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匾额文化 | 武威文庙文昌宫古匾群 ——凉州文化的华美标签

2020-05-13 20: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古凉州、“银武威”,名字里就带着浓郁的诗情。听起来,有一种苍凉、悠远、寥廓而又华美的独特感觉,这也许就是凉州文化的基调吧?

现今,武威市留有一些弥足珍贵的文物,可让人睹物思远,想像和勾勒着这个河西都会、丝路重镇曾经的模样。如果有人问:具体哪件文物是凉州文化的鲜明标志呢?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无疑最具代表性。此外呢,笔者认为就应该是这些古匾,它们与铜奔马的风格迥异,却正好凸显了凉州文化的另一面,匾里读武威,别有斯文味。

一、重估这些古匾的价值

(一)完善和明确古匾的称呼

这些古匾现在通常被称作“武威文庙名匾”、“文庙名匾”或更广而言之为“武威名匾”,一般场合下,这么叫没问题。但是,在较真儿一点的场合、面对较专业的人群,可否再明确一些呢?笔者个人建议,叫它们为“武威文庙文昌宫古匾群”,如何呢?这个称呼看起来多啰嗦几个字,但,是不是更直观一些呢?稍作解释,称呼里的“武威”是所在城市,“文庙”是具体场所,无须多说。重点是“文昌宫”和“古匾群”,强调“文昌宫”是因为这些匾额大处来说是在文庙里,但具体却是挂在文昌宫桂籍殿的大卷棚下,就是说这些匾虽然在文庙里,但是其本质与通称的“文庙匾额”有所不同。为什么这么说?从全国来说,曲阜文庙和北京文庙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大,走进里面,可见悬挂了很多名匾,比如清朝历代帝王题写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等等,其中,康熙题写的【万世师表】还被复刻颁悬于全国文庙。但是,虽同在文庙里,武威古匾却和上述古匾不同,具体来说就是“受匾人”不同,那些匾是题颂孔子的,武威这些匾却是题颂文昌帝君的,一个圣人,一个神仙,两回事。所以笔者认为还是加上“文昌宫”强调一些为好。“古”字是说这是一些原汁原味的老匾,“群”是说其多,目前成体系的老匾已是罕见,四十方以上的“古匾群”实属凤毛麟角。

(二)这些古匾对匾额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标本价值

据笔者所知,匾额学的概念由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先生首倡。目前,匾额学的组织——中国大众文化学会匾额学专业委员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成立。早在2016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首次匾额保护与文化传承活动,与会者有匾额收藏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会后,结集出版了《中国匾额保护与文化传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既然说到匾额学,就有必要讨论有关概念。什么是匾额、什么是匾额学?

什么是匾额?综合各位匾额研究者的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尝试将之定义为:以木头及石头、金属等为主要材质,以横或竖长方形为常见形状,在其上书写大字及相应款识,用以标识名称、教化旌表、省身言志等,集国学经典、大字书法、传统雕刻等为一体,通常悬挂或镶嵌于建筑物门楣、廊檐、墙壁等处的艺术物品,叫作匾额。

什么是匾额学?匾额学,是以古代匾额实物及可靠文献为主要载体,重点研究其在意识形态、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等方面特殊功用的新兴专学。

当然,匾额和匾额学的概念目前没有定论,以上定义只是笔者粗浅的个人见解。

目前,全国颇具规模的古匾博物馆、收藏馆已超过20家,古匾收藏已成为收藏界的“新秀”。匾额学研究也正在悄然起步,各位作者的书籍和文章不断涌现,有了一些社会关注度。

为何如此?是因为古匾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

一方古匾汇聚了典籍的精华、优美的榜书、精湛的雕刻……,包罗了仪礼、教化、家族、科举、仕途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干元素,藏着历史的纵深和国学的浩瀚,有着无穷无尽的美感。古匾是悬于建筑之上的百转情怀和千载史诗,是中华祖先留给子孙的特别遗珍,她们是贴在历史深处的标签,也是国学的集大成之物。

