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央文件再提收缩型城市,这三类城市或难逃收缩的命运

2020-04-22 19: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付一夫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2019年因房价卖出“白菜价”而登上热搜的东北小城鹤岗。当时,鹤岗一套320平米的房子只卖15万元,折合每平米不到500元,令人大跌眼镜,同时也掀起了一波关于“收缩型城市”的大讨论。

近日,一份新鲜出炉的国家文件中,又再度提到了“收缩型城市”一词。

继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缩型城市”概念后,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又一次强调,要“统筹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而背后的深意值得我们深思。

关于“收缩型城市”的讨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当时德国正在经历严重的人口减少,同时,包括市政预算的减少,以及包括公共排污、公路运输、住房、教育和健康医疗系统在内的基础设施大面积闲置在内的一系列社会负面现象,引起了德国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此背景下,德国学界于1988年提出了“收缩型城市”的概念,用以描述人口的大量流失与因此导致的城市局部地区空心化现象。而后,随着各个国家收缩型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表现出来的特征与影响也不再局限于人口层面与经济层面,而是涵盖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乃至文化等多个维度。

在我国,学界一般把人口持续净流出作为收缩型城市的主要判定标准。综合比较,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收缩型城市,大多都具备以下三种属性中的一种或几种:

(1)老工业城市,即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传统重工业与低端制造业,因无法适应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而掉队,如美国底特律、德国莱比锡,以及国内的鞍山、本溪等。

(2)资源型城市,即因煤炭、石油、森林等资源的枯竭而引发的城市相关产业衰退,如法国洛林、加拿大诸城,以及国内的鹤岗、大庆、阜新等。

(3)偏远型城市,即地理位置距离中心城市较远,没有港口、交通闭塞,有些地方甚至气候相对恶劣,由此导致当地人口外流与经济不振,如日本北海道地区,以及国内的鸡西、鹤岗、广元、通辽等地。

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具备以上三种属性的城市,大概率也会走上收缩之路。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收缩现象呢?在我看来,原因有四:

其一,来自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一些发达城市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会将周边城市中大量优质资源与公共服务的集聚过来,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这就等于变相剥夺了那些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在拉大发展差距的同时,也会将部分城市引向收缩的道路上。

其二,去工业化导致产业萎缩。一方面,随着土地成本、工资成本与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当地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迫使一些工业城市的政府部门有意识地引导制造工厂向外迁移,企业家则会把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劳动密集部分转移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另一方面,在产业升级的大环境下,由于工业长期的发展惯性,让不少城市现有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发展趋势,再加上转型升级的迟滞与高企的成本,不得不面临产业衰退与人口外流的双重危机。

其三,资源枯竭引发城市收缩。对于那些资源型城市来说,他们通常更倾向于优先发展资源产业,以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然而资源开采的过度繁荣,往往会使人们忽视对非资源型产业的培育与支持,同时也会将其他行业的生产要素吸引进来,由此造成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空心化。一旦资源产量下降或是濒临枯竭,其他行业发展跟不上,便会拖累当地经济。此外,资源产业的繁荣容易让人们忽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同时可能引来寻租行为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而这些非但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加剧人口的流失。

其四,人口老龄化降低发展活力。许多城市的人口生育率在不断走低,而居民寿命却在持续延长,其结果必然是人口老龄化态势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当地有能力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经济活力难免不断下滑,从消费结构到商业活动,再到政府税收,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最终引发城市的收缩。比如不少日本的收缩型城市,都伴有较为严重的老龄化现象。

或许,正如发改委所说的“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这才是当前收缩型城市最应该思考的地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