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壁上观——龙门石窟第一窟 · 古阳洞的前世今生

2020-04-17 15: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疫情严峻,围困家中。

拿起手机,穿越龙门。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的一天,

北魏孝文帝

拜辞冯太后永固陵后,率领百官,

步骑百余万从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

开拔南伐!

伐哪里?

南朝齐国,史称南齐或萧齐。

孝文帝迁都路线图

说是南伐萧齐,

这其实是孝文帝同学为了帝都南迁,

使的一个小伎俩。

北魏是游牧民族鲜卑人建立的王朝,

鲜卑王臣贵族们依恋旧土,

是孝文帝南迁所面临的最大阻碍。 

所以,孝文帝处心积虑,

自导自演了这出南伐大戏。

(就这导演能力,放在好莱坞,

分分钟秒杀斯皮尔伯格)

 

北齐娄睿墓壁画·鞍马游骑图

九月,孝文帝抵达洛阳。

但群臣们经长途跋涉,酷暑难耐,

疲惫不堪,都不愿继续前进,

当时许多鲜卑大臣

虽不愿南迁,但更惧南伐,

两权相害取其轻,

所以只得相从,不敢异议,遂定迁都大计。

第二年,也就是太和十八年(494年)三月,

孝文帝北巡至旧都平城(今大同),

临太极殿,引见留守百官,

大议之后,正式迁都洛阳。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

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

也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

于是,

继大同云冈石窟之后,

又拉开了洛阳龙门石窟开凿的大幕,

以及后世1500多年的辉煌历史。

 

龙门雪霁

龙门石窟

开凿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伊河两岸东、西山上。

西山又名龙门山。古称伊阙,故又称伊阙石窟。 

伊阙

龙门石窟开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唐、五代、宋至清末等朝代,

连续营造达1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

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

碑刻题记2800余品。尤以北魏和唐代为最盛。

龙门石窟地藏小龛

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并且是石刻造像数量最多的一处。

龙门开凿的第一个石窟,

名叫古阳洞,

开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

这一年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第一年。

古阳洞题刻

这孝文帝同学动作还真是快,

是想佛祖保佑,正式迁都成功吧!

古阳洞,

是北魏孝文帝为嫡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

支持孝文帝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

高级官吏和僧侣也多于该洞发愿造像。

古阳洞侧壁

于是此窟成为了

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

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

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

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 

 

 

在古阳洞1000多个佛龛中,

多次出现“二佛并坐”的佛龛形式,

这种形式在龙门石窟中后期的窟中,

是不多见的。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古阳洞

“二佛并坐”就是在一个圆拱龛中,

左右并坐着两尊佛像。

“二佛并坐”源于佛教经典

《妙法莲华经》卷四《见宝塔品》。

经中记载:long long long long ago,

多宝佛在自己还是菩萨的时候发愿,

如果他修成佛,在涅槃之后,

但凡有讲《法华经》的地方,便会有多宝塔出现。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欲说《法华经》之时,

多宝塔从地下踊出,依众生的请求,塔门开启,

多宝佛邀请释迦牟尼进入塔中,并分了一半宝座给他,

于是,二佛并坐,共同说法。

敦煌  唐人《妙法莲华经》

“二佛并坐”是中国佛教艺术特有的造像题材,

自北朝至隋代盛极一时,

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典型特征。

其实,在佛教石窟造像中,

主流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三世佛的题材。

敦煌莫高窟第263窟 · 北魏《三佛说法图》

为什么,“二佛并坐”会在北魏期间的石窟造像中,

频繁出现呢?

敦煌莫高窟259窟 · 北魏  二佛并坐  1908年伯希和 摄

皇兴五年(471年),

献文帝因不满冯太后长期摄政,

打算禅让于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

(皇位让给你冯太后的小叔子,

我看你怎么垂帘听政!!!)

因为众臣劝阻而作罢,遂禅让于太子拓跋宏。

北魏 · 司马金龙墓(太和八年  484年)木板漆画
现藏山西博物院

三年前,

献文帝拓跋弘立长子拓跋宏为太子时,

(两个拓跋Hong,傻傻分不清楚)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

拓跋宏生母惨遭赐死,

之后由嫡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

(现在的妈,都是望子成龙,

放到北魏试试,统统都变望子成虫。。。)

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离奇死亡,

年仅二十三岁,坊传为后妈冯太后所毒杀。

(看来想要成为古代皇室的优秀女性代表,

杀自己骨肉,是项必备技能啊!)

