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翼城县:春风起 农事忙 锚定发展加油干

2020-03-20 17: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他心系乡土,用信念放飞青春梦想,敢做时代弄潮儿,在广袤大地上书写着自己的青春;他勇于担当,用责任托起山区群众致富的希望,带领村民发展香菇产业,走出一条依靠特色山珍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他不忘初心,用毅力和智慧坚守在历山深处,让土里生金,践行着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新时代使命。

他就是西阎镇香菇产业党支部书记侯东升。

不忘初心 心系故土意志坚

2015年7月,24岁的侯东升从湖北荆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后,拒绝了北京、广州多家大公司的邀请,毅然决然回到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家乡——西阎镇曹公村创业。

曹公村位于历山怀抱之中,采摘山上的食用菌、药用菌是当地人谋生的一个手段。土生土长的侯东升从小耳濡目染,上大学报考专业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食用菌栽培制作技术。

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创业的艰难超出了侯东升的想象。身上仅有的一万块钱,工程还没有启动就花光了。他只能向同学朋友一一打电话,三百五百地拼凑,无奈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悄悄地把家里预备给侯东升娶媳妇用的彩礼钱拿出来,塞到了他手里。

提起建大棚,侯东升不由地湿润了眼眶。为了节省开支,他既当大工又当小工,大棚设计成什么样子、架子搭多高,他都自己摸索自己干。白天在棚里干活,晚上回去查资料,网上帖吧里的相关文章,他一篇一篇浏览,边学习边消化边推进每天的进度。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侯东升带领工人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在村外的空地上硬是建起了8座大棚。

艰辛创业 踏平坎坷成大道

大棚建好后,购买菌种、栽培菌棒,侯东升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呵护,终于收获了第一批香菇。然而,高兴了没多久,他就又添了新愁。香菇比较娇气,不耐储存,自己又没有气调库贮存,销路便成了大问题。

家里距离县城远,侯东升又没趁手的交通工具,无奈之下,他只能乘坐客车去县城菜铺挨家挨户推销,经常背着几十斤香菇走五六个小时,一天下来,人都累得虚脱了。为了快速出货,他每天凌晨4点前都会和跑运输的哥哥一起拉着香菇赶到县城的农贸市场早市上去售卖,早晨8点钟回来接着摘第二天的香菇。在他的印象中,那段时间里,他几乎是没日没夜连轴转,苦不堪言,却也充实又难忘。

虽然年纪不大,种香菇的时间也不长,但侯东升为人实诚,香菇品质高,时间一长,很多顾客都成了回头客,销路也从周边的县市延伸至河南、河北、广东、福建等地。每年的6月份至10月份是反季节香菇销售的旺季,许多收购商慕名前来,排队等候收购他的香菇。

随着时间的推移,侯东升的创业史也成为十里八乡的佳话,大家亲切地送给他一个“香菇小王子”的绰号。他先后被都市110、《山西农民报》、搜狐、网易等媒体作了专题报道,他的农场模式也被垣曲等周边县市复制推广,一时风头无两。

饮水思源 致富不忘众乡亲

2017年8月,曹公村委会选举,年轻的侯东升被选举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参与村两委的工作后,侯东升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老百姓相信我,我觉得应该要为村里做一些事儿。”他当时就提出了要带领全村农户种植香菇,老百姓只要想干,第一年所有的场地、设备、大棚、技术啥费用都不收,只需要出香菇菌棒的成本就可以了,并且他每年都给资金不足的老百姓联系无抵押贷款,今年更是联系到了省农担公司,为老百姓争取来了低息大额贷款二百多万元。

截至目前,侯东升累计投资500余万元建立山耳农场,共流转土地120余亩,种植香菇大棚60余个,年产量达100万斤,提供用工岗位30余个。在他看来,这些远远不够,他想更多在外打工的父老乡亲返回自己家园,不出远门就能赚到钱。

翼城县西阎镇党委副书记刘莉告诉我们,侯东升在改变传统种植,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不断探索,为群众就业创业拓宽渠道,给广大群众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可参考的模板,也为西阎镇建设反季节香菇十里产业走廊当好了先锋。

以己之身,甘为星星之火;舍己之力,定成燎原之势。谈到未来,侯东升信心满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乡亲们发展香菇产业,为西阎镇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3万亩“丘坡荒地”变良田

风和日丽,春暖花开。里砦镇吉壁村的田间地头,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管道铺设作业。据项目经理王金介绍,该项目为翼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吉壁村第十二标段,他们具体负责吉壁的高效灌溉水利工程管道铺设以及田间乡村道路的改造、水泥路的铺设。通过加班加点赶进度,工人基建已经全部实现增量,计划在五月中旬至五月底之间完成道路和管道铺设。

春耕备耕关键期,翼城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加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吉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解昌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赞不绝口:“一是节水,以前大水漫灌时间比较长,两个小时才能浇一亩地,现在通过打节,70多米一个出水口,一个小时就能浇一亩地,同时还能多浇两水。二是增产,浇两水和浇三水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浇两水的地,亩产量只有七八百斤,浇三水亩产量则可以达到1200斤。”

