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努力打造小三线建设研究的基石——读《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系列

2020-04-08 18: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张程程

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共同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得到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的路径研究”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资助,自2015年12月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辑以来,截至2019年12月已出版第五辑。这是近年来对小三线建设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收集、整理的重要出版物。

论丛整理、收集了部分地区的小三线档案资料、相关专题研究、有关口述史与回忆录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自第二辑开始,每一辑都会添加与本辑内容有关的副标题,例如第二辑的副标题为《小三线建设与国防现代化》、第三辑的副标题是《小三线建设与城乡关系》、第四辑的副标题是《后小三线时代与档案资料》、第五辑的副标题是《上海小三线上海市协作机械厂专辑》。同时,每一辑都会有与此副标题相对应的研究成果展示,但同时全书内容也不局限于此副标题之下,其他具有典型性的小三线建设研究成果也会被收录其中。同时还兼顾三线建设的研究和信息。因此,本论丛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在小三线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各类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回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基本情况介绍

经不完全统计,《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5辑)共计250万字,各类照片299张,各类图表86张。在这250万字中,相关专题研究共收录16篇,特稿收录8篇,手稿收录5组,专辑研究共收录28篇,口述史和回忆录共收录16篇,相关档案资料与研究共收录15篇,译稿收录3篇,“我和三线建设研究”收录17篇,同时还有相关活动记录、学术动态以及其他各类文章共16篇。在这其中,我们既能看到对曾经参与过三线建设的老一辈中央高层的采访整理,也能看到参与到三线建设第一线的工厂干部的回忆文章,我们还能看到有关学者的专题研究,内容不可谓不丰富。

二、 内容介绍

(一) 特稿与专题研究

对小三线已有研究成果的收集和整理是本论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稿与专题研究就是对前一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这些研究成果既包括从宏观层面上对小三线建设的探讨,例如第一辑中就收录有谢荫明和张惠舰所写的《北京小三线建设初探》一文,这篇文章通过对相关档案资料的解读,从宏观上对整个北京小三线建设前的背景、北京小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过程、调整和终结做了完整的介绍。同时还有从中观层面对小三线建设的具体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第二辑中收录的张秀莉所写的《皖南上海小三线职工的民生问题研究》,就对皖南小三线职工所遇到的日常生活问题、婚姻问题、户口问题以及教育医疗问题等一系列的民生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三辑中收录有徐有威、杨帅所写的《为了祖国的青山绿水:小三线企业的环境危机与应对》一文,这篇文章对小三线企业所存在的污染问题、所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以及治理污染的成效等都作了详细的分析。除了包含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外还收录了一些从微观层面即对具体某个小三线厂的分析,例如第一辑中收录的徐有威、李云所写的《困境与回归:调整时期的上海小三线——以新光金属厂为中心》一文,就对上海小三线新光金属厂在调整时期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作了具体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专题文章的收录,使我们对当前一定时期内小三线建设研究以及一些大三线建设研究在内的热点问题、研究趋势等都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从本论丛所收录的专题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对小三线的研究都在开展中,在这三者之中,对于从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对小三线建设的探讨正逐步增多,这对于更加全面地审视小三线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二) 专辑研究

在《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5辑)中,除第二辑外,每一辑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专辑研究,例如第一辑中的专辑研究是关于江西小三线的,该专辑中收录有江西省原副省长钱家铭以及原江西小三线光明机械厂干部程渝龙、张小华和伏如山的回忆文章。他们从各自所处的角度出发,对江西小三线的发展历程以及光明机械厂的发展变迁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这对于我们了解江西小三线和光明机械厂的历史都是极有帮助的,第三辑中的专辑收录的是关于上海小三线协作机械厂职工的一组回忆文章和诗词,生动再现了当年协作厂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再如第四辑中的专辑是关于江苏省淮安地区小三线研究,不同于之前的回忆文章,该专辑收录的是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馆藏小三线档案资料简介、江苏淮安市小三线职工口述史选编以及江苏淮安小三线口述采访日记,这三部分的内容均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徐有威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王来东所写。王来东于2018年5月30日至2018年6月14日期间前往淮安市盱眙县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对当地档案馆资料的收集以及对当地原小三线职工的访谈,使淮安地区的小三线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第五辑中的专辑是关于上海小三线协作机械厂的研究,此专辑中收录有部分协作机械厂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者的文章、档案资料的收藏情况介绍,同时包括在上海和浙江临安采访亲历者过程的记录,特别是协作机械厂亲历者撰写的回忆录,以及撰写这些回忆录过程的记载。这些档案资料和文章,在有限的篇幅中,全景式地呈现了上海小三线协作机械厂从筹备建厂到生产发展再到最后的调整改造以及历史保存的这一历史过程,使我们对协作机械厂的今生前世有了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通过专辑形式呈现不同地区小三线建设的面貌有助于我们对不同地区小三线建设情况的把握,各地小三线建设既有相关性,同时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对于各地小三线的具体研究都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随着对各地小三线建设研究的陆续开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呈现出来,不仅对于小三线研究学者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同时对于当年参加各地小三线建设的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回望与铭记。