再说回文昌宫古匾。它们当然具有以上所说古匾的共性,以下重点说说这些古匾的个性。

非常难能可贵,文昌宫古匾是至今十分罕见的还“活着”的古匾群落。“活着”,是指这些古匾依然是原匾,在原地,挂在原位置,还在供人观瞻和品鉴,这样的原汁原味,而且是一个数量四十多块的群落,举国罕见,甚至可能是仅见。何况,这些古匾并不是在古匾的“盛产地”: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省份,而是在西北地区,这对古匾研究更具有独特的标本价值。

“活着”很重要。相比那些挂在博物馆里的也算端庄规整的古匾,这些古匾却更具勃勃的生趣,别有令人欣喜之处,对研究匾额与建筑的关系等细节问题也有直观的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从全国范围来比较,文昌宫古匾中的几方乾隆年间的匾额最具特色。分别是:

【文明长昼】乾隆十一年(1746年),旁联为:扬纪聚精戴匡斡斗,录检金函衡平玉纽。

【彩振台衡】乾隆十七年(1752年),旁联为:文壁突成天作柱,灵光摇耸笔为椽。

【曜握斯文】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旁联为:槱祀因隆彩缀西园凝藻翰,星垣并照光辉北极耀文明。

【炳呈斗上】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旁联为:玉燕石鳞禄命从阴骘培起,潘江陆海文名自桂籍传来。

【光接三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旁联为:朗岂惟周久焕天章遥射斗,炳非在宋专开文运预占星。

这几方匾品相完好,两侧有联,匾文和联语相互映衬,少见的匾、联一体,其制作极其铺陈考究,几达匾额的工艺巅峰,盛世的雍容尽显匾间,装点出庄严的仪式感,辨识率和观赏性很高,足以与全国其他名匾争锋。

(三)这些古匾是研究武威科举和教育历史的重要佐证

西汉元狩二年,霍去病西击匈奴,胜利后,即将此区域取名“武威”,之后,武威被设为河西四郡(从东往西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武威的历史可谓悠长。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历来有烈士武臣多出凉州之说,但其实,需要让世人知晓的是:武威除了武功,文风也是盛的,这并非牵强,而是事实。清朝诗人许荪荃就这样说:“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不见古来盛名下,先于李益有阴铿。”阴铿是南北朝重要诗人,李益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过这样重量级的文人,可知武威文化底子也是厚实的。

到了清代,武威社会治理更趋稳定,科举也随之出彩,200多年里,共考中进士44人,堪称“人才鹊起、科第蝉联”,遂有“文风甲于陇右”之称,武威的教育基地——庙、学一体的文庙也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

不同时期的文物会佐证彼段历史,有文字的文物所起的作用会更直接、更确凿。文庙文昌宫古匾最早的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万世文宗】,最晚的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这些风雅的古匾,就是武威的斯文佐证。

这些匾的题匾人包括当时在职官员、有一定科举功名的乡贤、本地硕学名儒、书法巨擘等等,他们大多数人可能已载入武威史册。所以,拿这些匾额来做佐证,对研究和撰写这段时间的武威历史,特别是科举史和教育史,会更显得图文并茂、言之有“物”。

比如,【天下文明】这方匾。此匾上款: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九月谷旦;下款:赐进士出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兼理提督军务前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邑人牛鉴沐手敬书。

题匾人是武威本地的大文人牛鉴。查阅《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殿试,甘肃凉州府武威县人牛鉴中二甲第四名(总第七名),这应该是有清一代,武威学子最高的科举名次吧?而立之年的牛鉴成为武威清代第一学霸。从款识来看,此匾题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那时牛鉴还在河南巡抚任上,文名正盛、官声还好。三年之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他作为清政府的代表之一,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同英国签定《南京条约》,人生坠入低谷。

(四)这些古匾是研究“文昌帝君”文化的重要资料

既然这是文昌宫古匾,就有必要把“文昌帝君”先向受众大致说明白。

“文昌帝君”是谁?说起来,有些复杂。他无疑是一位神仙,细说起来,却是一位由一人、一神“合体”而成的神仙。先说这个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其“原型”是东晋张育。据说,因其忠孝,战死沙场后,被百姓建祠纪念,后来不知怎么,张育被叫成张亚子,因四川梓潼县有一座“亚子祠”,久而久之,由人封神,成为“梓潼神”。最初,梓潼神是被当雷神供奉祭祀的,后来又不知怎么,就被当作主管人间功名利禄之神了,这类似关羽被称为“关圣帝君”的封神过程,其“根儿”终究是人。再说这个神,在北斗七星的附近,有六颗不太亮的星,合称为“文昌星”,又称为“文曲星”,也是主管人世功名,星在天上,这就存粹是神了。这一人(梓潼神张亚子)、一神(文昌星)职能相近,各自“工作”一段时间后,至晚在元代,就“合并重组”了,被称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

