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端的思想史作品,都是思想家的“产业” | 书评

2020-03-11 18: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体现的是古代思想家对于优良的政治生活的追求,它关注的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关心的主题,比如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什么样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社会政治生活究竟如何才能在道德上来得正当。以往时代思想家思考过的这些问题,现代人仍然在思考。并且,对于古人曾经回答过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如今这个时代,仍然需要给出自己的答案。谁也没法机械照搬前人,或者西方。而理解中国以往几千年里思想家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我们回答这些重大议题的前提。这就是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最基本的价值所在。

高端的思想史作品,都是思想家的“产业”。

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修订版)》三卷本,展现了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刘泽华先生数十年的思想创造成果,汇集了刘泽华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所得。虽然初版在1996年,但该书在主题设定、内容选择、体例编排等方面都充满新意,对启发学界未来研究依然有重大帮助,同时也可作为一般文史爱好者了解中国政治思想数千年演变大势的入门和进阶读物。

《中国政治思想史》,主编:刘泽华,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

一、和其他政治思想史著作有什么不同?

本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特别强调要在“思想与社会的互动”中把握思想和思想史的脉络。所以,书里提炼、归纳的,都是那些影响了具体政治实践的、有普遍意义的政治观念。乍一看好像这没什么,本来不就该这样研究么?其实并不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在近一百年的发展里,只有到刘泽华这里,才开始以这样的思路研究,之前从民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另一种路径。最有名的就是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如今百度搜“中国政治思想史”,跳出来最前的书还是这本,但其实这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说已经“过时”了。

包括萧公权的这本在内,刘泽华之前的政治思想史编写主要是两个特点,一是“采政治学观点”,二是“用历史学方法”。

所谓“采政治学观点”,是指在研究范围上,参照西方政治学,划定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知识边界。但因为有政治学的学科范围限定,所以也局限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范围。比如1981年徐大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把“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作为三个核心问题研究。

所谓“用历史学方法”,是指在编写方法上,采用传统史学的研究和叙事方式。形式上有点像二十四史里的“列传”体,最后成书也往往就变成了依照年代排列的思想家的观点罗列。

但问题是,这是参照西方学术标准划定的。对中国并不完全适用。比如,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会把政治、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放在一起思考。这是一种整合式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范围,也必须对其有通盘的考量。完全按现代学科分类生硬切割之后再研究,是不恰当的。但在刘泽华以前,研究者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要去突破这个边界。这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

这导致了刘泽华以前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虽然可以告诉读者每个思想家说了什么或主张什么,但是却不能告诉读者思想家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更别说告诉读者各个时代思想家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了。

说是政治思想史,但是却不能告诉读者思想的前因后果、起源结局、前后影响,那实在是巨大的遗憾。刘泽华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弥补的就是这一遗憾。

该书在学术界而言,是打开了原先研究路径的新思路,在普通读者而言,是打开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变迁的新世界。该书除了能告诉你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有哪些,还能告诉你为什么是这些。读历史最奥妙的地方就在于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术界开始称跟着刘泽华展开研究的这一批政治思想史学者为“刘泽华学派”,或者叫“南开学派”(因为刘泽华为南开大学教授)。

二、一根主线,三大特点

以往许多中国政治思想史叙事,往往给人头绪繁多、线索纷乱的感觉,这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研究思路上的原因外,还和研究者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有关。没有清楚的问题意识,就很难形成串联的思想史叙事主线。书中篇章各谈各的,彼此间十分割裂。

刘泽华以一根主线把全书贯穿了起来,这根主线就是“王权主义”思想。“王权主义”思想是刘泽华学派最核心的观点。

“王权主义”思想,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政治权力支配社会”,政治和政治关系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角”,并且支配着几乎所有其他的领域。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是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核心部分。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最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刘泽华把“王权主义”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到几千年的政治思想史演变当中。而王权既然是支配力量,那就一定有被支配力量。两者间的来回交锋、博弈、妥协,形成了一局局惊险刺激的中国古代版“权力的游戏”。

