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蒲县37个项目集中开工

2020-03-20 10: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3月12日,蒲县举行2020年3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按下项目集中开复工“启动键”。此次集中开工的37个项目,涵盖了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其中产业类15项,基础设施类10项,社会民生类11项,这些项目的实施必将为蒲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对强县富民产生极大的支撑引领作用。

今年,蒲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精神,坚决落实省、市“年年都是转型项目建设年”决策部署,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狠抓“四个牵引”,力争“三个走在前列”,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为突破,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牵引,聚焦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城乡建设、生态提升、民生改善、改革开放六大领域,谋划实施重点项目69项,总投资76.13亿元,年度投资29.18亿元,年内45项建成投用、4项主体完工、20项开工建设,着力用项目为转型发展夯基垒台、架梁立柱、添砖加瓦,构建多点产业支撑、多元化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为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该县坚持“六个导向”,做到“六个强化”。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责任。实行“五个一”工作机制,建立项目清单台账,逐项明确推进措施、序时进度、完成时限、具体责任人,做到项目化、责任化、清单化、措施可行化、时间节点化。二是坚持集聚导向,强化载体。对标抓规划引领、抓机构建设、抓机制改革、抓基础设施、抓项目落地“五抓”要求,加快“一区两园”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租赁、回购、盘活废旧厂房等方式,快速推进园区“七通一平”、办公场所、标准化厂房建设,全力打造“一平方公里”标准地,确保企业“拎包入住”。加快推进园区奥鑫博年产2万吨体育建设器材二期、煜盛年产2万吨高端精密机电装备等企业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投入、产出、税收“三个强度”实物量。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服务。建立“双向对接”机制,手续办理、要素保障职能部门主动对接项目实施单位,优化流程、跟进服务,协调解决手续、土地、融资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严格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依法授予产业集聚区政务大厅必要的行政审批管理权限,开通手续办理绿色通道,采取网上办、预约办、邮政办等相结合,做到材料齐全马上办,材料不全承诺办,全程跟踪、帮办代办。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调度。实行“一周一例会、一月一通报、两月一观摩”推进机制,成立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效。加快推进“公转铁”,力争引领蒲县转型发展的战略性项目——中南铁路专用线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五是坚持产业导向,强化招引。围绕装备制造业、文旅产业、现代农业等蒲县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精准推进集群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网络招商,年内开展2次以上招商活动,引进落地3个以上招商项目。六是坚持结果导向,强化督查。聚焦周例会、月通报、集中观摩发现的问题,建立督查台账清单,采用“四不两直”“13710”督办等方式,跟踪问效、督促落实。(张鹏)

短评

春寒犹在,杨柳青青。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关键时刻,蒲县2020年3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了。这为蒲县实现“两手抓”“两手硬”,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坚实一锤。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千方百计抢时间,真抓实干、顽强拼搏,才能在秋天收获丰硕的果实。对于项目建设更是如此,只有紧紧抓住一个“早”字,早安排、早动手,全面开工,把握春天的机遇,才能拼搏出一个全新的开端。

集中开复工仅仅是项目建设发展的第一步,项目提速发力还要抓好服务,做实软环境。希望蒲县各级各部门、各项目主体,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精心组织施工,加快建设进度,争取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一切为项目服务,一切为项目开路,紧盯时间节点,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巩固脱贫成果 夯实小康基础

稳步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今年是脱贫攻坚“交总账”之年,蒲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四个不减”重大要求,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全面巩固脱贫成果,一体推进未脱贫人口的持续攻坚和已脱贫人口的防止返贫,走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确保决战完胜、同步小康。

持续保持攻坚态势。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和“三落实”标准,力度不减、扩大成果,确保18516名脱贫人口不返贫、稳致富,剩余102名贫困人口全脱贫、不掉队。坚持响鼓重槌,防止松懈滑坡,严格落实“三包五到”帮扶机制,保持“三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强劲态势,“九大战区”协同作战,“五人小组”科学研判,“五个督导组”跟进督战。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六大行动”,做到派驻力量、驻村时间、帮扶投入、管理力度“四个不减”。关心爱护、重用支持一线扶贫干部,激发事业心、调动积极性,激励扶贫干部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前沿阵地勇于担当、建功立业。

持续增强“造血”功能。打好稳定脱贫、持续发展、提升能力“组合拳”,让贫困群众双手动起来、本领强起来、致富底气足起来。把2020年作为产业扶贫项目提质增效年,盘活“亏损项目”,打造“精品项目”,确保每个扶贫项目盈利。强化产业就业的增收作用,提质增效核桃、连翘两大种植业,壮大生猪、肉牛两大养殖业,多元发展马铃薯、苹果、食用菌、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和规范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产业链;采取持债经营方式,支持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增强村级“造血”能力。在“六大员”基础上拓展开发农村水管员,规范公益岗位管理,防止“泛福利化”。拓展道德银行的撬动作用,在拓展内涵、精准培育上下功夫,进一步规范星级评选、积分发放、超市运营,充分发挥“道德银行”引领乡风文明、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发展的倍增效益。提升消费扶贫的带贫作用,坚持以展助销、以销促产、以产带贫,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注重与贫困群众的精准对接,真正实现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努力让蒲县的农副产品卖得了、卖得好。深化劳务购买的牵引作用,采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鼓励村集体或合作社实施巷道硬化、排水渠修建、饮水工程修补等农村小微工程,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就近务工增收。