(三) 手稿、口述史与回忆录

对于历史研究而言,找到最直接的第一手史料无疑对于某个历史问题的研究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小三线建设而言亦是如此。除了那些工厂旧址以及机器设备之外,当时小三线建设者们的手稿对于还原那段历史无疑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而本论丛也对部分已获知的手稿进行了整理。例如在第二辑中就收集整理了甘肃省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原主任宫保军于1991年4月22日至11月22日期间所写的日记、在上海小三线新光金属厂担任过厂长的孟繁德于1982年1月至3月间所写的工作日记以及在上海小三线自强化工厂担任过办公室副主任的陈耀明于1977年10月13日至12月26日期间所写的厂部会议记录。这些日记和会议记录展现了小三线工作者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情况等内容,这不仅为小三线建设研究本身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同时对于把握个体在当时历史大环境中的命运变迁、小三线建设对于一线职工所产生的影响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小三线研究而言,由于其距离当下并不算十分遥远,我们仍然可以接触到许多当年亲身参与过的建设者们,因此口述与回忆成为留存这段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本论丛中对于部分口述史与回忆录也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例如在第三辑中收录有曾在上海后方基地驻上海办事处工作过的陶银福所写的关于上海小三线教育工作的回忆,在第四辑中就收录有安徽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师生对部分皖南小三线亲历者进行口述采访的资料汇编。在第五辑中收录了由曾任协作机械厂厂级干部的高球根口述,张雪怡整理的《撰写回忆录,抢救小三线的历史》,还收录了由另一位曾任协作厂厂级干部的徐梦梅口述,周曼琳整理的《追忆小三线建设者的青春年华——主编“情寄昌北”专辑的前前后后》。无论是口述采访还是回忆文章,都是对保存那段历史的十分重要的保存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当年亲身参与过小三线建设的工作者们也年岁渐长,因而对于口述采访与回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是刻不容缓的。

本论丛中对部分手稿、口述史以及回忆录的呈现无疑是拓宽了我们了解、认识以及研究小三线建设的渠道,随着对上述内容的更广泛的收集与整理,一个个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小三线历史将会被逐渐地还原,而那些当年参与过小三线建设的工作者不仅仅是那段历史的参与者,同时也成为那段历史的传承者,从他们的口中或者笔下,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点滴往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得以保存,我们认为这也是编写本论丛的重要意义之一。

(四) “我和三线建设研究”

在《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5辑)中,都会有个板块被称为“我和三线建设研究”,不同于之前的专题研究与专辑研究,在这部分的内容中更多呈现的是刚刚迈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对于他们各自研究三线建设过程中的想法和感悟,我认为这也是本论丛的一大亮点。例如在第三辑中就收录有徐有威教授的研究生李帆、韩佳、王来东与耿媛媛在2016年11月于上海大学举办的“难忘的岁月——上海小三线建设图片展”期间所写的部分接待日记。通过他们的日记可以看到他们从图片展的前期准备到接待值班整个过程的感悟与体会,这与单纯地从档案中寻找资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王来东在接待值班期间遇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德国留学生海自谦(Katrin Heilmann)并同她进行了友好的交流。耿媛媛在接待过程中遇到了因小三线结缘的丁龙弟、孙智玲夫妇,两位老人在欢声笑语中共同回忆三线岁月的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研究生来说一定是一次意义非凡而又注定难忘的珍贵经历。

