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援鄂医生:面对疫情如何端正医者心态

2020-04-15 0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汤洁 张晓光 山中麻署

2020年2月7日

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没想到在这一天我们要送别朝夕相处的四位老师。他们即将奔赴抗疫前线,我们有崇敬,有敬仰,更多的是担心和不舍。仓促间我们只能录了一首歌,送别心中的“英雄”。

时隔两月,他们终于完成救援任务回到上海,然而隔离期阻断了我们想拥抱他们、听他们亲切的声音、看他们熟悉的身影、聆听他们敦敦教诲的迫切之心。然而没想到惊喜来的那么快,这周的网课下课后,通过全国学生都爱恨交加的钉钉视频会议,我们看到了凯旋归来的葛峰、费敏、梁超和凌晓敏老师。

没有豪言壮语,娓娓道来的是援鄂前线的所思、所想、所悟,抗疫一线的点点滴滴,让参与了这次视频会议的我们感动满满,收获良多。

Q

面对未知的病毒,严峻的疫情,紧张忧虑和彷徨,如何先端正医者自己的心态?

葛峰:紧张是正常的,但逐渐适应后发现,如果一直有恐惧的心理,病是永远看不好的。我们作为临床医生,应当站在病人旁边给他们鼓励,聆听他们的讯息,关切他们的痛苦。垂危的生命会瞬间让你忘记所面对的是传染病病人,让你想尽一切办法做到最好,把恐惧紧张化为治愈病人的动力。

Q

作为一名年轻的麻醉科医生,我常常疑问自己能够为疫情做点什么。

费敏:麻醉科医生在前线的工作除了麻醉科的技术特长—中心静脉穿刺、抢救插管、建立气道、协助建立ECMO等,还承担着内科医生的工作,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是一大挑战。同时,我们深谙抢救流程,熟悉血流动力学管理的知识,每次遇到病人抢救,麻醉科医师都是不可或缺的。

疫情的特殊性使得医疗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两层手套,一切操作都变得难上加难,但老师们还是凭借着过硬的临床基本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突然明白平素里的奔波忙碌,反复训练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积攒“财富”。

在危险的环境里,老师们依旧自律勤勉,一向热爱健身的super梁超老师在抗疫一线仍坚持锻炼身体。他幽默地说:“该吃要吃,坚持锻炼,我们要为自己的免疫系统做出贡献”。同时,谈到学习工作的他又展现出他严肃的一面:“面对不同的病人,要仔细分析病情,认真总结经验,无论是对临床还是科研都应该具备发现问题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老师们在一线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每一个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老师们关心病人的身体,更加呵护病人的心理;除了疾病上的处理和治疗,老师们还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尽量帮他们创造机会与家人联系等等。“和病人接触过程中,一方面了解病情,同时鼓励他们克服恐惧。病人与家人聊天,整个状态好很多。他们得到我们帮助,病也会好得很快。”

“职业精神驱使我们勇敢,治疗病人的使命感让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平素话不多的又帅又有才的凌晓敏老师告诉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你有一颗立志从医的心,你就能做到。除此以外,团队协作、成员们心理上相互鼓励,还有后方医院和科室的支持和帮助也是我们的重要保障。我们麻醉科医生是最不愿意放弃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自然而然地迸发自己的力量。”

四位老师都是勇敢的战士,向他们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老师们不忘鼓励我们:“我们不是什么英雄,相信如果是你们,你们也会做到很好”。这背后,是他们对职业的坚守,对团队的信任,对临床技术的熟练掌握,和一颗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

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聆听来自一线的老师们的教导,让我们深受感动,获益匪浅;同时,为能身在这样的科室,有这样的老师感到幸运,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必将不断努力,继续前行。希望如老师们所说,如果有朝一日需要我们,我们也能成为中流砥柱,踏上战场,不辱使命。

©山中麻署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住院医生座谈会-与援鄂英雄“面对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