中国各行业基本都有祖师爷,“文昌帝君”被尊为文具行业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他的“副业”,其主业太厉害,简单说,他是主管科举的“考神”,再往骨子里讲,他是“录取神”,谁考上、考不上,由他说了算。就是说,他在冥冥之中已经写好录取名单,而人间的考官,哪怕是级别最高的考官——皇帝,也只不过是执行文昌老师的想法罢了。如此“大神”,怎不叫全国读书人顶礼膜拜和忠心敬畏呢?

悬挂古匾之处叫桂籍殿,“桂籍”就是文昌帝君的录取簿。所以,这些古匾的目的和用途,就是对文昌帝君各种“花式”的敬颂和祈祷:保佑武威文风鼎盛、科举连捷。

其中,有几方匾:【学宗衍圣】【瑞预化成】【先天炳蔚】,就是文昌香灯敬惜字纸会众敬献的,还有一匾直接就是【恭题文昌帝君赞】,它们是研究“文昌帝君”文化的实物佐证。

二、对古匾宣传推介和保护利用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对匾额的解析和考证

解读一方匾额,其核心是把匾文、上下款内容讲透、讲准;其次,匾上印章、尺寸,边框及底漆工艺、图案、木质都应解出来,应该硬碰硬,不能避实就虚。此外,题匾人事迹或匾额本身的故事,也应适当铺陈。做到一匾一详解,留个基本稿子,看用途需要,再酌情裁剪篇幅。同时,努力去发现《武威县志》等文献中题匾、献匾的资料,让书中的匾和挂着的匾形成完美呼应。

(二)对匾额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在绝对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来进行

建议不要在老匾上做修复了,特别不要在匾上重新上漆、甚至上刻刀了。就让这些匾慢慢老去,形成“包浆”,欣赏时间之美。视情况而定,可挂在原处,也可在几十年或百年后摘下来保护起来。

应尽早再按原样复刻出来一批匾额。复刻匾额是古来成例,在复制的匾额上再加一个复制款,标明复制时间,以便传承有序,免得后人对这些匾新、老难辨。

(三)将这些古匾制作成复制品

旅游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武威有这些匾实属幸运,可做一些别致的创意。可以一比一原样复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缩小、装裱。同时,还可制成书签、明信片等,成为旅游纪念品和城市礼品。

(四)开展古匾进校园活动

选择适合的大学、高中、初中,将制作好的古匾拓片(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带上几方真匾实物),在各校园进行巡展,并请专家开展文化讲座。这样做,一是可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二是宣传普及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喜欢、传承、弘扬国学;三是让武威学子更加了解和喜爱自己的家乡。

(五)在电视台和融媒体开设古匾专题栏目

可以考虑以“每周一匾”的节奏,每周播出一期15—30分钟的节目,40多方匾差不多可以播出一年了,应该会形成一定的热度。在这里提一些节目创意供参考,第一期,首先将这些古匾怎样奇迹般整体存活下来的故事演绎出来,可采访还健在的当事者或知情人。具体到“每周一匾”,讲解人可以选择一位电视台主持人,或外请一位嘉宾,或两人配合等等均可,事先到文昌宫将匾额的画面,细致漂亮的拍回来,再用后期技术将匾额繁体字“翻译”成简体字进行对照,以便观众读懂,再逐字逐句将匾上内容讲解清楚,同时将题写此匾的背景、题匾人的生平功过通过演员表演等创意铺陈出来。

作者简介:王 昊 ,王克强现供职于辽宁省海城市国强展览馆。

来源:凉州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本文为武威市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整合内容。如遇到1、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2、标来源非第一原创;3、微信内容发现错误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私信“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或致电:0935—2211772,我们及时审核处理。

原标题:《匾额文化 | 武威文庙文昌宫古匾群 ——凉州文化的华美标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