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技术湃|核武器与国际领导权:大国在争什么?

李彬/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2020-04-24 17:59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国际关系研究很容易出现盲点。比如,军备控制领域的学者常常讨论核武器在安全上发挥什么作用,这是防御性现实主义的思路。时间长了,我们可能就只关注核武器的安全作用,忘记了核武器的其他作用。

按照“相互确确保摧毁”的理论,一个国家拥有几百枚报复用的核弹头就足以慑止核进攻。可是,冷战中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总数以及它们可用于核报复的核弹头数目都远超几百枚。这表明冷战中美国和苏联的核武器主要不是用于慑止核进攻的,而是另有目的。这个目的其实很清楚,那就是用核武器来建立、扩张和维持它们的国际领导权。

现在,很多人相信,大国进入权力竞争的时代,大国会争夺世界领导权。权力竞争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主流研究范式。为了不误导学生,我组织了一个讨论,题目是:争夺世界领导权的国家会制定什么样的核武器政策?

同样一个政策也许既对争夺领导权有用,也对安全有用。因此,我们很难凭某一个政策就说明一个国家是要争夺领导权。但是,倒过来,如果很多有利于争夺领导权的政策都没有出现在一个国家,那可以说明这个国家并未系统地争夺世界领导权。 

讨论中,同学们展现的智慧让我很惊讶,我这里将各种观点综述一下。如果有错漏之处,那是我没有理解和表述清楚。大体上来说,争夺世界领导权有秀核肌肉和提供国际核制度公共物品两个途径。下面分别介绍。

首先,当世界领导,核武器数量要多。核武器数量少了,看着不像世界领导。多少核武器才能叫作“多”呢?没有定数。你有几千核武器,看着挺多。但是,如果别的世界领导家里有几万核武器,你这几千就挺寒碜。美国和苏联就是因为这个水涨船高的原因把它们的核武器搞到了几万。安全困境不能解释美苏冷战中的核军备竞赛,权力竞争才能解释。

现在,各种新兴军事技术不断发展,核武器对世界领导权的象征作用也许比不了冷战时期。但是,这些技术也还没有到取代核武器的时候。所以,今后一些年,核武器数量还会是世界领导权的一个象征。一个庞大的核武库好比国王手里的权杖,用来打架未必适用,用来摆威风还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世界领导要给小弟提供核保护伞。世界格局中的“极”不是一个实力大国这么简单,而是一个权力中心,有一群小弟追随。没有小弟追随的顶多算个殷实人家,是不好意思称“极”的。看看磁铁的极,能吸引一堆铁粉的。

收小弟,也就是缔结军事同盟。这个军事同盟不是对等的,而是主次分明的保护关系。提供核保护伞正好可以体现这种主次分明的同盟关系。小弟接受了核保护伞,就进入了大哥的势力范围,在安全事务上要多听大哥的。这就使得大哥拥有了地缘政治角度的世界领导权。

现在,提供导弹防御的保护也可以用来安顿小弟。但是,目前导弹防御的保护范围似乎还远远不如核保护伞的范围,因此,今后一段时间,核保护伞还是一个好的衡量世界领导权的指标。 

第三,核武器给常规军事扩张撑腰。核武器本身无法用来开疆拓土,因此,核武器不容易直接用来强制性地扩张权力。现代国际社会中,常规武器其实也不好用来开疆拓土,但总比核武器好用。因此,强制性扩张权力的一个手段是:用常规武器来逼迫对手退让,如果对手胆敢用常规武器抵抗,再威胁使用核武器。如果一个国家的核武器仅仅用来慑止核进攻,那么,上面这个套路就用不上。如果想要用核武器给常规军事扩张撑腰,就要明示或者暗示:要在常规冲突中使用核武器。

以上都是通过秀肌肉的方式,用特定的核武器政策争夺或维持世界领导权。下面则是采取军备控制的手段争夺和维持世界领导权的具体途径。

首先,站在世界领导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会不断涌现挑战者,这些挑战者可能会发展自己的核武器能力。如果建立、维护和强化一套强有力的核不扩散机制,有助于压制挑战者的出现,有利于维护世界领导的位置不受挑战。

其次,核武器的发展会带来各种世界性的问题,例如,军备竞赛带来的不稳定、环保问题、核恐怖主义问题等等。解决和减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国际性的制度安排来实现。这时候就需要由世界领导出面,拿出它的外交资源,促进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国家制度的运转。世界领导在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时候,强化了它自己的威信和影响力。 

第三,世界上很多人对核武器怀有恐惧感。一个国家倡导核裁军会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誉,这种赞誉本身有利于世界领导的威望。

出于以上三个原因,推进和领导国际军备控制机制,有利于世界领导地位的维护。

总结一下,一个国家核武器数量多、给盟国提供核保护伞、威胁或者暗示在常规冲突中使用核武器、为国际核军控制度提供公共物品,这些都有利于这个国家争夺世界领导权。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上述几个方面都处于扩张状态,这些证据无法支持大国在争夺世界领导权这个学术主张

-----

本文原题“核武器与国际领导权“,首发于微信公共号“有李说理科技视野” 。作者李彬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潘雯菲、陈弱霄、程志寰、吴限、马逸凡、王淇、陈根锋、刘凤至、孫若蜜等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单雪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