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潮汕往事

2020-05-20 20: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肖义强 搜狐城市

北宋年间,躲避战乱的宋人从福建一带迁徙至粤东,发现此地平原开阔,兼有出海口,就扎根斯地,后来这片鱼米之乡形成了一个辐射岭东的中心,并延续至清末。1860年汕头开埠后,这里成为广东次中心区域。

“沉东京,浮南澳。”拥有不错的地理、人文条件,但粤东经济却一直是“老大难”。潮汕中心城市汕头在改开之初就获得了率先设立特区的政策加持,但始终“得势不得分”,且在最近二十余年陷入了迟滞泥淖。

天时地利人脉都有,却发展不起来,潮汕持续思变。“上世纪90年代汕头市一拆三,变为汕头、揭阳、潮州三个平级市,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3年全国两会,时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陈经纬联合102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把汕揭潮三市合一的提案。

过去二十余年,关于潮汕区划调整的民间呼声亦不绝于耳。近期有网友在网上留言提出,希望汕头、揭阳、潮州三市合并,成为一个潮汕新区,吸引更多乡贤、海外侨胞来投资。广东省民政厅对此做了回复,称将加强战略研究。

能人辈出的潮汕为何“积贫积弱”?三市为什么想要合并?合并能否激活潮汕?疑问待解。

分分合合的潮汕

我们对潮汕是熟悉的,毕竟谁还没吃过个潮汕牛肉火锅,没听说过李嘉诚和马化腾的轶事呢?但我们对潮汕又感到陌生,陌生到常常想不起汕头也是国家首批经济特区的一个。

在21世纪以前,潮汕地区向来是广东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行政建制在历史上曾分分合合,但作为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汕头市,解放前至上世纪60年代一直是广东第二大城市。

潮汕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行政区划变迁

历史上潮汕地区基本上是一体的,在改革开放之后,其行政区划调整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至1991年,汕头统辖潮汕地区。全市人口规模一直是全省最大,但汕头的经济和城建处于省内中下游;1991年,潮汕地区拆分,县市升格地级市,三市分立。此举意在培育新的行政、区域中心,有效带动经济发展;1991年之后,三市内部继续调整,主要是撤县设(县级)市与撤县(市)设区。

1991年底潮汕三市分立时,曾经引发多少有志之士奋发有为的梦想——经济发达、开放前沿、环境宜人、人杰地灵,加上两个新设市和一个经济特区,潮汕地区的历史辉煌即将出现!然而,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建设新天地的豪情壮志就荡然无存,志士仁人们真正地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永远也算不出为什么“1+1+1<3”?!

每况愈下的经济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接着改开东风,全国各区域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种纵向的发展比较对于分析潮汕的实际情况意义不大。由此搜狐城市采用横向对比,将潮汕地区与全省情况相比,看看行政区划调整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到底是正是负。

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的占比

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2015年,潮汕三市的GDP、利用外资总额、财政收入、城市商品零售总额这四项指标在全省的占比均是下降趋势,或是先升后降,且下降时间在1995年至2005年前后,之后的发展速度均慢于全省水平。拿2019年来看,汕揭潮三市GDP分别为2694.08亿元、2101.77亿元、1080.94亿元,合计5876.79亿元,与广东全省107671.07亿元相比,仅占比5.4%。2019年汕头增速为6.1%,潮州为5%,揭阳只有3%,均低于广东的6.2%。

从内部来看,作为全国最早设立特区的四座城市之一,分家之后汕头市辖区变化复杂,经济腹地范围减少,经济集聚能力下降,虽然经历了一系列内部区划调整,仍然未能改变经济下滑趋势,可以说三市分立对汕头的削弱最多。而同期开放的深圳已经跻身一线,厦门和珠海也都发展得有声有色,成为区域经济不可忽视的力量。唯有汕头,每况愈下。

揭阳和潮州作为新设立地级市,产生了新的行政中心和经济腹地。但两地经济集聚效应却不一致。潮州占潮汕经济比重最低,且持续呈下降趋势,而揭阳则抓住了发展契机——在1991年刚分拆成立时,揭阳在三市当中最落后。到2010年,广东决定在粤东布局重大项目时,拥有相对丰厚土地资源的揭阳获得垂青,揭阳潮汕机场和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纷纷落地。

饶是如此,三地的发展速度也只能说是半斤对八两。2019年,汕揭潮GDP在全国城市的排名分列97位、132位、228位。

汕揭潮区位图

经济发展的积贫积弱是区划调整的直接动因。有观点认为,三市并立的坏处还在于,没有大的规划布局,没有主心骨。以揭阳潮汕机场的建设为例,它的选址经历了无数博弈,最后选择建在三市之中,到哪个城市都不方便。相比之下,机场距离揭阳最近,距离潮州和汕头比较远。那么修高铁时,最终决定把高铁潮汕站修得离潮州近一点,可以归属于潮州。而出海的港口码头则必然属于汕头。

