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武大病毒学博士后在杭州当社工:父亲月汇四千多退休金支持

2020-03-23 09: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童文平的微信名叫“理性菩提子”,“菩提”代表非理性,“子”意为果子。一个结合理性与非理性的人,是童文平眼中“完美的人”。

这位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在2008年获得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后,又花了6年时间在病毒学的研究道路中且行且思,然而,2018年12月6日,他却考进灵隐街道庆丰社区做了一名社工,负责就业管理方面工作,月薪五六千元。

2018年,博士后童文平(右)开始在杭州做社工

转折发生在童文平在博士后做课题研究时,发现了“惊人的现象”。“这是宇宙大爆炸般的发现!”童文平眼中放着光,兴奋地张开双手比划出一个“大”的手势。

因为这个重大发现,童文平无暇撰写论文,还一度找不到工作。“你看到前面有很好的风景,你必须往前走,停不下来。做实验也一样,当你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在寻找原因时越找越惊讶,那种思维是一闪而过的,如果中途停下来写文章,思维就会死掉。”

3月中旬,童文平忽然受到媒体的瞩目。在浙江杭州西湖区灵隐街道庆丰社区的办公室,一批又一批的记者来采访,不过不是由于他的伟大发现,而是因为他翻墙而入救了一名独居老人的事情。“我应该是国内基层社区学历最高的社工。”他对红星新闻记者说。

/ 工作/

英语流利能帮同事做翻译

“有点可惜,他在这里不见得能发挥多大价值”

庆丰社区居委会在一条小河旁边,三月天,周围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童文平时常要到自己负责的网格区域内的居民家去了解情况,路上频频热情地跟相识的居民打招呼。走起路来很有劲儿,路过一座小桥时他不喜欢走步梯,而是像孩子一样喜欢三步并着两步快速地迈过。

疫情爆发后,当地社区曾卡口不允许外出,一位轻微失智老人与儿子隔离在不同住处,老人不习惯在家如厕,每次都不听劝阻要去外面的公共厕所。童文平时刻关注着老人的动向,曾因担心老人安危,跟着老人在外行走两三个小时。最近,他脸上冒了痘痘,因为在处理一件邻里纠纷的事没有睡好觉。

作为“博士后社工”,童文平最明显的优势可能就是英语流利,能帮同事做翻译。但在调解邻里纠纷、帮扶特殊对象等工作中,很难看出博士后的背景在工作上有什么不同。

在社区办公室办公的童文平

2009年,杭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社区工作者管理规范化的城市,当时出台了若干文件,指出要形成一支以40岁左右为主体的队伍,目标是到了2010年,队伍中大专和本科以上学历分别占75%和2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此前媒体报道,杭州一些社区自此开始开出条件,吸引高学历的研究生留下。

童文平在杭州转党组织关系时接触了到社区工作者,“助人为乐令人快乐”。他觉得社工这个职业能帮到人,恰逢西湖区招聘社工,最后他通过补录进入庆丰社区。

庆丰社区十余名社工大都是本科学历,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1979年出生于湖北武汉的童文平,每月的工资五六千元,据杭州市统计局数据,2018年杭州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3678元。

社区主任俞峰认为,社工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大家都不是为了发财来工作。”

俞峰认为童文平会很直接地表达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杭州刚刚实施垃圾分类时,童文平会在工作群内直接提出一些他认为可行的工作方法;有人在办公的公共区域抽烟他也会直接提出,“他对老百姓的事情很负责,我有时担心,他会不会因为学历过高被人孤立。”

谈起童文平从事社工工作,有社区的同事认为,“有点可惜,他更适合生物科学领域发挥他的价值,他在这里不见得能发挥多大价值。”

/ 转折 /

沉迷“惊人发现”无心他顾

“如果中途停下来写文章,思维就会死掉”

童文平的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是一位农民,他高中之前成绩十分优异。1998年,童文平考入武汉的一所专科学院,当过班长和学生会主席,又通过专升本考试,继续在江汉大学学习化学教育。

令童文平记忆犹新的是一次本科课堂,第一次听老师说“你们也可以考研”,他非常感激老师,他的这句话引他进入探索科学的道路。

2002年童文平顺利考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从高师班到高考、专升本、考研,童文平比普通名校直接保研的同门,要多交3万多元的学费,父亲为此帮他借过钱,他也办过助学贷款。

