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脱贫路上,看将乐贫困户如何变身“鸭司令”!

2020-04-03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4月1日凌晨3时,漆黑的山路,大雾弥漫着山坳里的养鸭大棚,将乐县余坊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和清夫妇打起精神,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两个养鸭大棚里,他们分工协作,忙着往自动喂料系统倒饲料、清洗水槽,一忙就是三四个小时,“两个大棚存栏1.3万只鸭子,下个月即将出栏,到时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看着一只只抢食的鸭子,孙和清乐了。

孙和清是腿脚不便的残疾人,一双儿女分别在中职、幼儿园就读。80多岁的父亲,患高血压等慢性病,常年吃药。全家5口人,靠低保兜底、务农和妻子张仲梅打零工勉强维持。

将乐温氏家禽有限公司是将乐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公司+贫困户+贫困村”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贫困村增收脱贫。

在乡、村两级帮助寻求增收渠道的过程中,孙和清夫妇对温氏养鸭项目逐渐有了信心。投资、技术、利润、疾病等方面的担忧,被逐一化解。

温氏方面,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即公司提供鸭苗、饲料、药品,回收全部成鸭,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

1个占地1.5亩的养殖大棚,需投资近30万元。乡扶贫担保基金提供5万元2年的贴息贷款,县、乡、村和挂村单位共同筹资,温氏垫资一部分,孙和清感激地说:“大家一起帮助我们减轻资金压力,我们更是干劲十足了。”

“通过乡里协调,建大棚的地点选在乡农场。”余坊乡扶贫办主任谢晋延介绍道,这里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离乡里只有5分钟车程。

2017年2月,第一批鸭苗入棚。2个多月后,第一批6900多只成鸭出栏,收入3.34万元。尝到甜头的孙和清,立马租下村里的另一个大棚投入养殖。他说:“一年养鸭3批半,当年就脱贫了。”

仅3年,两个鸭棚就出栏成鸭9.77万只,收入84万元,孙和清认真算了一笔账:“去掉煤电水、运费、租金等成本,每只鸭子纯利润约5元。”

“收入稳定,照顾家里也方便,日子是越过越顺心。”张仲梅说道,贷款和外债都已还清,还有了积蓄。随着养鸭技术越来越成熟,他们寻思着修缮加固养鸭大棚,增加养鸭大棚数量,扩大养殖规模。

如今,跟孙和清一样,通过养殖“扶贫鸭”奔赴在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农户,将乐县共有130户,其中贫困户4户。

全县33个贫困村的68个精准扶贫养鸭大棚,每年为贫困村增加租金收入270万元。9个高校环控养殖小区,每年为贫困村带来土地租金100多万元。同时,温氏实施“垫料+有益菌”养殖模式,由各个村集体投资,在每个鸭棚建立生物菌种发酵系统,让污水、鸭粪掺上稻壳、木屑,再加上菌种发酵,避免废弃物污染环境的同时,发酵后的材料还能充当有机肥,出售后收入归村里。

从农户自建大棚,到公司自建大棚。养殖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养鸭大棚已升级到第四代,从过去多人管理一个大棚,到现在一人管理多个大棚。投资不断加码,倒逼养殖模式更加集中、高效。正在加紧建设的8个高效环控养殖小区165个养鸭大棚,配套物联网、全环控、高智能设备,每个大棚投资达七八十万元,全部将于10月份投产。

温氏的全产业链布局也在逐步完善,龙头带动作用愈发显著。技术服务中心、种鸭场、孵化厂、销售交易平台等产业配套项目已投入使用,饲料厂已动工建设,屠宰加工项目也在规划中。

每天,在温氏的销售交易平台,通过自动传送带,将一袋袋满载着希望的“致富鸭”装上车,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去年,将乐县共出栏肉鸭300多万只,年产值1.57亿元,农户增收2400多万元。(陈雨丽 罗彩兰)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