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这家无声咖啡馆,靠自救挺过疫情,还救活了三个大男人的事业

2020-04-25 18: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一个用微笑交流的地方

不说话,心却暖了

在上海繁华闹市中心的蒙自路上,藏着一家特殊的咖啡馆:LiLi Time。

阳光照进小院,二层楼的咖啡馆内座无虚席。

家在附近的张爷叔拉着老伙伴在这里演奏摇滚乐;王阿姨喜欢约上小姐妹嘎山湖、自拍;白领们则钟意喝一杯咖啡,洗去全身的疲惫再回家。

熟客用笔写下想喝的咖啡,点头向服务员示意。

15分钟不到,咖啡师亲手端来制作的花式拿铁,眼里投来期待的笑意。要是喝到令人惊艳的新品,客人还会比划着双手说“谢谢”。

这样的一来一回,充满默契。

到了周末,LiLi Time还会有固定的小型聚会。

一些客人会坐在二楼,一边喝咖啡一边愉悦的打手语。聊到气氛正浓时,还会传来爽朗的笑声。

比起嘈杂的外界,LiLi Time就像是避开纷扰的一座家园。

虽然70%的服务员包括咖啡师都听不见声音,但是咖啡馆常常音乐不断,笑声不止。

他们用纸笔代替语言,用眼神和手语在无声世界里完成了一次次沟通。

01

一家无声咖啡馆

LiLi Time背后的创始人是定居德国的莉莉,她回国后几经创业,在去年4月开了这家咖啡店。

它不仅仅是一家咖啡店,也是一个大家庭。

LiLi Time创始人莉莉。

咖啡馆接待的第一位客人叫阿肯。

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斯文又腼腆的阿肯,默默喝完香浓的咖啡,买单便离去了。

直到莉莉去收杯子的时候,才发现桌上留着一张纸条:“我是一位聋人,很喜欢这里的氛围,请问能来这里学咖啡吗?”

看着纸条上清秀的字迹,莉莉心想,“为什么不能给他一个机会呢?”

没多久阿肯就入职了。

人来人往的工作环境没有让阿肯感到不适应,静默的世界反而让研磨豆子的他变得更专注。

他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奶温,从磨咖啡豆、抖匀咖啡粉到冲煮,阿肯适应的很快,没多久就成了店里的首席咖啡师。

因为这个特殊的客人,注定了这里不会是一间平常的咖啡馆。

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迄今为止,LiLiTime一共有6位听障成员,包括服务员、咖啡师和调酒师,几乎都是80后和90后。

来店里的客人,许多也是特殊群体。

而店里四周环绕的鲜花、手工香薰蜡烛、墙上挂着疫情期间创作的绘画,也都出自他们之手。

高亭是咖啡馆的服务员。

3岁时一场药物引起的疾病令高亭听不见声音了。即使命运夺走了他聆听声音的权利,却没有令他对生活失望。

从11岁开始,高亭爱上了舞蹈。虽然听不见,但他常常在音乐教室跟着音响发出的震动而旋转,一遍又一遍的跟着节拍变换动作。

到了2004年,高亭加入艺术团,随团前往美国、日本、俄罗斯、匈牙利等三十个多个国家,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北京残奥会等活动。

从残联退役以后,他一直都待在LiLi Time。

平时在店里做咖啡,与来来往往的客人们交流。有时间就出去跳舞,触及的生活依然是自己最喜欢的。

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专注感,让高亭每一杯冲泡出来的咖啡都口感平衡,入口浓香。

喜欢绘画,生于浙江的林英,在出生8月时,因庆大霉素药物过敏而导致失聪。

对于无法开口的林英而言,富有感染力的画便是与这个世界交流最好的语言。

莉莉帮助她在店里举办画展,实现儿时梦想。画展很成功,卖出17万元善款,让林英备受鼓舞。

努力找了好久工作的东北男孩小雨,在朋友介绍下在LiLi Time成为了咖啡师。

来自河南,在上海生活了30年的杨阿姨,在这里给大家做饭。

喜爱艺术的她,业余时间最喜欢学习插花,给客人带来快乐。

每个月,LiLi Time会举办“家庭日”,邀请店员和家人们一起聚餐,分享生活中的欢笑。

为了能够更好的交流,店里还会举办公益讲座,让更多人一起来学习手语。

“听不到声音就像给他们隔了一层保护膜,社会的残酷入侵不进来。”同事们干净的面容给了莉莉莫大的温暖。

时间久了,莉莉逐渐意识到:“其实听障人士就像是一个外国人,在用自己的手语语言去交流,我们听不懂不是他们的问题。”

