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时代怎样学雷锋?他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2020-03-05 11: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学习的榜样”“奉献”“乐于助人”…

这些词汇是对雷锋的常用描述。

“他个子不高,长得有点胖,娃娃脸,眉毛粗,眼睛大。”这是对雷锋的外貌描述,仅从这句话我们可能会勾勒出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帅哥,他还带着一些孩子气,却谱了一曲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高昂旋律,一曲感召人们携起手续写人间大爱的时代强音。

雷锋,是一个镌刻在

新中国道德丰碑上的响亮名字

习主席深刻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能够穿透历史,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

那么,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学习?

雷锋精神

是奉献爱心、助人为乐

这是两个有关孩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万芊和她的惠炬公益。

万芊是食品学院2018届的毕业生。2015年7月,她作为一名支教老师,一个人两天航行四次转机,来到了东非坦桑尼亚的姆万扎。她给当地的小朋友带去了不一样的上课方式,告诉他们人人平等,应该自信。在告别的那一刻,她意识到“我什么都带不走,也留不下”。于是,她和孩子们一起许下一个天真又认真的诺言:“我会继续,尽自己所能以我的方式在我所在的地方,做点事情帮助别人,孩子们会继续,努力学习、自尊自信、好好生长。那样我们就算在距离很远的地方也是像现在一样一起努力着,就是一直在一起了。”

惠炬,是众人汇聚,是传递的火炬。基于此,拥有食品强国梦想的万芊发起了“惠炬公益扶贫”项目,在苗寨探索“远程牵线,本地支教”模式,上线“O2O慈善商店”等公益项目筹集善款,希望让世界了解苗寨,让“苗娃”拥抱世界!

现在她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实习,希望更全面地了解贫困情况,进而设计出更有助于实现零贫困和零饥饿的政策和项目。 她一直在努力,并且从未停下过。

万芊说:“想象一下两个世界,一个是有我的,一个是没有我的,把他的差异最大化,就是我存在的意义。”

万芊的力量由点及面,为世界带来了惠炬公益。而下一个故事有着一群又一群热衷支教与奉献的江大青年,他们的力量由面聚焦到点,“圆我少年梦,温情红粉笔”一喊就是十年。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江南大学法学院红粉笔支教团。

从鱼米之乡到贫困地区,坚定信念守初心,红粉笔们一起走过了整整十年。贵州、重庆、四川……支教点与蠡湖畔的江南大学平均相隔1600多公里。每年暑期,平均37摄氏度的高温,要换乘两三种交通工具,耗时15个小时。十年来,超过200人次参与“红粉笔”支教团,给超过8000个孩子带去“外面的世界”,累计行程约21358公里。十年支教知行,红粉笔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支教为主,调研反哺”的道路。坚持每年选择一个切入点,脚踏实地展开深入调研,结合专业知识探索对策,一点一滴都是团员们在实地调研基础上的深沉思考,青年的责任与梦想在“闪光发亮”。“红粉笔”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传承,一种守初心担使命的不悔追求。

志愿教孩子们知识,志愿给孩子们勾勒新世界的模样,志愿给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希望。这就是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长久的爱心给予。

雷锋精神

是当好岗位上的螺丝钉

2020年的春节,全国人民因疫情自我隔离在家,街道都变得冷冷清清。然而在村口、在路口卡点、在小区门口,有着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手持体温枪,发出三连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更有“00军医后”“上阵父女兵”“全家总动员”等江南优秀青年为我们树立学习典型。

他们是江南大学志愿者,是返乡大学生,是乡村小战士,在疫情发生后,毫不犹豫投身于防疫攻坚战。

他们虽不了解医学知识,但对于力所能及的工作很快就上手。量体温、登记信息、劝返外来人员和车辆、消毒社区、宣传防疫知识等等,把江南小彩虹的颜色带去了家乡的街头巷尾,把雷锋精神贯彻在每一个寒风中的例行检查中。

“一次相遇、一张画像、一封书信、一张合影、一次互动、一次课堂、一个愿望、一次分享、一次体验”,这是江南大学“春禾”志愿服务团制定的江南大学最美逆行者“九个一”守护计划。在全国疫情爆发之际,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为解决援鄂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致敬“最美逆行者”,“春禾”们有了新的身份:援鄂医护人员子女守护者。“您在前方守护‘大家’,我们在后方守护好您的‘小家’。”这是他们的志愿宣言。如约在线在岗陪伴援鄂医护人员子女的他们,一定能成为战“疫”中一抹不一样的彩虹色。

坚持“疫”起战“疫”的江南青年们,努力想要当好“战斗员”、“宣传员”、“保障员”,用一项项实打实的服务,展现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担当、共青团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为。

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江南青春力量。

疫情当前,没有人置身事外,他们挺身在前、战斗在前,致力当好岗位上的螺丝钉,展现着江大青年的担当。

滴水光辉,照亮社会迷茫

青春道德,催绽心灵芜荒

热血奉献,俱是雪中之炭

螺丝精神,非是锦上之芳

雷锋精神

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他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援疆干部陶谦,他一直践行着这一句话。

1994年11月,陶谦老师首次接受援非任务,与爱人朴银实及其他四位老师一起,奔赴布隆迪执行援非任务。期间经历了疟疾、霍乱等传染病肆虐。更在1996年7月,经历了军事政变,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与国内“失联”,最后好不容易幸运地回来了。

2001年,陶谦老师再次受命赴科特迪瓦亚穆苏克罗市的国立理工大学执行第二次援非任务。除了再次遭遇政变,期间更是六次感染疟疾。最终,陶谦老师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国内带去的青蒿素,从死神手中被拉了回来。