吉壁村只是翼城县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一个标段。该项目总投资4524万元,总面积28800万亩,涉及里砦、南唐、隆化3个乡镇12个行政村,分12个标段建设实施,目前12个标段已于3月12日前全部开工建设。(张燕 谷红雷)

五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翼城县西阎镇大河村、隆化镇辽寨河村、隆化镇中王村、隆化镇黄家铺村、浇底乡青城村榜上有名。

森林乡村是指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存完好、乡土田园特色突出、森林氛围浓郁、森林功能效益显著、涉林产业发展良好、人居环境整洁、保护管理有效的生态宜居乡村。国家林草局通过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森林绿地建设等6个方面25项指标进行评定,西阎镇大河村、隆化镇辽寨河村荣获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隆化镇中王村、隆化镇黄家铺村、浇底乡青城村荣获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开展森林乡村创建对实现乡村自然生态有效保护、绿化总量持续增加、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高、村容村貌水平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张燕)

3A级景区恢复开放

古城景区

翔山连翘

佛爷山景区

县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有关乡镇、林业等职能部门,对翼城古城、佛爷山景区恢复开放准备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指导,并就景区疫情防控应急预案、防控物资配备、游客信息登记、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消杀等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通过查验,上述两个景区均已符合恢复对外开放的标准要求,经县政府同意,已于3月7日起恢复开放。

县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实地验收、现场指导工作、组织景区工作人员召开疫情防控培训会等,全力做好景区开放各项工作,并要求工作人员对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场所进行全方位消毒,在景区设置发热人员隔离室,对进入禁区的游客进行详细登记。

据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自两景区开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护人员凭医师证、护士证等有效证件及身份证可免费进入景区游览。以此致敬医者仁心,致敬最可爱的人。

同时,现阶段,景区自开放之日起,进入景区的游客必须携带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如实填写《游客信息登记表》;疫情防控期间,进入景区的游客必须佩戴口罩,经体温检测正常后方可进入;疫情防控期间因办公场所、公共场所消毒需要,景区开放时间为9:00至17:00;疫情防控期间为合理调节管控景区的人流密度,暂不接待旅游团队;为防止游客聚集,各景区暂不举行各类文艺演出和文化庙会等聚集性活动。(常锦华)

县水利局:开足马力保春浇

又到一年春浇时。“有收无收在于水”,翼城县水利局抢抓农时,开足马力,尽最大力量保证春浇面积,同时,发挥协调调度机制,切实做到应浇尽浇,全力保证春浇用水。

3月12日,南梁镇浍吉村村民郭长有一家人正在忙碌着为苹果园引水浇地。“我这四亩地的苹果树,浇好浇足这次水,下半年就能增产,春浇是大事,可不敢忽视!”

自2月初开始,翼城县水利局就着手准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春浇工作,及时组织小河口灌区、利民灌区、王庄扬水站三大灌区,对全县850所机井和96处高灌进行了全面巡检、维护。

截至目前,全县所有的春浇设施均运行正常,已经完成了春浇6万余亩。下一步,县水利局还将继续加强对全县灌溉设施的巡检力度,确保今年春浇任务圆满完成,为全县夏粮丰收奠定扎实基础。(韩凯启 冯晋奇)

王庄乡:把握好时节 发展经济林

今年伊始,王庄乡把发展经济林作为植树节活动的亮点,实施“小灌木大产业”战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在王庄乡辛史村的百亩苹果种植区,村民们正忙着栽植、浇灌,一派喜人景象。村民薛长清今年又栽植了三亩苹果和几亩连翘,令他喜上眉梢的是,现如今打药除草有机器,人轻松,投工少,收益还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东庄村人口少土地多,村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经济林作为主导产业,目前已经发展苹果树经济林1000余亩,今年又栽植了连翘800余亩。在东庄村马尾山自然村,一簇簇整齐划一的连翘苗木成为村民增收的希望。该村利用荒坡多的地理优势,对连翘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栽植,最大限度确保了成活率。

经济林已成为王庄乡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今年全乡计划发展苹果树1000亩,梨树2000亩,连翘10000亩。 (郑珍)

浇底乡:“四力”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

“今天收你一万斤玉米合计九千块钱,这是五千块钱现金,剩下的我微信转账发给你。”“好,好,好!”日前,玉米收购商李崇虎来到浇底乡青城村收购玉米,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针对疫情影响造成农产品滞销的问题,浇底乡通过引外力、激内力、挖潜力、强动力,破解销售难题。

引外力:浇底乡多方联系农产品收购商进村收购,仅玉米一项,每天就可收购30吨;

激内力:倡导机关站所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采取“以购代销”帮扶模式帮扶农户;

挖潜力:鼓励全乡77户畜禽养殖户,优先收购本村、本乡农产品,实现就近购买、就地消化;

强动力:与全县、全市大型养殖场、玉米收购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农户+企业”直销通道,达成稳定合作协议。

连日来,浇底乡以村为单位,通过微信对农户待售农产品进行登记,及时报回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汇总,统一发布信息,吸引玉米收购商。(任贤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