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通党政代表团遍访苏锡常:寻求共同语言,只为“更苏南”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20-04-10 21:07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4月7日至9日,由市委书记徐惠民、市长王晖带队,几乎所有市领导参加的江苏南通党政代表团跨过长江,先后赴苏州、无锡和常州等苏南三市考察学习。

期间,南通还和苏锡常三市分别签署了融合发展协议,尤其在产业方面,试图与苏锡常实现深度协作,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今年以来,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曾在多个场合提出了南通发展要确立“三个全方位”(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第一个便是“全方位融入苏南”。

南通,这座传统意义上的苏中城市,何来的底气来融入苏南?

连访苏锡常,南通跨江“拥抱”苏南

南通此次苏南之行的第一站是苏州。

“苏州发布”微信公号  图

据《苏州日报》报道,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代表苏州市委、市政府向南通市党政代表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希望苏州和南通能够共同打造“跨江融合、协同并进的最佳组合”。

蓝绍敏说,苏州、南通都是江苏对接上海的桥头堡,苏通跨江融合,将成为江苏对接上海、长三角一体化探索的关键一环。

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则表示,江苏省委明确提出加快省内全域一体化、推进苏通跨江融合,苏通合作进入了“风口期”,驶上了“快车道”。

他还列举了南通先贤张謇与苏州恩师翁同龢亦师亦友的情谊,并表示,已历经百年的五山望虞楼,见证了这段两地人文交流的佳话。

有些巧合的是,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是苏州人,到南通工作之前,长期在苏州工作。而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则是南通人,早年曾长期在南通工作。

这给两地之间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拉近了距离。2008年,苏通大桥通车后,时任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蓝绍敏在接受《现代苏州》杂志采访时,还曾热情邀请苏州市民到南通走一走,看一看。

这次率团到访家乡苏州,徐惠民也代表南通在工作交流会上大打“亲情牌”,“一踏上苏州这片土地,我们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南通和苏州都紧邻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但和苏州相比,南通与上海之间被长江天堑阻断,经济体量上目前还不到苏州的一半。

澎湃新闻注意到,自3月以来,南通上下掀起了学习苏州“三大法宝”之风。因此,苏州堪称当下的南通最为看重的标杆城市。

不过,既然是“全方位融入苏南”,南通想走的“苏南亲戚”还不止于苏州。

离开苏州后,南通党政代表团继续向西。据《无锡日报》报道,4月9日,无锡市委书记黄钦向到访的南通客人表示,只要两地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实现“太湖明珠”与“江海明珠”的珠联璧合。

徐惠民回应道,无锡是南通的老大哥,两市同属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又同处长三角核心区,可以说渊源很深、缘分很深、情谊很深。

随后,南通党政代表团来到常州。在常州考察时,徐惠民表示,南通和常州两市一直以来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兄弟、携手并进的好伙伴。

尽管常州的经济总量如今已不敌南通,但徐惠民表示,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常州在高起点、大手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的做法,依然值得南通学习。

交通突破,再次激发跨江互动热情

澎湃新闻注意到,历史上,南通与苏南之间的互动升级,往往与一系列交通建设的突破紧密相关。

如果说2008年苏通大桥的通车,实现了苏州和南通两地从隔江相望到“跨江握手”,那么即将通车的沪通跨江铁路,将实现两地的“紧紧相拥”。

据公开报道,连接上海和南通,途经苏州的沪通铁路年内就将通车。这将是继2008年苏通大桥通车后,南通和沪苏两地之间交通对接的又一重大突破。

此外,北沿江高铁,以及连接南通和苏州市中心、规划时速达350公里的通苏嘉甬铁路,目前也正在加速推进中,力争2020年内开工建设。

另据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长江过江通道规划,南通和沪苏之间未来将实现“八龙过江”。预计到2035年,或将有8条过江通道连接南北,而目前只有两条。

南通也是江苏省内除南京之外,规划过江通道数量相对较多的城市,这给南通和苏南实现跨江融合发展带来了先决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南通已经不是被动追赶苏南的那一个,而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优势。

换句话说,打算挤进“苏南朋友圈”的南通,是带着“见面礼”的。

比如,已被写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南通新机场。规划中,南通新机场未来将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苏州的民用机场截至目前还是一个正在追逐的梦想。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在航空客运、货运方面,南通对于苏州的部分地区来说将是枢纽一样的存在。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还有被称作“江苏新出海口”的通州湾示范区。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苏州和无锡考察时,徐惠民都提到了南通通州湾作为“江苏新出海口”的独特优势,也算是亮出了属于南通的独特优势。

