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疫情之下,这种无声灾害一样需要警惕 | PTSD

2020-04-16 08: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邓兰芳 丁香医生

武汉离汉通道解封快一周了;但是,这场疫情给部分同胞带来的心理危机,可能并未结束。

疫情爆发时期,有不少朋友精神紧张,情绪恐慌焦虑,甚至失眠、影响了正常生活。对于一线医护人员还有身处武汉疫区的朋友来说,心理上的考验更加巨大。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大部分朋友之前积攒的心理压力得到舒解。但依然有部分同胞内心的「疫情创伤」,需要得到关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与此同时,全球疫情形势还在变化,仍然需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些朋友也在担心疫情会出现二次爆发。

在这场防疫持久战里:

因为疫情,产生了一些条件反射心理或举动,是正常的吗?

因疫情持续存在所带来的不安和过度担心,该如何调节?

在疫情中失去亲朋挚爱或曾经共同抗疫的战友,产生心理创伤了怎么办?

解封不解防的日子里,在心理层面如何更好地应对?

疫情之下,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一样,值得你我共同关注。

邓兰芳

驻丁香医生医师

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疫情之下,你和家人

心理状态还好吗?

有些已觉察到自己心理状态变化的朋友,已经给自己套上了一个专业的疾病名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英文简称)。

甚至有网友提到,「这次疫情,虽然各人情况不同,但是大家似乎都有了自己的 PTSD」。比如说——

时刻关注疫情,容易焦虑紧张,担心疫情反复或者二次爆发:

图片来源:网友微博截图

辗转反侧,容易失眠:

图片来源:网友微博截图

自己或周围人打喷嚏或咳嗽,或听到、看到发热字眼,马上怀疑自己是否已中招:

图片来源:网友微博截图

囤积超过之前 1 年消耗量的口罩或者消毒液:

图片来源:网友微博截图

觉得疫情结束后依然会被疫情带来的心理阴影所笼罩:

图片来源:网友微博截图

疫情之下,你是否曾经或正在经历上面这些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严重吗?

是「疫情 PTSD」吗?

➊ 其实,以上这些表现,绝大部分属于应激反应。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应激源,本身会直接导致人们进入应激状态。

为加强防控,全国多省市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大家的生活节奏突然发生巨大变化,紧张感可能骤增。受疫情影响出现的反应,可能会因人而异。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对大多数人来说,疫情影响下,出现持续且适度的心理及躯体反应,让人们处于合理、必要的应激状态,属于人的本能反应。

以前被看做一种疾病的「急性应激反应」,目前在国际上也不再被坚持认为一定是一种障碍,《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已经取消了这一疾病诊断名称。

这种应激反应,不仅不会对日常生活工作节奏和效率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反而有可能提高我们的行动效率。

➋ 部分人可自行缓解,部分人可能程度较为严重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这些反应也会自然缓解。

但也可能有一部分朋友,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身心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对日常生活工作节奏和效率产生显著不良影响,可能会达到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精神医学诊断标准。

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重视了。现实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别让「心理疫情」继续蔓延。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➌ 关于 PTSD,其实有一套更为严格的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经历过严重创伤性事件(往往涉及严重伤害、死亡,或对自身或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威胁),出现以下核心症状表现,持续数周,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等造成显著负面影响,才诊断为 PTSD——

A. 再体验:与创伤有关的情景/内容在患者的思维/记忆中反复且不自主地重演,再体验的过程中通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恐惧或震惊)及生理反应。

B. 刻意回避:对与创伤事件直接高度相关的思想/记忆表现明显的回避或遗忘,对可引起创伤事件联想的人群、谈话、活动或场景等明显回避。

C. 过度警觉:持续体验到过度的、与实际明显不符的现实威胁,生活可能陷入「处处设防」的状态。

D. PTSD 患者其他可能出现的临床特征还包括:广泛的烦躁不安、各种躯体不适、消极观念或行为、社交退缩、酒精或物质滥用、以及愤怒/羞愧/悲伤/屈辱/内疚等负面情绪体验。

以此来看,并不是所有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朋友都一定会发展成为 PTSD,大家无需过度对号入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但具体到此次疫情来说,包含但不限于下面这些特定人群,都属于经历过严重创伤性事件,需要得到重点关怀和帮助:

重/危症患者;

高度感染风险岗位人员(如隔离病房/ICU医护人员、卡口/口岸检疫人员、社区一线排查工作人员等);

经历亲朋好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群;

经历新冠肺炎患者(尤其年轻患者)死亡的医护人员等等。

因疫情带来一些心理波动

甚至痛苦不安,该怎么办?

➊ 怎样自我调节?

参考国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的意见,可以用「三安原则」来合理调整自我应对策略。

首先,是安全。包含生命安全和心理安全两方面:

面对疫情,按照相关指引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过于频繁浏览和关注疫情信息,尽量选择可靠性高的信息来源,尽量听取专家和专业人士的建议和解读;

与朋友、家人保持交流和关心;

配合有序复工复学。

其次,是安心。疫情防控在当下仍然是一场持久战,尽量通过一些策略让自己能以平静的心态保持生活节奏——

理解、接纳和面对现实,活在当下,为所当为。比如,面对疫情传播的现实,真正有用的是合理有效的自我防护。

再比如,对于还未出院的肺炎患者,或者仍在隔离观察的境外输入病例,或者无症状感染者而言,面对现实,接纳这个事实,并按照医学规程配合相应处理,才是对自己、对他人最有利的策略。

同时,利用行动目标来缓解负面情绪,也有利于减少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比如重拾自己的爱好兴趣,家人间的休闲互动活动等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再者,是安眠。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你在疫情期间保证较好的生活节奏、情绪状态。如果感觉睡眠调整有困难,及时向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➋ 倍感压力或苦恼,也可尝试心理咨询,必要时及时就医

疫情期间,面诊若存在困难,可考虑线上咨询服务或心理援助热线。

如果你当前存在类似以下情况:

仍然因疫情存在不安心理,以致对生活、情绪状态有所影响,自我调节困难;

不确定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否回归正常范围;

在疫情中失去亲朋挚爱或者抗疫战友,难以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状态;

……

且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明显的痛苦,给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节奏效率带来显著负面影响时,建议至精神心理专科机构就诊。

或者也可以现在试试点击下方卡片

马上就能在线咨询三甲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

寻求心理帮助

如果你想帮助陷入疫情心理创伤的家人或朋友,也可以试试点击上方卡片问问医生,寻求建议,帮 ta 早日走出疫情阴影,避免更进一步的心理创伤。

责编 猴鸽

作者 邓兰芳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

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001/6adc08b966594253b2b791be5c3b9467.shtml

2.苏珊珊,黄晶晶,王振,等.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关于应激相关障碍更新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2018,51(1):9-12.

3.何文知,梁丽君,王瑶,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三安”原则[J].四川精神卫生,2020,33(1):5-7.

科学审核 周晓波

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原标题:《疫情之下,这种无声灾害一样需要警惕 | 请转给你关心的 ta》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