本论丛的主编之一徐有威教授在第三辑的后记中谈到开设此栏目的意义在于记录学术研究者是如何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我想这不仅仅是他们对自己开展学术研究的回顾与记录,同时也会给后来的研究生很多的启发和思考。从另一个角度说,当年的三线建设者们看到今天还有一批学者及研究生孜孜不倦地对三线建设的那段历史进行研究,这也一定会让他们感到欣喜和感动。从这一点来说,本论丛的出版不仅仅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充满了人文情怀在其中。

(五) 档案整理与研究

小三线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研究则是这一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内容。在本论丛的每一辑中都会收录部分档案资料的介绍和内容。例如第一辑中收录有霍亚平所写的《上海档案馆馆藏上海小三线建设资料介绍(上)》和杨帅所写的《上海档案馆馆藏上海小三线建设资料介绍(下)》,这两篇文章使我们大致了解了上海档案馆中有关上海小三线建设的档案资料的情况。第二辑中收录有江苏省淮安市档案馆整理的有关江苏淮安地区小三线建设的部分史料选编,内容包含有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以及报告发言,这部分史料对于研究淮安地区小三线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第三辑中收录有徐有威所写的《中国地方档案馆和企业档案馆小三线建设藏档的状况与价值》,这篇文章从整体上对于目前地方上特别是关于上海小三线的档案资料的整体情况作了具体的介绍并且说明了这些档案资料对于研究小三线历史的重要价值。在第四辑中收录的是冯明和袁昌秀所写的《湖北省宜都市档案馆藏三线建设档案资料概述》,此文对宜都市档案馆藏三线建设档案资料形成的历史背景、档案资料概况都作了具体的介绍。第五辑中收录的是上海小三线上海市协作机械厂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协作机械厂的前世今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有学者曾提出过历史学就是史料学的观点,这一说法或许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史料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而对于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小三线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之前由于涉密的原因,对于小三线的档案资料知之甚少,随着近年来对有关档案资料的逐步公开,对于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也在逐步开展中。本论丛中所收录的档案资料情况概述对于我们查找某一地区档案馆的相关档案资料提供了指引与参考。

(六) 其他内容

除了上述所介绍的主要内容外,本论丛中还有一些内容和细节的安排也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可以说是本论丛给读者带来的“意外之喜”。例如本论丛每一辑的目录之前都会展示一些关于三线建设研究的图片内容。读者翻开本论丛时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些经过编者精挑细选过的图片。这些图片中包含有相关学术会议的合影、徐有威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赴各地小三线进行的调研采访活动、相关展览活动、学术讲座等一系列内容。这些图片真实记录了在进行三线建设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瞬间。相信即使之前对三线建设一无所知的读者在看到这些图片后也会对此有直观的了解,这也会引发读者继续阅读后文的兴趣。对于相关研究者或者三线建设亲历者而言,这些图片的展示也能引发他们的共鸣,这也是编者送给每位读者的一份礼物吧。

除了这些图片内容外,本论丛的每一辑正文内容之后都有一个索引,就是对本论丛中所涉及的一些关键词的收集和整理。就如同我们查阅字典时一样,这些关键词按照词目首字母笔画的多少进行排序,同时每个词目后面都会标有此词目在正文中出现的页码,以方便读者进行查阅。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索引也是本论丛的读者指南,对于一些精力有限而又想翻阅本论丛的读者,这一索引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了解本论丛的“快速通道”,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关键词从而对本论丛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更多读者而言,他们可以在读完本论丛后就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阅读,这也可以算是起到了“一举两得”之效。此外,从本论丛的第二辑开始,在每一辑的后面都会附有之前出版的各辑《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的目录,这无论是对于研究者想要查看之前书中所收录的研究成果抑或是普通读者想要翻阅之前论丛中的内容都是非常便利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细心的安排也体现了本论丛每一辑的相关性和延续性。

当然,除了这些内容之外,我们也不能忽略了本论丛的后记部分。不同于论丛中之前的内容,每一篇后记更像是作者与读者的一次“直接交流”,因本论丛中的后记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在本论丛每一辑的最后都有一篇由徐有威教授所写的后记,在这五篇后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教授对于编辑本论丛的缘由和初衷以及每一辑的编辑出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各界许多人士的帮助与支持。徐教授在每篇后记中都会对在本论丛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付出和帮助的相关人士表达诚挚的谢意,他们中有教科文系统和原三线建设领导机构的党政领导、大学和研究所的相关学者、当年的三线建设者、上海大学出版社以及徐有威教授的研究生们,他们都为本论丛的出版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三线建设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综上所述,上述内容也是本论丛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阅读本论丛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生动形象,更加丰富多彩的小三线建设研究。