2014年,陶谦老师在55岁时,又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援疆之旅。作为江南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第五位教师,他只身一人奔赴新疆,担任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学院本科教学和对口支援工作。

陶谦老师的爱人朴银实老师为了能让爱人安心工作,也来到了石河子大学,在化工学院做了一名普通教师。他们的女儿陶然,到石河子大学探亲时,也渐渐地爱上了新疆,当得知兵团公务员招考且她作为援疆干部子女有资格报考的消息后,也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

两次援非,一次援疆。一个人,变成一家人。

他始终认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他一直践行“喜欢的事情就要认真做好”。这正是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雷锋精神,也正是向我们展示了志愿的风采。

雷锋精神

是勇做“民族脊梁”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说,“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宁夏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红色革命老区。但如今宁夏的固原市和吴忠市却有着7个国家级贫困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的“科技支宁”博士实践团由茶到酒,由荤到素,对宁夏当地产业发展开展了深入调研,为宁夏食品和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找准了新目标。科技脱贫,科技致富,科技支宁实践团以专业优势为依托,为国家西部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除了走进企业与社区,博士团还走访了5户宁夏籍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向他们介绍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送去牛奶、大米和食用油等日用品,给他们送去关心和慰问。

纺实践之路,援新疆之梦,这是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援疆实践团的宣言。实践团的成员们围绕思想援疆、人才援疆、科技援疆、智力援疆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授课和调研。他们深入企业讲授专业知识,参观车间和种植场拓宽视野,并向当地纺织专业的学生们捐献了图书。支援新疆、服务纺织。江南大学纺织援疆实践团不仅是以专业所长为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的过程,也是江南学子为祖国实业建设贡献力量的实证。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习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勇做“民族脊梁”。

雷锋精神

是将大爱无疆的种子广播祖国大地

“桃李”满天下的李宗元老师自2001年至今任江南大学关工委顾问,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老李同志”。

从1992年资助第一个“希望工程”儿童至今,老李同志先后资助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贵州镇宁县、湖北勋西县、陕西丹凤县、云南麻栗坡县等地贫困家庭的16个孩子,累计资助款达10万多元,与孩子们通信200多封。

“爷爷,自从我上初中以来,您一直在经济上资助我。然而,爷爷您知道吗?我从您身上学到另一样东西,那就是价值观,它将影响我的一生。”这是受助人代广根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寄给李老师的一封信,在信中他称呼李宗元为爷爷。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志愿者,老李同志30多次探望在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汶川灾区住院养伤的10名小伤员,对14岁羌族少年郭功起进行心理疏导。

“在我看来,学雷锋就是做好事,最重要的是要有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资助一名困难学生读书,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这么困难,只要有心,多数普通老百姓完全可以承担得起。”

据不完全统计,老李同志在校期间作报告500余场,听报告人数达10万人次。他作报告前,经常了解学生思想热点、学习规律、心理特征、生活情况,报告贴近学生,深入浅出,生动感人,学生们纷纷表示“如沐春风收益多”。

老李同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雷锋精神,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将大爱无疆的种子广播祖国大地。

而生物工程学院也有一名“小李同志”,在2016年的春天收到了一封来自杭州的表扬信。

“贵校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生李磊在火车上帮助我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感谢贵校培养出这么乐于助人的新一代大学生。”来信中说小李同学两次换铺帮助两对祖孙,往有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今有小李同学返程路,一个人成全两家人。

经常为我校学生讲述雷锋精神的关工委老同志卜仲谟常说:雷锋同志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心怀感恩,有大爱,通过一些寻常小事把爱传给大家。小编想:“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正是此意。江南大学校园里也不乏“雷锋”身影,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先后派出两批医护人员共36人驰援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程玉祥老师与妻子取消婚礼,捐献酒席钱支援武汉抗击疫情;两位江大新冠肺炎治愈小伙毫不犹豫献血浆;退休教授陈湘霖多次通过社区送上爱心捐款;退休教授姚鸿滨夫妇向阿合奇县中小学公益性捐赠汉字教学辅助软件“汉字工具箱”;“艺行江南”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驻锡武警某部献上文化盛宴;“焙江南梦想团”的志愿者们开展烘焙课堂活动;“我是你的眼”博爱青春志愿者赴无锡市图书馆开展爱心助盲活动;数字媒体科技专业的刘雨乔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喀山竞技场担任观众服务志愿者;每年在一食堂里无偿献血的年轻人;新生报到现场的学长学姐;锡马赛道上的志愿者们......

每一个做出善举的人都是雷锋精神的化身,或许你是播撒大爱无疆的种子去影响他人的“雷锋精神”传播者,或许你是被他人影响接收到某一粒种子的“雷锋精神”传承人,涓涓细流,雷锋精神就是这样在每一粒种子的行动中布满祖国大地!

疫情当前,我们看到了:

白衣天使色的医护工作者

迷彩色的人民解放军

砖黄色的城市建设者

口罩蓝的一线工友

亮黄色的外卖小哥

小彩虹色的江南抗“疫”志愿者们......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雷锋精神延续,让雷锋精神成为我们心中的精神符号,激发内心深处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

50多年过去了,尽管每个时代的人们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雷锋精神的内核是永恒不变的,经历岁月而历久弥新。

尽管疫情当前,雷锋精神的种子也依旧遍布江南,在暖洋洋的春意中愈发生机勃发。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江南大学,微信号:jnu-1958。

稿件来源:江南大学共青团

本期编辑:张铁根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原标题:《新时代怎样学雷锋?他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