五岁的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年号延兴,

祖母冯太后再次临朝执政,

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垂帘听政”。

冯太后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

加强北魏王朝中央集权的改革,

为孝文帝后来的汉化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

说起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这件事儿,

其实是一项极其冒进的改革措施,

他要求本是游牧习性的鲜卑人,

现在一律

穿汉服,说汉语,取汉姓,改汉俗,

现在从汉民族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

当然得意洋洋,沾沾自喜,

但在当时,无论王臣贵族还是普通百姓,

都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举个栗子:

你们本来姓张、姓王、姓李、姓赵,

现在让你姓拓跋、姓宇文、姓慕容,

就算你想尝尝鲜,问问你爹答应不!

本来顿顿牛羊肉,现在天天大白菜,

本来鲍鱼大龙虾,现在土豆炖酸菜。

想想便知,这要承受多大的阻力和抵制,

另一点,南迁的鲜卑人,在汉化之后,

迅速退化了原本骁勇善战,勇猛强悍的民族习性,

于是,也为之后北魏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 · 狩猎图

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冯太后病逝,

葬于永固陵,谥“文明太后”

同年,孝文帝正式亲政。

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 · 升天图

也就是说,

从北魏和平六年 (465年),献文帝即位开始,

到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去世,

这位强悍的北方少数民族女性两次“垂帘听政”

将近20年的时间。

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形势下,

冯太后与孝文帝被北魏皇族亲贵称为“二圣”。

北魏这20年的时间,貌似有点像现在的伊朗,

虽然有一位国家元首——总统/皇帝,

但实际上,真正手握大权的却是最高领袖/太皇太后。

于是,国家就出现了“二元领导”的局面。

伊朗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背景照片为前任最高领袖霍梅尼

在北魏这个极其崇尚佛教的王朝,

总得要从宗教中挖掘出一些,

符合“二元领导”的宗教理论,

为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二元”核心价值观

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于是,“二佛并坐”的题材,

便在这期间,大为流行。

并坐龛中的“二佛”其实也是“二圣”的映现,

具有独特的政治寓意,

也是当时政权形式的典型象征。

北魏熙平三年(518年) 铭昙任、道密兄弟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而比龙门石窟早开凿30多年的云冈石窟,

“二佛并坐”的造龛数量,则更为突出,

多达385个。

因为,云冈与龙门相同

都是北魏皇家石窟。

云冈石窟第6窟 · 北魏太和七至十五年(483-491年)

 

中国书法或者正体汉字的演变发展历程,

大致是这样一个脉络: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魏碑——楷书,

而魏碑,顾名思义,

指中国南北朝时期(420—588年)

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

以北魏为最精。

它是隶书向楷书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上承汉隶,下启唐楷,

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魏碑里最为著名的石刻书法集成,

就是《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是龙门书法石刻中,

最具代表性的二十通碑刻的集合,

内容多为歌功颂德或祈福欀灾,

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

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

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

 

龙门二十品之《牛橛造像记》

但《龙门二十品》和古阳洞又有什么关系呢?

前面说过,古阳洞是

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

所以,这二十品中的十九品都在古阳洞内,

可见此窟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另一通碑则在龙门第660窟——慈香窟。

 

龙门二十品之《北海王元详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惠感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杨大眼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始平公造像记》

魏碑书风

如刀刻斧凿,锋芒毕露,雄健非凡

中国书法史中,如此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

竟然是在一个游牧少数民族政权期间完成的,

不得不叫人感叹,

一是华夏文明强大的同化能力!

二是鲜卑民族创造奇迹的能力!

古阳洞正壁本为孝文帝所造的三尊像,

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两侧为侍立菩萨。

古阳洞窟顶

 

古阳洞窟

转眼间,到了清朝,

在一段佛道相争的年代,

中间的佛祖释迦牟尼竟然被Cosplay成了太上老君,

小菩萨秒变小秘书。。。

看来,这神界的事儿,

跟俗世一样,轮回流转,

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被改为太上老君的释迦牟尼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

整顿吏治,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御驾南伐,

身染重疾,病逝于谷塘原,

时年三十三岁。

 

——END——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