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河间:蔬菜大棚里的“春之声”

2020-03-13 10: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惊蛰至,万物动。3月10日,走进河间市尊祖庄乡西达路村春润种植农场的温室大棚,一个个鲜红的西红柿,饱满润泽,一根根顶花带刺的黄瓜,憨态可掬,自然成熟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

“大棚里的西红柿、黄瓜都到了成熟期,我们每天都做好防护,戴上口罩消好毒,才到棚里采摘。”大棚的主人张建坡和妻子陈桂玲正在忙着采摘西红柿、黄瓜。

春润种植农场成立于2019年初,共流转土地500亩,其中设施大棚占地面积50亩,建有6个大棚,分别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辣椒、甜瓜等。“黄瓜和西红柿通过电话订单,每天都摘1000多斤,销路非常好,供不应求。有的还没有完全成熟,就被周边乡镇的批发网点订了。两个品种的甜瓜还有一个月左右就成熟了,到时候,除了供应本地,直接拉到青县的甜瓜销售市场去卖。”陈桂玲说。

张建坡原来在北京做生意,做过保温材料,开过酒店,但对于搞蔬菜种植却是个外行。2018年,他回老家时,发现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做生意,大量土地撂荒。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和妻子经过多方努力,在村里流转了500亩耕地。

2019年春天,张建坡从山东聘请了专门构建大棚的技术人员和大棚种植的管理人员,先建起了6个占地50亩的高标准大棚,其余450亩地,他专门聘请专家来做土质测量,确定沙性地非常适合种植花生。于是,他把剩余的450亩地全部种植了花生,当年秋天获得了大丰收。

“对农业种植管理缺少经验,但是可以边干边学,任何事情都一样,总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才会进步。”陈桂玲说,她之前也从来没种过地,开始也没有信心,后来经过这一年的实践,总结出了经验:要相信科学,多向高校老师请教,向技术人员学习,向有经验的农户学习,就一定能让土地结出硕果......

现在农场主要由陈桂玲负责,张建坡一边忙着北京的生意,一边顾着家里的大棚。他说,做农业,由最初试试看,慢慢转换成了一种情怀。看着荒芜的土地变成看不到边的绿色,看见大棚里种下的幼苗一天天发生变化,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长一样,心里就会很欢喜。

“我们使用羊粪、鸡粪和豆粕作为有机肥原料,虽然成本提高了,但是养分足,蔬菜品质好。你看这辣椒已经收了两季了,第三茬仍然枝繁叶茂。而且,我们不打农药,去山东寿光、青县等地取经,引进了熏蒸杀虫灭菌技术。”一年的种植经历,让陈桂玲俨然成了一个“种植能手”,说起各种蔬菜的管理和技术,头头是道。

春润种植农场的蔬菜品质好、供应到位,得到了附近蔬菜批发商的青睐,每天电话订单不断,销路不愁。“一棚西红柿、一棚黄瓜产量都能达到4万斤,一年种两季,6个棚,除去成本,每年的收益30万元左右。”尝到甜头的张建坡,打算今年再扩建10个蔬菜大棚。等自己的种植经验成熟了,还要组织村民们一起种大棚蔬菜,带着他们一起致富。

农场一年四季要雇佣大量劳动力,村里闲散的老人就成了这里的“主力军”。花生的种植、除草、采摘,蔬菜的打枝、封枝、采摘等都需要大量人工,这样就解决了很多留守在家的中老年劳动力就业。农户既可以挣到土地租金,又能挣到劳动薪金。

“眼下是西红柿、黄瓜的成熟期,对每个来干活的工人都要先进行登记、测体温、消毒,然后才能进大棚里采摘。张建坡说,要做到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

原本荒芜的土地硕果累累,春润农场的温室大棚四季如春、生机勃勃,一派丰收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来源:河间周报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河间:蔬菜大棚里的“春之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