二个家乡。因为王雨晴从初中到大学,都一直生活在湖北,这个地方有王雨晴的家人、朋友、同学。所以,当接到号召的时候,王雨晴义不容辞就报名参与了。因为太危险了,妈妈在电话里的声音都是哭腔,但还是尊重王雨晴的决定。

莫碧君

穿防护服身上有酸臭味也无怨言

穿着防护服在病房工作一天下来,莫碧君从头到脚都是湿的,自己都能闻到身上的酸臭味。但她没有一句怨言。相反地,每次给患者倒水、量体温、擦身、倒尿、穿衣盖被,患者不停地对她说“谢谢”时,她却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莫碧君说,她一定会照顾好自己,吃好睡好,平安归来!

杨小婷

第三批终于被选上时激动不已

“组建第一批、第二批医疗队都没选中我,没能成行,还是有点小失望。”2月19日晚10点,杨小婷才接到院领导的通知,入选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当时杨小婷激动不已。在病房中,杨小婷经常收到来自病人的感谢,这让杨小婷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黄可盈

患者戴着呼吸机双手合十致谢令人动容

“你们是广东来的吗?”、“谢谢你们来救我们,感谢你们”……当一名呼吸困难、在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病人喘着气,对着黄可盈双手合十表示感谢时,她非常感动。黄可盈说,虽然穿着防护服的时候,会呼吸不过来,时间长了就感觉缺氧,不敢大动作,容易喘。但她相信,“春暖花开之时,我们便会相见。”

李文雯

给病人带去希望的曙光

在病房当中,李文雯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阿姨病人所说的一席话:“本来一家人被感染后,我真的快绝望了,但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不远千里地过来帮助我们,我突然就有信心了,为了外面的家人,我一定要撑下去!”从这一席话当中,李文雯清楚知道自己的到来,让很多像这位阿姨一样的病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黎秀娟

患者点赞广东医疗队

“在帮同一病房的几个阿叔做治疗时,他们都问我是不是广东队的。特别赞扬我们广东队,还说听到我们讲话就觉得很亲切。”黎秀娟说,虽然没办法陪伴在家人身边,但她会更加珍惜每一个生命,把爱都留给病人。

仇敏怡

穿着防护服只能像“太空人”一样慢动作

在刚穿上防护服的时候,仇敏怡就开始冒汗,只能通过调整呼吸来让自己的心率慢下来。但实际上,穿上了防护服之后,平时易如反掌的一些操作,都变得异常的困难。作为一个急诊人,仇敏怡平时工作都是跑的,但穿上这身防护服,只能像太空人那样慢动作,而且也不敢有大动作,生怕一个不小心撑爆了。

程琴

与患者做朋友,视患者如亲人

当第一次穿防护服进入重症监护隔离区时,程琴就要负责4名病人。最让程琴感觉到辛苦的不是忙碌的工作,而是长时间穿着密闭性的防护服,出现了鼻子干痛、呼吸急促、反胃等等的不适感。但程琴还是一直把病人当作朋友与亲人,不仅给他们身体治疗,还有心理上的安慰。

缪翠

每天感受最深的是来自病人的感谢

在病房中的每一天,缪翠都要穿着防护服,从头到脚包得严严实实密不透气,在护理操作完后全身都让汗水打湿了,黏糊糊的特别难受。但是,让缪翠每一天感受最深的,并不是辛苦和疲惫,而是对医护人员来说本是平凡的护理工作,病区内所有的患者却对缪翠他们饱含感谢。

罗秀珍

患者们都用善良回应我们

“相比于隔离病区,湖北人民更需要我”。有ICU工作经验的罗秀珍,第一天上班就穿了七个小时的防护服,而她以前从没试过超过五小时。回忆起首日在病房里,有位危重症患者急着要上厕所,但从她起床的表现看,有跌倒的风险。罗秀珍立马上前协助她,换来了患者的连声道谢。“一点小事,他们都用善良回应我们,非常感动。”

韩嘉雯

越危险的地方越需要医护人员

“谢谢,谢谢你们。”这一句简单的话语,是韩嘉雯在病房里听得最多也是最难忘的,虽然被认可是很开心的事情,但韩嘉雯总觉得救死扶伤是自己的职责,很想跟他们说一句“真的不用谢”,反而觉得能得到病人的理解和配合让人感动和充满动力。

贺希

感觉穿防护服有点像“笨熊”

在一天工作中,贺希正准备下班,这时一位大叔大声招手说:谢谢你!当时,贺希内心一股暖流,感觉再累也值了,而这也是贺希当初来湖北的初心。贺希把穿着防护服的自己形容成“笨熊”,因为操作起来比平时困难很多,时间越久就会越难受,但贺希还是坚持下来,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救治病人。

支援湖北的白衣战士

木棉已开,等你们凯旋!

素材来源:南方都市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

原标题:《​你们摘掉口罩的样子真美!明晚东莞全城亮灯致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