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越努力越迷茫,我还有救吗?

2020-04-29 10: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叶梓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本文共3143字,建议阅读时间8分钟

图|Rebecca Shieh

作者/叶梓

主播/西西

美编/A.M.

Bgm/昼夜-撒野(钢琴版)

中村由利子 (なかむら ゆりこ) - 夢に向かって (朝着梦想)

大家好,这是我们的『幸福电台』的第三期节目,这个系列会由主播将整篇文章说给你听,细腻的声音承载情感,再配上轻盈的音乐,引你走进轻飘飘的声音世界。

打开音频,闭上眼睛,你听。

你怎么认识幸福?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马斯洛说:“幸福在于如何填补内在的空虚感。”

艾青说:“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你对幸福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期许?又有哪些瞬间点亮了你的生活?幸福的奥秘我们一同讲述。

心理中心和Psy Echo联合推出“幸福电台”系列,用真诚与你作陪,用声音宽抚心灵。

大家好,我是主播西西,欢迎来到幸福电台节目,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努力的我很少能感受到幸福?“

我高中时期的宿舍长小Q前几天发了条朋友圈:一件事坚持久了,就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坚持,也忘了坚持的东西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开始迷失方向。

“迷茫”绝对是当代大学生点击频率最高的词了。有趣的是,“积极废人”迷茫,“懒癌晚期”迷茫,积极向上的“人生赢家”竟然有可能更倒霉一点,他们不仅迷茫,而且经常越努力越迷茫。

迷茫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不知”,一种是“缺失”。前者是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也就是我们大家经常会感到的——不知道要做什么;后者是整个丧失了上路的意义,是更深一层的——不知道付出努力是为了什么。后者显然更加可怕,也是今天想要和大家探讨的内容: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越努力越迷茫?越追求越心累?

1.人生马拉松与德西效应

图|Rebecca Shieh

努力却迷茫,文艺一点讲,不过是失去了初心。

现在有一句群嘲的话,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现在都知道这样肯定是不对的,但是残酷的地方在于,这句话可能已经被许多人内隐的习得,进而伴随一生。对很多人来说,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上,他们经常在很多非关键的阶段“用力过猛”,想要阶段抢跑,却最终输掉了这一程。

我早就想离职的朋友A君因为想拿一份实习经历在超级无聊的岗位上苦苦支撑,最终任期结束时他对整个公司连带整个行业都有了生理性的恐惧。

很早就开始准备保研的本人为了加分搞了一大堆科研项目,大二的时候累得在宿舍门口蹲着抱头痛哭,最终在拿到保研名额前看到科研就打颤,提早告别自己的学术生涯一心要搞实践。

我们获得了什么?我和我的朋友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他在大三就拿到了名企的实习经历,而不出意外我的科研也会给我带来大把的保研加分。我们失去了什么?A君是因为喜欢才想去这个行业实习,我是因为想要在学术上深造才去争取保研,然而最后我们都精疲力竭,失去了自己的初心。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左右不过“功利”二字而已。

在我们的“一路抢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外部奖励取代内部动机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喜爱和向往都是从内心生发的,这股力量就叫做“内驱力”,这是我们追求目标的内部动机。但是,当受内部力量驱使时,我们难免会受到社会上外在标准的衡量,所以我们用外在的,具体可视的目标来标定我们的奋斗的方向。所以实习经历也好,科研项目也罢,只是我们的一个具体目标,并不代表追求本身。但是在上面的案例中发生了什么?证明取代了对职业的热爱,功利顶替了对知识的追求。我们整个过程不过是在不停地勉强自己,内在的价值早就消耗殆尽。

北大徐凯文老师做过一场关于“空心病”的演讲,谈北大学子的自杀问题。所谓“空心病”,是指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其核心是缺乏支撑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还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但是由他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内在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无论外在有多少努力,内在有多高的智商,只有意义和价值才是能支撑我们走到多远的核心。空心病是整个时代的流行病,许多人在价值的缺失下盲目奋斗,但即使达到了外在的目标又怎样呢?优秀如北大学子,奈何一跳了之。

2.填补内心的空洞:机体估价过程

图|Rebecca Shieh

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不“空心”?——答案最终在于“你”。

人本主义讲人要相信自己的经验,罗杰斯在书中写到“我已越来越尊重这些不时发生在我内心的,朦胧的思想,我感到他们似乎意味深长……我现在宁可相信,这种直觉比我的理智更有智慧。”当然,这句话似乎缺个“有时”的限定,但它依然极具参考价值。

这种评价的方式叫做“机体估价过程”,它有一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基础,即“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一个人评价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时,主要根据其是否跟自己的实现倾向相符:那些与实现倾向相符的经验使人感到满足,我们会加以维持和发展;而与实现倾向不符的经验使人不适,我们会设法回避。

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评价的结果是机体给出的,通俗来讲,就是个体内心的感受,在上面的例子中,我跟我的朋友A君在努力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了强烈的痛苦,这就是“做错了”的信号。所以,我们常戏称遵守机体估价过程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那有人说:“在床上躺一天最舒服!”这是不是就遵守了机体估价过程呢?

这个问题要这么来看,如果有人在床上躺一天,真的这一天都感受舒适,心神舒畅,一点也不焦虑,那这件事情就是和ta的实现倾向相符的。但是这类人可能是一个较小的群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身体一时爽,精神火葬场”——一方面咸鱼一样躺着,一方面又陷入焦虑和自责。这种滋味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尝过,自然知道是极其不好受的。这种情况时,则并没有符合我们的实现倾向,因为赖床这种行为跟ta“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愿望是冲突的。

在机体估价的过程中,实际上机体是整合了生理感受和高级思维两部分的内容的,在我们考虑生理感受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思维认知上对于自己的判断。而只有当思维、感觉和行为都和谐一致时,人才能真正的感觉舒畅,也就真正的活出了自己。

听起来整个机体估价过程如同心灵鸡汤般美好,但是使用它必须有必要的前提。人终究是需要服从外界约束,遵从外界的指引的。要想以心为主,需要相当高的认知水平和自我觉察能力,连孔子也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机体估价过程,更多的是在给焦躁的新都市人的一剂降压药。当奋斗太过痛苦时,不要忽视机体内部的信号,或许那时的你非常努力,却初心不复,最终徒留一身倦怠,却茫茫然不知为何。

不要抢跑了人生,却输掉了热情。

“其实我并非不知道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但是,我只是没有勇气与社会对抗。”

前面洋洋洒洒讲了许多理论,但我也知晓,“追求梦想,保持初心”,这话讲得分外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不然哪来那么多失意的人?这个社会没有足够的资源供我们无忧无虑的追求梦想,一路笔直的朝着心中所向。而大学再来一次,我也难说自己会不会再来搞一大堆自己不喜欢的事,只为诚惶诚恐、患得患失而又卑微地乞求着那一次机会。

但是要想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又哪能一点勇气也没有呢?

图|Jacques & Lise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每当毕业或其他分别的时刻到来,它都被当做寄语送给即将远行的人:

“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把自己当成身在梦中一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只有痛或爱或危险可以让他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的真实。

“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不过没关系,道路就是生活。在路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