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直击 | 战旗凝士气,百练铸精兵

2020-05-14 02: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为积极处理该地质自然灾害事故,锤炼队伍地震救援中快速反应、集结开赴、徒步行军、展开搜救等方面的综合救援能力,湖北消防各支队结合辖区实际,坚持“实情、实景、实装、实训”的原则,开展地震救援拉动演练。

道路被毁

也阻挡不了前进的脚步

(视频来源: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

 
4 月 24 日上午,湖北武汉塔子湖片区发生 6.5 级以上地震(模拟),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信息后,立即启动跨区域地震应急救援预案。调集重型地震救援队、轻型地震救援队、搜救犬站、机械工程大队及战勤保障分队90余名消防指战员、7 头搜救犬、9 辆消防车实施跨区域集结,武汉消防全勤指挥部遂行出动。
进入演练地点后,参演人员操控无人机,对事故地点进行空中侦察,实时传输现场空中画面,并对现场进行安全评估,为指挥员规划现场营救方案提供实时数据。
实战拉动依次开展营地搭建、饮食保障作业、无人机侦查、区域综合搜救、支撑向上破拆救援、狭小空间救援、向下快速破拆救援、水平顶撑救人等多个科目的演练。

联合救援

协同救灾昼夜鏖战

(视频来源: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

演练假定湖北宜昌市点军区巴王店村发生6.5级“地震”,建筑倒塌,部分人员被埋压,进入震中的道路交通被阻断,车辆无法通行。“灾情”发生后,湖北宜昌消防救援支队立即启动地震灾害救援应急预案,迅速调集1支重型队、2支轻型队以及调度指挥、作战救援、应急通信、宣传报道、战勤保障、政工保障6个组共计150名指战员,携带72小时自我保障物资以及搜救、破拆、生命探测等5800余件套器材装备集结。
全体队员在点军区消防救援大队集结完毕后出发,携带各类救援装备徒步行进8.7公里,穿越城镇、乡村,越沟坎、走泥巴路,一路坎坷,历经3小时抵达现场并展开救援。
演练设置了应急响应、力量编成、现场集结、徒步行进、领受任务、生命搜救、应急保障和总结讲评等演练流程,开展了建筑倒塌生命搜救、悬崖救助、孤岛救援、高空深井救援、狭小空间救援、向下安全破拆救援、紧急撤离共七个实战训练科目。

“冲锋号”响起向“灾区”挺进

演练假设湖北随州市发生6.8级以上地震,震中一中学房屋倒塌损毁严重、大量人员被埋压、道路摧毁等一系列灾情。接到警情后,湖北随州消防救援支队立即启动一级响应,调集4台消防车辆、35人地震轻型搜救队,携带300余套搜救器材装备赶赴“震中区域”开展救援。

演练结合实战需求,开展了编队徒步行进10公里、生命迹象搜索、建筑倒塌搜救、狭小空间救援、绳索水平救助、交通事故处置和洪涝灾害救生等任务拉动演练。
无人机与人工搜寻相结合 全覆盖地毯式救援演练

演练假设郧西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城关镇附近,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一系列灾情。灾情发生后,湖北十堰消防救援支队郧西大队立即出动,13名指战员携带保障物资、救援装备等迅速集结,赶赴灾区开展救援。

演习现场,无人机负责空中侦查,搜救组通过人工、仪器搜索等方式,采取“分区作业、交叉搜寻、分类标定”方法,对灾害现场进行全覆盖、地毯式生命搜寻。
演练设置力量快速集结、装备清点、徒步行进、表层生命迹象搜索、支撑加固、狭小空间救援、72小时物资保障等科目,主要检验地震救援队探测、搜索、破拆、起重、顶撑、救生等各项救援技能,以及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演、练、教、学、研”相结合 科学施救促演练

演练假设,湖北恩施州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恩施市七里坪附近发生6.3级地震的报警后,迅速启动跨区域地震救援预案。

立即调集支队重型地震救援队和8个县市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112名,消防水罐车、抢险救援车、通信指挥车、后勤炊事车、运输车等车辆20台,生命探测、破拆起重、顶撑支护、警戒洗消等装备器材2100余件套,组成1支重型搜救队、7支救援分队和通信保障组、政工保障组、战勤保障组、信息宣传组赶赴现场救援,并协调住建、医疗、通信、交警、电力等社会联动力量到场协助。
在为期1天1夜的演练中,各救援力量根据灾情设定,连续作战24小时,分别进行了编队行进、野外宿营、坡地救援、生命搜索、横向破拆、深井救援、高空救援、狭小空间救援、巷道挖掘救援、多层建筑火灾扑救,以及战时政工、信息通讯、战勤保障等多个科目的实战演练。
演练现场,现场指挥部靠前指挥遂行作业,与参战指战员进行互动式交流研讨,示范示教,做到“演、练、教、学、研”相结合,有效提升了参演指战员的技战术、装备应用和科学施救能力。