硕博连读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专业学术论文一篇,并凭借该论文的研究方法获得201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2008年,他被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聘为助理研究员。

博士学位颁授典礼上的童文平

童文平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有点倔,只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喜欢唱昆曲《牡丹亭》,在他眼中,《梁祝》《牡丹亭》等经典故事的主人公,在追求所爱时,连性命都可以不要,“活着的时候愿望无法达成,就算死了,变成鬼、变成动物也要完成自己的愿望,这体现的是一种超越精神。”

在上海工作期间,得知浙江大学成立了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系统生物学平台,“2009年的时候二代(DNA)测序技术非常时髦”,探索着这项令他痴迷的技术,童文平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那真是一个强大的技术,打开了我整个科研的世界观念。”童文平讲到这里非常兴奋,连连发出“哇塞”的感叹。

“这个技术在当时比较新也比较难,成绩不一定能立竿见影。”童文平当时的老师告诉红星新闻。当时童文平浙大的老师手上还有其它课题没有完结,但童文平不愿等待,他离开了浙大,2011年5月份,进入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读博士后。

“很多人都不愿意读博士后,我只想把激动人心的想法做出来。武大给了我一个非常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不亚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最终,童文平花了六年时间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用一种合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边现象”。

童文平解释,“边现象”即为DNA的转录起始和延伸速率决定了整个中心法则的执行路径,基因表达从DNA到mRNA再到蛋白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在缓慢运动的状态下,蛋白质不会发生聚集;如果在高速运动状态下,会产生蛋白质的错误折叠结构。他认为,这可以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和癌症的研究。

十年来,童文平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你看到前面有很好的风景,你必须往前走,停不下来。做实验也一样,当你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在寻找原因时越找越惊讶,那种思维是一闪而过的,如果中途停下来写文章,思维就会死掉,如果你按照你的思维继续前进,那你就没有文章了,而目前的困境是,在国内如果你没有文章,那职业发展很可能就死掉了。”

当初,表弟左平祥劝童文平不要继续研究,“毕竟光阴不等人,按照我的判断,太大的事情,没有那么容易成功,可以说希望非常渺茫,但人生只有一次,他这样做就是赌博。表哥的性格也适合做管理,我劝他考公务员,如果他听劝,现在应该早就起步了。”

/ 争议 /

导师称其科研能力一般

父亲每月汇4000多元退休金支持

童文平喜欢康德哲学,他说,自己对康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都须经受批判……理性只会把这种敬重给予那经受得住它的自由而公开的检验的事物”这段文字,有自己的独到理解。

在杭州,由施一公、陈十一、饶毅等发起创办的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颇得童文平的青睐,他曾将自己博士后研究课题的理论模型和简历通过邮件发送给饶毅和施一公,希望能够得到在西湖大学工作的机会。在邮件中,他也会指出他认为的施一公文章中存在错误的地方,“一切都可以接受批判嘛”。不过,童文平没收到过对方的任何回复。

在武汉大学做博士后科研的6年,因为醉心于那个“重大发现”,童文平前两年每月只有2千多到6千多的收入。

其实,童文平有三条不错的择业方向:去高校、医院或者企业。但他说,只想为自己博士后期间搭建的理论模型寻找科研平台,“它的形态太庞大了,仍需要关键性的数据补充。”到了2018年,投递简历仍没有回音,他已经连续6年没有“正经”收入。

硕博连读期间,童文平组建了家庭,妻子在杭州一所高校任职。童文平很喜欢杭州,博士后出站后,就到杭州生活。这些年来,父亲每月都会将自己的4000多元退休金汇给儿子以示支持,直到现在。

童文平不觉得自己在“啃老”,他认为自己一直在努力向前,以他为主心骨的家庭十分和睦,每逢假期也会时常回家看望父母。

在童文平博士后的师兄肖睦看来,童文平跟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很好,得知他当社工也不意外,“他的性格很适合当社工,他不像很多人那样追名逐利,科研能力就稍微削弱一点。他做过很多课题,但是课题不是很集中,目前他只有理论没有有效数据,但理论需要一步步的实验结果和数据证明。”

童文平博士后的导师张翼也认为,他是一个蛮有爱心的人,不过做科研的天分和资质是一般的,本人并不适合长期在科研领域耕耘。

在实验室做科研时期的童文平

当红星新闻将肖睦和张翼的看法告诉童文平时,正快步前往街道递交材料的他,脸上少了笑容。他表示自己并不介意,也希望有人对他的博士后课题成功进行讨论,“科学需要大家的讨论和论证,一切事物都可以接受批判”。