比如《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的秦汉部分,从叙述秦汉之际的制度变迁和观念演化开始,逐渐展开解析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时代怎样一点点结束,历史如何一步步走进“王权支配”的新时代,社会思想活动在这一环境下又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御用化”的道路。再比如统治集团如何通过反思秦代政治,展开统治策略的调整,朝堂和民间的高级知识精英们又怎么通过自我调适,转换政治思维,逐渐接受统治集团对社会思想的各种改造,等等。这一部分,按各章节的安排,内容始终围绕王朝统治思想的确立和儒学意识的官方化、形态化这一主题,环环相扣,你来我往。把王权支配,体制制约,儒生的挣扎、调适、迎合,以及同时产生的思想活动的变迁、斗争、妥协,一一呈现出来,逻辑线索清晰,思想交锋激烈,真读懂的读者,一定会大呼过瘾,有种看烧脑神剧的酣畅感。

《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除了“王权主义”思想这根主线,本书整体各部分的编写模式也非常有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方面,突出了问题导向。即便是对思想家的个案讲解,也是围绕对某一时期政治思潮或政治思想演变的趋向展开的。一边是先讲该时期政治思想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考察思想的演进过程,揪出这个过程中的逻辑线索。让你知道为什么政治思想会这样演变,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时代主题为什么会开始崛起,又为什么最后会衰落。这种编写方法,彻底改变了原来政治思想史只见个案不见整体,用罗列个别思想家思想替代一个时期政治思想全貌的弊端。

第二方面,大量增加了评述统治集团政治思想的篇幅。政治思想史而不谈论当时主政者的思想,是很奇怪的。故而本书对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倾注了大量笔墨。比如《隋唐宋元明清卷》中讲隋唐时期,由经学的统一讲到儒家经典的注疏钦定,讲唐开国时期的“君道理论”,讨论了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等皇帝的统治思想。之所以要讲这个,就是为了让你一开卷就把当时整个社会的官方思想氛围搞明白,而后再带你一点点深入到个体思想家的思想里,你对这个思想家的某些思想观点的来龙去脉,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你对全社会思想氛围的理解也会更全面。

第三方面,极大地修正了政治思想史研究中主角错位的问题,让真正的政治思想家占主要分量。什么是主角错位呢?因为在刘泽华以前,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哲学史影响,所以选人标准几乎是按照哲学史来的,收的都是哲学史上厉害的人。结果一些在政治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反而没被选入。这个问题在本书里也得到了解决。比如《隋唐宋元明清卷》的明代部分,仔细介绍了朱元璋、宋濂、方孝孺、邱濬、张居正等人,这些人物在以往的政治思想史著作里几乎是不提的。这其实显然不合理,刘泽华在书里极大的纠正了这种不合理。

三、不仅是政治思想史,也是社会政治发展史

刘泽华原本是古代史和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大家,他始终都在试图解答自近代以来一直缠绕中国理论界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中国为什么几千年不能依靠内生资源转变为现代文明国家?为什么民主观念、公民意识等始终无法自发地确立?而他的“王权主义”思想,就是基于这些重大议题的思考成果,也可以说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个解答。

这个思想理论系统,不但对中国政治思想史有准确描述和高度概括的能力,而且对中国历史中很多政治和社会现象也具有高度的解释能力。这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高度认可的,不然也不会把刘泽华学派,或者说南开学派,又叫做“王权主义”学派了。而本书就是运用这个概念书写的国内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政治思想史》,被认为是汉语世界真正有思想的思想史,注定会成为经典。

不仅如此,作为一部政治思想史巨著,该书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史和政治史意义。它不仅概括性地描绘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旨特征,梳理了它3500余年的演化历程和逻辑线索,归纳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足以影响政治行为的观念体系和思维模式,而且还以政治思想史的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根本特征:王权主义的恢恢天网,造就了硕大无比的权力囚笼,吞噬了个体与社会的自由空间,窒息了社会自主发展的可能性,造就了普遍的相沿数千年的臣民文化,成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最大障碍。

本书虽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地位很高,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远没有达到艰涩难读的程度。而因为刘泽华本人思想逻辑的严密性、连贯性、深刻性,遣词造句的流畅度、严谨度,论到精彩处克制不住的肆意挥洒带来的极具思辨力度的片段,也给本书的部分篇章,带来了一些酣畅淋漓的文学色彩。当然,作为严谨的学术著作。文学色彩并非本书的主要特点。

对一般读者而言,本书的阅读可浅可深,是了解中国政治思想3500年演变大势的极好的入门、进阶读物。

(本文内容与观点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阳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晓春教授等学者文章整理而成)

 

《中国政治思想史》,主编:刘泽华,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