无预案 不预演 强应变

演练设定,湖北黄冈市黄州区万福社区张家塆区域突然发生5.4级地震。黄冈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出动重型地震救援队7组60人,应急救援车辆12辆,小推车15台,搜救犬2只。演练共动用防护、通信、探测、破拆、救生、战保六类,1000余件套器材装备赶赴“灾区”现场处置。

演练实际历时12个小时,圆满完成四大类10个科目(力量集结出动、人员装备物资点验、携装徒步行进、营地搭建、大范围搜索、平衡顶撑救援、狭小空间横向破拆救援、绳索救援、制作“米”字支撑、搜救犬废墟搜救)的演练任务。
其中,徒步行进科目,实际携重行军12公里,穿越9个路段,涉及山地、泥土路、野外草地,林田、水泥路5种路况,中途翻山2座,上下长江大堤两次,经过村庄3个,中途根据地形条件3次临时更改行军路线,增设行军科目。
为提高实战效能,本次地震救援实战演练,采取随机拉动集结的方式进行,无预案实施、无固定路线、无预设科目,全程通信协同、全程战勤联动、全程宣传跟进。

全天24小时负重30公斤 徒步21公里

演练假设,湖北咸安区梓山湖新城发生里氏 6.5 级以上地震,震中一制药厂区建筑倒塌损毁严重,大量人员被埋压,进入震中的道路交通阻断,车辆无法通行。接到警情后,咸宁市消防救援支队立即启动地震灾害救援预案,调集支队机关、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站、特勤、咸安等单位救援力量迅速集结,赶赴灾区救援。
演练坚持实景、实兵、实装,突出无预案、全要素、全临机,全程由演练导调组根据作业环境随机下达作战任务。结合地震造成道路中断的实际,精心设置了山地、林地、村镇道路、临湖公路等徒步线路。
立足地震救援任务需要,设置建筑结构破拆、绳索斜下救助、建筑倒塌搜救、营地搭建、通信组网等科目,检验队伍搜索、探测、破拆、救生等各项救援技能和通信、宣传、后勤等各方面应急保障能力。
在全天24小时不间断演练过程中,参演指战员身背30公斤携行背囊,单日徒步行程超过21公里,对体能素质、战斗意志和团结协作精神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和磨练。

紧盯使命练为战  厉兵秣马谋打赢

演练假设,湖北黄石大冶市金墩村发生 6.5 级地震,黄石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救援命令后,立即启动地震救援预案,调集1支重型搜救队、1支战勤保障分队、1支通信指挥组共6车60余人携带2台生命探测仪、3台无人侦查机以及破拆、救生、保障等1000余件套装备赶赴现场救援,并调集蓝天救援队机动队、人民防空等力量到场协助处置。

全部救援力量携带装备、物资集结完毕,各编队严格按照实战化救援工作需求,迅速清点携行器材装备和72小时保障物资。清点完毕后,全体人员在指挥部的带领下,携装向模拟地震现场徒步前进5公里。
地震救援队到达事故现场,并以地震建筑倒塌周边为地点,相继开展了营地搭建、卫星便携站架设、无人机侦查、坍塌建筑救援、大绳斜下救助、伙食保障等实战科目训练,逐项检验救援队伍现场救援程序、技术、装备运用、战勤保障能力。

重点记录重要环节以便全面复盘考评

4月30日,孝感市消防救援支队组织开展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拉动演练。演练集结支队全勤指挥部、地质灾害轻型救援队、通信保障组、战勤保障组和宣传保障组,共计8车35名指战员。

演练设置了力量集结、装备物资点验、编队行进、徒步行进、营地搭建、生命迹象搜寻、横向破拆救援、向下破拆斜向救助、通讯保障等科目,演练内容全部按照实战要求进行模拟训练,全面检验队伍在实战要求下的综合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支队安排专人对演练全过程进行记录,重点记录人员集结、 装备清点、安全行进、应急通信、任务下达、科目实施、综合保障等重要环节。
36小时地震拉动演练防灾减灾厉兵秣马

灾情假定,湖北荆门市沙洋县沙洋镇青泥村二组发生里氏6级以上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导致群众房屋受损,交通要道毁坏,大量群众被埋压。

荆门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迅速启动地震灾害救援预案,按照就地调动、就近调动、成建制调动、增援调动的图层力量调度,调集支队轻型地震救援队、县市区(钟祥、京山、沙洋)地震救援分队、应急通信保障分队和战勤保障分队10车75人,携带72小时自我保障物资以及生命探测、破拆起重、顶撑支护、警戒洗消等装备器材1000余件套前往灾害事故地点附近集结开展救援行动,支队全勤指挥部遂行出动。
演练立足实战需求,按照全要素进行科目设置,最大力度的还原地震救援现场场景,科学设置力量集结、编队行进、营地搭建、人员器材点验、生命迹象搜索、建筑物倒塌救援、巷道挖掘救援、狭小空间横向破拆救援、高空绳索救援、平衡顶撑救援、72小时个人保障、应急通信保障、政工保障、战勤保障等内容。
严冬与酷暑,午夜与黎明;

汗水与拼搏,信念与执着;

瞄准实战契需求,追逐梦想展雄风。

这!就是荆楚“火焰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