时间的推移使得他不得不做出一些选择。当初,童文平将博士后研究的理论模型搭建好时,感觉就像一生求索的浮士德来到了阿尔卑斯山,看到了真正的美,认为自己的一个任务已经完成。

“如果说能有平台向我伸出橄榄枝,让我能继续进行自己的科研梦想那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首要价值暂时无法实现,那选择第二价值,到社区做社工。”

童文平坦言,如果不去工作,他将长期处于无收入的状态,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但他不仅仅是考虑到收入问题,而是真的喜欢社工这个职业。

/ 闻名 /

翻墙救出独居老人

身边同事称“他是我们的英雄”

做社工的童文平,似乎更如鱼得水,最近他还因为一份感谢信救了一位老人。

86岁的斯老因为疫情的原因无法回到以往居住的老年公寓,童文平在疫情排查时通过电话了解到,老人独居在他所管控的一套一楼的房子里,老人电话中表示自己吃午饭不太方便,希望有人可以帮他买饭。当时正下着雨,童文平就将自己的免费工作餐送到斯老家。第二天,斯老就将一份手写的感谢信和50元送到社区。

斯老手写的感谢信和50元“餐费”

童文平收到信后特别感动,此后,他每天都会和斯老通电话,斯老的女儿斯女士希望把钥匙放一套在童文平处,以方便了解老人情况,童文平去拿钥匙时,他在门口站着等了一个小时才等到斯老归来。后来,斯女士请到一位保姆,童文平又将钥匙还了回去。

3月12日上午,保姆第二次到斯老家上班,敲门和打电话都没有回应就离开了。童文平一心想着“还钱”,上午11点左右,他为老人送午餐,同样敲门和电话但没有得到回应。他又在斯老家门外等了半个多小时,询问斯老的邻居得知没看到斯老外出。

“老人家中窗帘还没有打开,空调也开着,我觉得老人可能还在家中。”童文平向斯女士讲明情况,斯女士同意他翻墙看看屋内的情况。童文平翻入院子内时,发现客厅的防盗门被反锁了,直觉提醒他,老人可能在家中出事了,就拨打了求助电话,后来消防战士赶到院中,破窗进入房内,发现斯老穿着内衣倒在卫生间,还能虚弱地回应。随后,老人被送往了医院,经检查,是突发脑梗,斯女士从上海赶回照看父亲。

消防员为救出老人而剪开的窗户防护栏

3月16日中午,童文平打电话给斯女士,了解到斯老病情没有前一天好。在回社区的路上,路过一座小桥,他的步子明显慢了,一直囔囔自语,“怎么病情严重了呢?”

傍晚,得知斯女士要回家,他来到斯老家中。斯女士告诉他,斯老目前病重,但没有生命危险,老人平日里习惯在早上六点多上厕所,发病那天应该就是在六点多因为脑梗失去平衡倒在了卫生间。

“如果不是小童把我爸爸的事放在心上,不知道结果会怎么样。小童一个武汉大学的博士后,成为年轻一代的社工,我觉得这是一种情怀。”从斯老家出来后,童文平又开始喃喃,希望老人能最大程度地康复。

“这件事换作其他人,可能敲不开门就算了。”童文平的同事张乐梅说。童文平认为,能救出老人,依靠的是他以往长期关注老人,以及长久以来形成的“理性的判断能力”。社区主任俞峰觉得,“这就是责任的体现,虽然社工是平凡普通的人,但是我们有不平凡的担当,他把老人救出来,我认为他就是我们的英雄。”

在表弟左平祥眼中,童文平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节俭,读书时会耐心帮助辅导堂、表弟们的功课,对父母很好,也会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他对舅舅曾帮助他四处借钱完成学业的恩情念念不忘,每逢回家看舅舅时,会耐住性子陪老人下一天棋,家人也支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童文平认为,他在实验室做实验室服务于抽象的人,而做社工是服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在实验室一个课题可能要研究很久才能看出效果,但是在社区工作中,经常能很快就将老百姓的问题解决,快乐也来得更加简单,他的身体状态也变得好了。

“无论是做科研还是做社工,它们都是有价值的,我也不是完全考虑钱,不会因为待遇改行,如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也可以一直做社工。”

来源|红星新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