我们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去走入他们。

张阿姨和莉莉

02

疫情的出现差点让小店关张

经过6个多月努力,LiLi Time开始盈利了,也被更多人知道。

但谁能想到,这样一家充满温情的咖啡店,会因为2个月前爆发的疫情差点关门。

不能营业,店里没有任何进账,这让咖啡店的财务状况一下子捉襟见肘起来:每个月的房租、物业费、社保和公积金,都是非常大的压力,还不包括高额的人工费用。

“如果为了开源节流,裁掉店员,他们失业以后都不知道要何去何从”。想到这里,莉莉觉得自己不能轻言放弃:无论如何,咖啡馆都要继续撑下去。

为了让这家小小的咖啡馆继续生存下去,莉莉发出了一封自救信,希望光顾过这里的顾客们,能够帮助他们一起度过难关。

让她没想到的是,自救信很快就引起巨大反响。看到信的人们,以会员充值、购买产品、微信捐赠的形式伸出了援手,筹款数目达到11万元。

这其中甚至还有一位五岁的小女孩,她拿出了自己积攒的压岁钱,又用向家人拍卖画作的方式,凑齐了整整2000元,一并交给了咖啡馆。

靠着这些陌生人们的爱心支持,LiLi Time又可以坚持下去了。

03

自救信帮了咖啡馆

也救了这三位听障男孩

自救信救了咖啡馆,还救活了与其合作的鲜花工作室FORU。

这个由三位听障男孩创立的工作室,一直都将产品放在咖啡馆寄卖。

因为疫情,工作室原有的几个大型活动接连被取消。进货的批发市场关门,连进口花材的物流也完全停止。

FORU工作室 从左到右:暖水袋、小胖、尾巴

拿不到花,工作室的一切业务都无从谈起。这对于一家只有三个人的工作室乎是灭顶之灾。

正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许多人让自救信里提到的手工肥皂产生了兴趣。

许多素不相识的人自发购买他们的产品、介绍相关业务,以自己的方式支持着这家工作室。

FORU创始人之一的小胖靠着读唇语和戴助听器,穿梭在热闹的人间和无声世界里。

大学毕业以后,小胖去了广告公司做设计。

每个人的桌上都会摆着一台与客户沟通的电话机。因为长期戴着助听器扩大耳膜震动,接电话的右耳需要非常用力聆听才能知道对方的需求。

有时候多问一句,还会被指责沟通效率太慢了。

再加上经常熬夜写方案,让开朗的他一度听到电话铃声就感到崩溃。

两年多快节奏的高压生活,甚至有段时间令小胖即使戴着助听器也完全听不见声音了。“我后来就跟自己说,够了,我不想做也不想交流了。”小胖说我。

创始人小胖

即使他一直在试着融入外部环境,而外面的世界似乎还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接纳。

辞职以后,小胖在动漫公司短暂的待过,最后在去澳洲、韩国的旅行过程中爱上了花艺。

他和两位好朋友一起有了现在这家FORU工作室,提供花艺布置、手工香薰和自制皮具。

疫情缓和以后,工作室又有了收入,生意渐渐步入了正轨。

04

离完全恢复还有一段时间

他们需要被推一把

3月18日10点08分,是LiLi Time疫情后的第一个复工日。

经过消毒、量体温、戴口罩等一系列流程,伙伴们迫不及待展开了工作。

他们擦拭咖啡机、装饰吧台,让咖啡馆看起来焕然一新。

FORU开始了新产品的开发,与LiLi Time合作的花艺被越来越多人购买,美丽的手工肥皂也不断售出,销量成了往日的3倍。

未来,FORU还想与咖啡馆一起合作全新的美学生活空间。

许多人会认为,听障人士只能从事相对安静的工作,比如文档管理、整理货柜或者是接触不到人的后厨工作。

但对于一些天性喜爱活泼人而言,无声的世界够安静了,出来与人交流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就算无法字正腔圆的完整表达一句话,但能感觉到他们的热情。他们跳舞、做咖啡,就是最好的表达。”

“希望大家多一点给鼓励,特殊群体太需要被肯定了”,莉莉说。

阳光正好时,外面的露天座位咖啡香气缭绕,不断有看了点评的客人走进来想支持他们。

而推门进入咖啡馆,喧嚣瞬间被隔在门外,戴着口罩、端着餐盘的服务员,笑脸盈盈的送上鲜花和咖啡。

但活下来,未来要面对的问题依旧很多。

现在,LiLii Time差不多有疫情前60%的客流,每天可以卖出40杯左右的咖啡,这对一家小店来说太杯水车薪了。

我们常说不要轻言放弃,但这其中得付出多少的艰辛才能坚持下去。

在上海的朋友如果顺路遇到,可以走进去看看。

喝一杯咖啡,买一枝花,学一点手语。

LiLi Time

地址:蒙自东路63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 上午10点至晚上9点

文/冷面

图片来自提供,部分来自大众点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律师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

原标题:《上海这家无声咖啡馆,靠自救挺过疫情,还救活了三个大男人的事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