三、 主要特点

(一) 收录内容的多样性

在《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5辑)所收录的内容中,包含有特稿、专题研究、专辑研究、手稿、口述史和回忆录、研究生学术研究记录、档案整理和研究、学术动态、译稿等各种类型的内容,其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应该说是对于当前一个时期内小三线研究各方面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汇编,这对于今后的小三线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内容的多样性还意味着本论丛不仅仅只适合相关学者进行阅读,不同类型的读者都会在本论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点。

(二) “小”与“大”的合理兼顾

本论丛名为《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但读者也不难发现在收录的内容中也包含了一部分大三线建设的内容,例如在第一辑中收录有国务院原三线办公室秘书长、原国防科工委三线办公室副主任于锡涛所写的《毛泽东最早做出决策:三线建设的启动和调整改造》,在第二辑中收录有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副教授赤桦所写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大备战的基本过程》。通过对大三线建设的了解和认识,对进一步理解小三线建设所处的时代环境是很有帮助的,尽管大、小三线的具体建设内容各有其特点,但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在面对外部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加紧战备,将重要的军工生产设备迁移到后方,以此来有效应对外部局势的变化。因此无论是对大三线还是小三线进行研究,都不应人为地割裂开来,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对三线建设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但同时在另一方面,关于小三线建设的内容仍然是本论丛的主要部分,大三线的内容则是作为补充,并未喧宾夺主,因此在本论丛中,小三线与大三线的内容做到了很好的结合。

(三) 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相互照应

上海大学文学院原院长陶飞亚教授曾在“难忘的岁月——上海小三线建设”图片展中评价该展览是“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双赢的典范”,这不仅是对该次展览的高度褒奖,同样的对本论丛而言这两者也是做到了精彩的结合。纵观《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5辑)的内容,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所收录的内容中既有许多学者对于三线建设的研究文章、有关地区档案馆的档案资料介绍,同时也可以看到众多三线建设者的回忆文章。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惊喜地看到一些独具特色的内容。例如在第一辑中收录有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于2015年9月28日至10月2日首次播放的五集纪录片《千山红树万山云——“小三线”青春记忆》的文字稿,第三辑中收录有曾在上海小三线协作厂工作过的祁学良创作的回忆上海小三线的两首诗、一首词,这些内容也成为本论丛的亮点之一。

目前关于三线建设特别是对小三线研究的资料汇编数量较少,因而对于从事三线建设研究的学者而言,本论丛中所收录的研究文章、档案资料等内容无疑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三线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在另一方面,本论丛中所收录的回忆文章则是记录了许多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工作者们的过往经历。除了具有研究价值以外,同时也是对那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峥嵘岁月的追忆与致敬。三线建设的二十余年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是沧海一粟,而对于三线人来说那是他们最美好的年华。相信看到过本论丛的三线建设者们定会回忆起属于他们的那段青春记忆。青春虽已不在,但那段奋斗的岁月却永远值得怀念。对于我们这些后辈而言,虽然无法切身体会那段艰苦奋斗的时光,但读到这些文章时同样会被他们的事迹所震撼和感动。当年的三线建设日渐远去,但三线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去继承和发扬,这应当也是本论丛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具体表现。

当前,全国范围的小三线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中,目前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和汇编数量并不多。《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5辑)是对一段时间内有关小三线建设研究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成果的一次系统梳理。论丛中收录的内容有多种类型,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当前小三线建设研究的具体情况。大三线内容的适当添加,有利于从更全面的视角来解读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进程。学术研究价值同社会服务价值的相互映衬则是本论丛的一大亮点。在共和国的奋斗历程中,有一批默默奉献的三线建设者奉献了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为共和国的国防安全事业贡献了他们的力量。如今,一批致力于三线建设研究的学者正沿着他们的足迹逐渐揭开那段日渐远去的峥嵘岁月, 三线建设研究的未来也会更加值得期待。这已经出版的五辑,论丛就是在努力打造三线建设研究的基石,为实现这个期待而默默地奉献。

(作者系上海大学历史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

《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五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文章原载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五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14—422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