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贫困山乡的致富带头人——铜仁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系列报道

2020-04-09 15: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头雁带头,群雁跟随。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思南县鹦鹉溪镇大城坨村的王明礼是一名退伍老兵,在战场上失去左小腿的他,退伍回乡创业,带领一群退伍老兵和困难群众艰苦奋斗,建成4000多亩生态茶园基地,带动了临近村寨4000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放弃原本可以在县城修起高楼、做起生意、过上好日子的生活,毅然回乡创业种茶,把村民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了出来,带着群众一起增收致富。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爱新村,因一场意外险些致残的村民陈明一下子变成了贫困户。陈明一家移民搬迁到镇上后,和兄弟开起了餐馆,带动村里6人就业,并计划回乡发展魔芋,带动村里更多贫困户增收脱贫。

……

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市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的领路人。他们或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发家致富,并带领群众一起摘掉贫困帽子,或是开办企业吸纳村民就业创收,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的典范,亦或是发挥自身力量投身产业革命,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中坚。

扶贫战线尖刀兵

农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万塘村的村支书带着全村一起致富。

万塘村位于思南县许家坝镇西南部,距集镇2公里,共12个村民组536户22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402人。4年前,万塘村常年种植玉米、红薯等低效作物,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闲置,是个人人皆知的“不毛之坝”,也是个穷得叮当响的“空壳村”。

近年来,作为村支书的黄朝刚,组织发动村里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建设蔬菜基地500亩,实现总产值3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过50万元,带动群众402人脱贫致富。如今,该村已经实现从“不毛之坝”到“产业强坝”的亮丽转变。

发展前期,村里无资金、无项目、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产业发展困难重重。为了凑齐30万元启动资金,黄朝刚与村主任、会计顶着压力,以个人名义每人向银行贷款10万元投入进来,先把产业做起来,把群众的心稳下来。

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村里没有育苗基地,在外购苗成本高,外加遭遇虫害、旱涝、霜冻等自然灾害,并且对市场情况不了解,种植品种相对单一,导致第一年200亩西红柿滞销。在遭受多次失败教训后,总算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致富路。

2018年底,万塘村村集体领办产业实现产值100余万元,其中,发放村民劳务工资66万元,实现纯利润16万元。

在全市还有很多像黄朝刚一样的致富带头人,他们犹如扶贫战线上的尖刀兵,无谓付出,无私奉献,将一个个贫困山村发展成了如今的小康村,为全村脱贫出列贡献着应有力量。

群众不富心不安

一人富不算富,群众共同富才是真幸福,孟溪镇有个香菇种植大户带着父老乡亲一起增收致富。

1989年,因家庭经济条件差,刚刚初中毕业的松桃苗族自治县孟溪镇安山村村民李春学,面对贫苦的境况选择外出打工。在外做过建筑、进过工厂,赚取了第一桶金后。2000年,李春学决定回乡发展。

第一次创业在孟溪镇做蜂窝煤,也赚了一点钱,家庭生活也得到极大地改善。但看到老家安山村依旧一贫如洗,李春学决定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

2007年一次偶然机会,李春学心中萌生了种植香菇的冲动。便带着村里有志青年,筹集资金,引进反季节香菇,租地10亩建大棚15个,当年就纯收入近20万元。眼看产业发展成效渐显,然而2015年的一场洪水冲走了短暂的梦。

但李春学并没有放弃,在政府的支持下,贷款30万元再次创业。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李春学的桃源香菇专业合作社已发展香菇产业和黑木耳180多亩,实现产值1500余万元,形成一条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产业链条。

桃源生态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党支部+产业+就业"发展模式,以土地资源、劳务输出等方式入股,示范带动周边部分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实行统一下种、统一管护、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成功带领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从2007年开始种植香菇到现在已有13个年头,李春学作为一方致富带头人,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带领乡亲大力发展香菇,实现了从贫困向小康的跨越,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羊"。

小康路上领跑人

三次转型,石疙瘩真正变成了金土地,青杠坝村有个致富带头人叫冷朝刚。

2004年,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的冷朝刚放弃经营良好的生意,毅然担任起该村的村主任,立志要带领全村一起脱贫致富。面对青杠坝长期以来群众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的艰难境况,冷朝刚深知必须解放群众思想,转变传统种植模式走产业发展路子。

2000年,冷朝刚把目标锁定为种植大蒜,然而,穷怕了的村民不敢担风险,担心试种失败。他只好用自家房屋作抵押,贷款2万多元购买大蒜种,免费发给村民种植。

大蒜成熟时,他起早贪黑四处奔波联系客商,把一车车大蒜换成了一沓沓钞票,乡亲们脸上露出了笑容。首次尝试的成功,打消了群众的顾虑,也由原来的引领发展变为主动抢先发展,大蒜种植面积由50亩发展到500亩,还开荒种上了柑橘、柚子、桃子等经果林500亩。

2012年,冷朝刚再次带领村民开始第二次转型之路,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发展蛋鸡养殖和肉牛养殖。2014年,青杠坝村人均纯收入达9100元,迈入小康村。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到250万元。

2015年,冷朝刚带领村民开始了第三次转型之路。这一年,青杠坝村成立了思南县服诚劳务有限公司,在村里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建造工程队伍,通过劳务输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创收。

2017年,冷朝刚抢抓时代机遇,突破发展瓶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行第三次产业调整,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确立"一产为主,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突破1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

如今的青杠坝,人居环境变美了,群众收入增多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放眼望去,脱贫路上,一大批勤劳能干、思路开阔的致富带头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不仅自己腰包鼓起来,也带动更多的村民富起来,为全市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桃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