他希望能与苏州港、江阴港加强合作,用好南通“江出海、海进江”的江海联运优势,共同推进通州湾江苏新出海口建设。

目前,南通正以“大通州湾”思维,整合沿海港口,大力推进江苏新出海口建设。言语中,徐惠民对通州湾未来能成为傲视江苏沿江八市的枢纽型港口自信满满。

产业协同,南通和苏南间重要的“共同语言”

当然,交通只是一个引子。路铺好,还得靠人去走。

显然,南通此次跨江之行的重点不止于“串串门”,更在于和苏南三市寻找共同点,聊一些“共同语言”。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在苏州、无锡还是常州,徐惠民在展望两地合作发展时,首先提到的便是“产业协同”。

比如,在苏州考察时提出,徐惠民提出,南通要打造成为苏南企业扩张、专业转移转型的首选地,希望深化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基于产业链的深度合作,努力打造跨江融合发展的样板区。

徐惠民在无锡考察时表示,无锡和南通同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并称赞无锡在物联网等产业上做到了世界一流。同时他也不忘说道,南通也在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希望两地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常州中天钢铁精品钢项目目前已落户南通。徐惠民在常州考察时表示,希望以中天项目为纽带,推动形成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他说,近年来,南通和常州两市都树立了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可以说,两市发展历史、发展路径、发展愿景相近,一直以来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兄弟、携手并进的好伙伴。”徐惠民说。

尽管苏南三市的发展路径各具特色,但坚守实业的气质无疑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南通尤其希望能够和苏南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当下的南通即将迈过GDP万亿门槛,经济总量位居江苏第四,这无疑给南通和苏南融合发展带来了底气。但和苏南相比,南通在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园区建设等多个方面,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因此,不满于现状,“做大总量、能快则快”,实现产业发展的快速突破,成为南通当下发展的鲜明导向。

分析人士认为,南通只有牢牢把握先进制造业这个定位,才能和上海及苏南实现“错位”融合发展,有效承接辐射,放大协同发展效应。如此一来,南通才能在长三角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以及“上海离不开的南通”。也只有这样,南通才能“更苏南”。

搅动“苏南苏中苏北”格局,南通砸下“第一锤”

一直以来,江苏有着苏南、苏中和苏北之分,同时在经济上呈现“南强北弱”的态势。因此,“苏南”二字,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发达”划上等号的。

在传统意义上,南通和扬州、泰州一道,属于苏中板块。目前从经济总量上看,南通GDP目前位居江苏省第四、仅次于苏州、南京、无锡,已成为苏中苏北地区的领头羊。

然而,南通并不满足在苏中板块内与扬州、泰州等横向比较。比如,南通跨江和苏州两市联手,形成江苏对接上海的“要冲”,这样的战略早已有之。

2008年,苏通大桥刚刚通车,当时还是南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蓝绍敏,在接受《现代苏州》杂志采访时曾指出,上海、苏州和南通三座城市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描述为长三角内的“小金三角”,上海居首,苏州和南通各为南北两翼。蓝绍敏认为,随着跨江通道的建设和完善,“小金三角”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竞合发展期。

而南通党政代表团最近花三天时间,高规格到苏南三市“走亲戚”,并分别签下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协议,再次让人感受到其不满于做“苏中苏北老大”的决心。

据公开报道,今年初举行的南通市委全会上已经明确,南通要“跳出苏中找对手”,“对标苏南争先进”,在跨江通道、产业发展、开放理念等方面“全方位融入苏南”。

徐惠民也在市委全会上警示在场干部,经济总量即将过万亿,但不代表质量上台阶,要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营商环境等方面与万亿城市相匹配。

已有南通下辖的区县板块行动起来了,比如南通下辖的第一强县海门。如果说在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南通是设区市中的领头羊,那么海门就是县级市中的老大。

但是,如今的海门不打算要“老大”这个头衔了。澎湃新闻注意到,日前,海门市委书记陈勇在《新华日报》刊文称,海门需认真悟透苏州“三大法宝”精髓,彻底摒弃“苏中苏北第一市”的荣誉感,而是以苏南“小五子”的身份来重新审视定位,努力创造出与“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相媲美的“海门实践”。

和小富即安的“小城思维”彻底说再见的同时,南通也在搅动着江苏,乃至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之变。

随着南通的意识觉醒,以及战略上的加持,传统的“苏中”板块逐渐名存实亡。和上海之间快速通道的打通,使得南通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北翼枢纽,从而在纵向上加速引领江苏沿海城市,以及淮安等地的要素资源流动。

还有徐州,正在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喊出要“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苏北意识”。

江苏长期以来“苏南苏中苏北”的梯度区域经济格局,或将真正迎来“破冰时刻”。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