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问无症状感染!我们离感染者有多远?

2020-04-04 20: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期,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以下简称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让公众的神经再度紧绷。

4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每日数据通报中首次提到了无症状感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近日与美国方面的专家进行视频连线时,也特别强调不要只重视有症状的人,还要特别关注确诊患者的无症状密切接触者。

何为无症状感染者?我们为什么要警惕无症状感染者?这些尚在医学观察期的无症状感染者分布在哪?工人日报(ID:grrbwx)梳理了有关无症状感染者的十道必答题,一起探寻有关无症状感染的真相。

一、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介绍,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相关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者。

无症状感染者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经过14天潜伏期的观察,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

二是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采样时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随后出现某种临床表现,即处于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状态。

外在无病症表现,体内却藏着病毒,是这类患者最大的特征。

二、为什么会出现无症状感染者?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认为,新冠病毒很狡猾,在进化中伪装自己并传播出去。出现部分无症状感染者,或是尚未发现更有效的检验手段和检测试剂,或是未发现更值得关注的重要症状和临床检测标记。

他强调,在未来的防控中,如何更早地预防、预警、检测,以及采用何种明确的防范手段,是主要攻关的方向。

三、无症状感染者有无传染性?

根据国家和部分省份开展的密切接触者监测数据,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存在二代病例续发,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个别由无症状感染者导致的聚集性疫情,有小样本量的研究显示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样本中的病毒载量与确诊病例没有太大差异。

综合目前的监测和研究,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传染性,但其传染期长短、传染性强弱、传播方式等尚需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

四、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有多强?

部分专家认为鉴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呼吸道标本能检出病原核酸,但由于无咳嗽、打喷嚏等临床症状,病原排出体外引起传播的机会较确诊病例相对少一些。

4月1日,钟南山院士接受了深圳卫视记者的专访时坦言,无症状患者有明确的传染性,但是否有很高的传染性,现在没有证据来说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4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宁波疾控中心近日研究发现,从个体水平来看,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效率约相当于确诊病例的三分之一;从群体水平来看,由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病例占总发病人数构成比只有4.4%,无症状感染者对疫情扩散影响比较小。

其他省也做了调查,南方有个省观察了1500多名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发现7人发病。但进一步调查分析发现,这7人不仅与无症状的感染者接触了,同时还和确诊病人接触了,这就不能认定是无症状感染者造成的。这种共同暴露的情况,如果调查不仔细,有可能扩大对无症状感染者传播能力的判断。

但鉴于这部分患者传染病毒的隐蔽性,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现在处于疫情防控“下半场”:要尤其警惕外来输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五、如何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虽然没有外在症状,但这部分患者并非无迹可寻。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介绍,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

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

三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

四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也为无症状感染者的甄别提供了助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些患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接触史,“需要通过大数据的手段,把他们找出来,尽早对这部分人进行检测。”

六、中国的无症状感染者多吗?

钟南山院士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国内“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目前了解得很有限。既没有具体数字,也未有详尽研究。但是根据已知的事实,也可以做出一些推断。比如:一般来说,无症状感染者对与其密切接触的人的传染率很高,但是中国近期新冠肺炎新确诊病例数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在不断下降......这可以说明:中国还没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

4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每日数据通报中首次提到了无症状感染者,通报指出截至3月31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0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例,当日解除隔离30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67例,比前一日减少174例。

而在4月2日的通报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5例,其中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7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9例(境外输入转为确诊9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38例(境外输入解除医学观察1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075例(境外输入226例)。

与上一日相比新增无症状感染者减少,解除医学观察的接触者在增多,且可见无症状感染者在中国的数量并不多,正在逐步消化,公众无需对患者数量过度担心。

七、我们离无症状感染者有多远?

与无症状患者数量一样备受关注的是,这些患者的地域分布。

在国家卫健委、湖北卫健委4月1日公布的无症状感染者信息中,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有七成(湖北982例)在湖北地区。

而在4月2日公布的信息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5例,有37例在湖北省;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075例,有721例在湖北省。

还有一部分患者来自于境外输入,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时,境外输入无症状患者达205例。

我们离无症状感染者有多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4月1日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时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一个人在大街上要碰到一个无症状感染者的机会基本是零。

他认为,如果你没有去过新冠肺炎流行的地方,近两周实施居家隔离、也没有和别人接触,可以判定自己不可能是一个无症状感染者。

八、无症状感染者会造成国内疫情第二波高峰吗?

吴尊友介绍,无症状感染者对二代病例的贡献率约在2%到4%,也就是说,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对疫情的总体贡献率非常小,不到5%。

“我们有一整套防控措施,即使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也都在掌控之内,即使有个别的也不会造成传播扩散。”他表示。

钟南山院士持相同观点: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预计不会造成第二波高峰。

“因为我们有很强有力的监测系统,一旦发现,立即隔离,第一时间切断传播链。估计整个形势看起来,不会像第一波那样,因为无症状的患者引起大暴发。”

经过前几个月防控积累的经验,中国已经构造了较完善的防控体系,这使得密切接触者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跟踪观察,这样机制也在无形中构建了一套抵御无症状感染的屏障。

30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巩固疫情防控成果,防止出现防控漏洞,要突出做好无症状感染者监测隔离和治疗,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人群等。

我们现在已经历了大风大浪的洗礼,相信只要保持足够警惕,很难再在阴沟里翻船。

九、如何做好无症状感染者防控管理?

国家卫健委建议:

一是完善防治方案。抓紧在疫情重点地区抽取一定比例样本,开展无症状感染者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完善防控措施,修订完善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科学应对无症状感染者带来的感染风险,遏制可能形成新的疫情传播。

二是加大筛查监测。有针对性加大筛查力度,将检测范围扩大至已发现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等。结合复工复产复学实际,加强对重点城市、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监测,最大程度发现隐患。做好疫情跨境输入输出防范,对所有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后,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清来源,公开透明发布信息。

三是强化管理救治。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管理,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隔离期间出现症状,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四是加强群防群控。坚持群专结合,加大防疫知识科普宣传力度,指导公众科学防护,广泛开展培训,提高基层疾控人员、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等的防控能力和水平。从4月1日起在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十、个人如何防范无症状感染?

有媒体近日整理了公众防范无症状感染需注意的要点:

1.戴口罩、勤洗手、勤擦拭、勤通风

最好的自我保护和保护别人的方法就是正确佩戴口罩和勤洗手。同时家里的房间也要勤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至少30分钟。

2.保持1米距离,避免共用物品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明确提出: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亦可通过接触传播。

所谓“接触传播”,就是接触到病毒污染物品,譬如感染者用过的物品、分泌物等。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碰到眼黏膜、鼻子等部位,就容易侵入体内。所以,最好与这些人减少近距离的接触(1~2米之间或者1.5米的距离),避免共用一些物品。

3.单独碗筷,56℃以上煮烫30分钟

为了防止不必要的接触,吃饭时建议分餐分筷,养成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综合国家卫健委官网、央视新闻、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武汉日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