持续筑牢返贫防线。保持政策稳定,强化脱贫人口动态监管,重点抓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落实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特困补贴、临时救助、残疾人帮扶等政策,有效防止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煤改电”配套电网建设,持续扩大“四好农村路”、网络和数字电视覆盖面,全面夯实脱贫根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扎实做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把短板补齐、把基础夯实,以高质量的工作成效交出满意答卷。(张鹏)

西坡村与人民作家西戎

蒲县有个化乐古镇,从龙镇桥西那里过河有个村子叫西坡村。因为河槽低,该村位于化乐古镇以西的土坡上,故将其命名为西坡村。西坡村皆为席姓人家,席氏根祖历史深远,《通鉴外纪》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溯乎席姓祖者,凡经四千三百余年,无从考讫。幸之,有史载之,说上古帝尧年间,有老翁席氏作击壤之歌授尧治天下之道,尧尊其为“席师”。“席师”子孙便以“席”为姓。

著名的“山药蛋文学流派”领军人物之一的西戎就是西坡里人,原名席诚正,1922年12月1日出生,五姐弟中,他最小,家人亲昵地唤他“末娃子”。

西戎自小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十一岁考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随长其二十二岁的堂兄席道正就学。西戎在这里受到了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鲁迅的《呐喊》和《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现代文学争取个性解放的真实与深刻,传统小说的富于故事性,让少年西戎初识了文学的魅力。十三岁刚刚考上省立第六中学,一场山洪,使一家人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西戎成了放羊娃。随着时局的动荡不安,放羊娃也被编入了儿童团。

1936年春节刚过,渡河东征的红军途经化乐古镇,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西戎就萌生了离家当红军的念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腊月天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蒲县宣传抗日,大大推动了蒲县的抗日救国热潮。1938年,战火烧到了西坡村,西戎的母亲面对被日军焚毁的家园,一时气病交加而逝。西戎跑到蒲县城,就参加了牺盟会领导下的蒲县工作团。1939年西戎随团编入新军决死二纵队吕梁剧社,西渡黄河,进入了延安革命圣地,被分在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

在延安桥儿沟鲁迅文学艺术学院,西戎结识了何其芳、周立波、陈荒煤、冼星海、贺绿汀等文艺界的名人。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毛泽东主席,亲耳聆听了主席《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演讲。1942年,西戎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处女作《我掉了队后》。1945年6月至1946年11月,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西戎、马烽根据七百多位英模的事迹,通过深入农民生活,亲身进行体验,创作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在《晋绥大众报》连载刊登后,反响很大。之后,重庆《新华日报》又予以连载。自晋绥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后又在大后方重印九次,并被翻译到许多国家,累计印数达二百万册。

新中国成立后,西戎又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反映农村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宋老大进城》《姑娘的秘密》《丰产记》等。从1956年10月至1966年7月,担任山西省文艺月刊《火花》主编。其间在他的关怀和培育下,造就了李逸民、焦祖尧、义夫、谢俊杰、韩文洲、吴昊、侯桂柱等一代山西新作家。1962年7月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赖大嫂》,通过对农村中凡人琐事的观察,以质朴的语言大胆揭露了当时农村复杂的社会矛盾,鞭挞和批判了自私自利的思想和损公肥私的个人主义,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复杂心理的艺术形象——农村劳动妇女赖大嫂。

1979年以后,重新回到文艺队伍的西戎,除了自己实实在在地搞创作以外,为恢复山西文艺队伍,不拘一格,选贤任能,造就了20世纪80年代人才济济、生机勃勃、成就辉煌的山西文坛。提携、培养了李锐、成一、韩石山、周宗奇等一大批青年作家,出现了“晋军崛起”的大好文艺形势。1992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之际,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西戎“人民作家”称号。

浓浓的乡情使西戎永远都不会忘记养育了他的西坡村,工作之暇,总要回蒲县、回西坡转转,看看童年的伙伴常培军,看看村里的众乡亲,支助村里盖起了希望小学。

2001年1月6日,走过人生七十九个春秋的西戎与世长辞。蒲县人民、西坡人民不会忘记这位在中国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民作家”。在西坡村建起了“西戎故居”,用图片、著作、旧居向后人展示着西戎不平凡的人生轨迹,激励后人向他学习。

(蒲县地方志研究中心供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