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解读 | 弥足珍贵的“昭通经验”

2020-05-12 04: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弥足珍贵的“昭通经验”

——市委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解读报道之二

“昭通路径、昭通速度、昭通作风、昭通形象、昭通精神”,这是呈现在市委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中的工作亮点,也是过去5年昭通经济发展的一个经验浓缩。对于奋进赶超中的昭通而言,可谓正当其时、意义深远。

省耕公园。图片来源于昭通市人民政府网站

“昭通路径”,

源于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昭通考察,要求“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面对“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并存、区位优越与交通不便并存、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并存、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并存、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并存”的基本市情,市委坚定不移地举起了脱贫攻坚这杆大旗,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倒逼产业形态、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创新突破,闯出了一条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昭通路径”。

而报告中提出的“昭通路径”,正是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为昭通发展指明的前进方向、提供的根本遵循和注入的强大动力。毫无疑问,离开了这样的“定盘星”,“昭通路径”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昭通高速公路建设。图片来源于昭通市人民政府网站

“昭通速度”,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结果——

欲应时代之务,必先审时代之势。报告中说,从数十万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到两万余人的即将跨省搬迁安置,从“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的培育到中国西部重要“硅谷”“铝谷”的打造,从“昭明通达”世代梦想的实现到“苹果之城”的崛起,从“西电东送”能源基地的建设到“中国最美丽省份”昭通篇章的谱写,一个个精彩的片段、一幅幅壮美的画卷,都是昭通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立足昭通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抢抓机遇、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借势发展的结果。

没错。审时度势、务实笃行,在争先进位、赶超跨越中跑出“昭通速度”,无疑是来自于领导层执政理念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今天再看,曾经的发展滞后被“快马加鞭”所取代,“昭通速度”正在成为投资者、创业者和老百姓具体而真实的感知:项目可以“直接落地”、投资可享“数证联办”、半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企业注册……“昭通速度”成了市委、市政府又一个醒目的施政标签。

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昭通苹果丰收。

“昭通作风”,

克难攻坚的战斗力——

报告指出,昭通之所以能够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重大战役中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靠的是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亲力亲为,靠的是全市18.37万名党员的先锋带动,靠的是6.37万名帮扶干部深入千家万户,面对面讲政策、作引导,理思路、求共识,办实事、解难题,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切实增强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合力,实现了市委“133”工作思路提出的思想、工作、情感“三个认同”,提升了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

而这一切,说到底要归结于求真务实的“昭通作风”。早在2017年,昭通就吹响了作风建设的号角,开展了以锻造乌蒙铁军为主的一系列行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推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落到实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

好的作风带来的是好的气象:市级领导带头下沉一线、市(县、区)帮扶干部入户走访多了,单位上工作拖沓、推诿扯皮的问题少了;自我约束、接受群众监督多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少了。心中装有群众,胜利才有希望。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把作风建设的压力传导下去,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才会得到提升,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才会实现良性转变。

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志愿者。

战“疫 ”一线。

“昭通形象”,

提升发展的软实力 ——

“我们有20多人来昭通避暑,特别看得起昭通这个地方,不管是气候、人文、地理、生活条件方方面面都很好。”66岁的李雨春是四川高县人,3年前应朋友邀约到昭通避暑纳凉,从此每年7月都会携家带口来昭通,一待就是一个多月。

开展一场“文明友善、开放包容”的昭通形象革命!为着力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的良好环境,提升昭通发展软实力,重塑昭通良好形象,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就发出了这一号召。昭通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树立开放合作的理念,引进实力企业、优质企业,凝聚建设“苹果之城”的强大合力;强化绿色生态,注重创新突破,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更多的人愿意来、融得进、住得好、能发展。

昭通大地之变,不仅只是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更重要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日益嬗变;不仅只是城乡面貌的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全民素质提升和良好风尚的形成;不仅只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些深刻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提升了昭通的美誉度、知名度。

避暑之城——昭通。

万亩荷塘吸引游客。

“昭通精神”,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宝贵财富——

有道是: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报告指出,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堡垒,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以“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难不难,想想当年红军来到扎西有多难”为激励,打破了过去“看山难、望水愁”的思想桎梏,扭转了过去凡事只论风险、先谈困难和条件的不良习气,在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敢想敢干敢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用心血和汗水甚至是生命践行了初心使命,也锻造了“敢打善拼、坚韧求成、再硬的骨头也要嚼碎”的脱贫攻坚精神。

而今天,正处于彻底消除千年绝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转折期;正处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实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加速期;正处于各种利好政策叠加释放、加快补齐高质量跨越发展短板黄金期的昭通,更加需要这种不畏艰难、力拼到底的精神!

党员干部冲锋在抗疫一线。

“昭通路径、昭通速度、昭通作风、昭通形象和昭通精神”促成了今天弥足珍贵的“昭通经验”。它的形成,不仅是对奋斗的最好诠释,更是对勤劳实干昭通人民的最好激励。如何准确把握这一经验的丰富内涵,如何运用这一经验为经济发展注魂、赋能?昭通,已经用行动作出了最好的证明。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日报全媒体 撰文 刘建忠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昭通日报图视库

原标题:《市委四届六次全会解读 | 弥足珍贵的“昭通经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