如此一来,海陆空三种交通方式,汕揭潮各占一个。各个城市的利益算是协调好了,但对于整体经济却没有任何好处。错过了机场、高铁大站的设置,在产业布局方面,汕头就会丧失更多机会。作为特区的汕头,如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整个潮汕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了。

“出得去”“进不来”

潮汕地区的拆分,不仅是对规划和空间的割裂,也在文化心理上对旅外潮汕人形成了强烈冲击。面对一拆为三的家乡,有着“最团结族群”美誉的潮汕社团,在整合资源和力量时,也往往面对尴尬。

潮汕宗族为防海盗而建成的石隘门

潮汕地区位于韩江三角洲平原,这是一片堪称神奇的土地。发源于潮汕地区的“潮商”是与晋商、徽商齐名的商帮,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改革开放后,新一代潮商离开故土,在广阔舞台上长袖善舞。如今的潮商,代表人物有李嘉诚,马化腾,黄光裕等响当当的名字。

可是,除了做慈善,罕见大佬们在家乡投资兴业。“华侨的确很爱家乡,但他们也很难回来投资。”当地的企业家坦言,“李嘉诚回来也是捐钱做教育,建医院啊”。不论是晚清民国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华侨的捐资兴学对象,大多数是本村镇本市县的学校。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

重商的潮汕文化本来是开放式的,旅外潮汕人放胆走天下,但在潮汕本土上却走向了封闭,这源于独特的潮汕文化与当地复杂的商业裙带关系——潮汕人积极地“走出去”,但外地人却很难融进来。

有人说潮汕人团结,也有人说潮汕人爱抱团。说到底还是因为在潮汕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潮汕地区社会、政府和市场都充满着家族化和血缘化。正因如此,潮汕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情风、裙带关系猖獗。当珠三角经济腾飞时,潮汕反而错失大好机遇。

既抱团又分裂,既保守又前卫,既进取又知足,既讲道理又不守规矩,这是潮汕民风的“精分”之处,也是潮汕人骨子里的性情所在。聪明的潮汕人反而容易被聪明所误。

2001年,全国经济增速为7.3%,而潮汕地区却出现大滑坡,汕头甚至出现了2%的负增长。这缘于当年发生在潮汕地区、号称“共和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系列骗税案”。全国共18个地区向所属企业发通知,提出不和汕头、潮阳做生意。这让潮汕地区大多企业上了全国打击骗税的“黑名单”,当地守法企业跟着一起倒霉。当时潮汕地区有一家化妆品公司,每年花数千万元做广告,但就是不愿把厂址“潮阳”打出来。

精明的潮汕人在家园故土不断播撒“灰色经济”种子,为此付出惨重代价。如今看上去,汕头与国内任何一座普通城市并无二致。而其所属的潮汕地区,坐拥区位优势与人文历史,本应是一片发展热土,却一直撕裂挣扎着。能为潮汕刷存在感的,除了砂锅粥、功夫茶、牛肉火锅之外,也只剩下潮汕方言了——这也是潮汕的表征——对内“和谐”,对外“隔绝”。

地级市合并先例

脾气倔的人最不好惹,而独说一方话的潮汕人以倔脾气出名,上到经商创业下至日常饮食都有股子倔劲儿。在合并汕揭潮一事上,当地官方民间也是屡有动议,不撞南墙不回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当地持续有合并传闻释放。

但是三市合并这事儿靠谱吗?先例是有的。1983年,汕头地区建制撤销,汕头地区与原地级汕头市合并,成为新的地级汕头市。如果说彼时地级行政区域合并恰好要赶上国家政策东风,那么纵观全国,也有一些不在国家政策推动下的地市合并。

北京原崇文区“摘牌”

1998年,原地级东川市并入地级昆明市,成为昆明市设区。2011年,原地级巢湖市一分为三,分别划入地级合肥市、地级芜湖市、地级马鞍山市管辖。此外,地级区合并也有不少,2010年,原北京东城区和崇文区合并为东城区,原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为西城区;2011年,重庆万盛区和綦江县,合并为綦江区。

诸多先例在前,潮汕难免悸动。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有293个地级市、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合计333个地级行政区域,管辖970个市辖区、375个县级市、1335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1个特区、1个林区,合计2851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个地级行政区管辖8.56个县级行政区。

从潮汕三市来说,汕头辖6区1县,潮州辖4区,揭阳辖2区3县(县级市),都比全国均值要少得多。这种行政领域出现了大马拉小车的情况,管理力量富余的结果就是内斗加剧,俗话叫做人闲是非多。试想如果三市合并,共有十五个县级行政区域,虽高于全国均值,但仍少于保定、邯郸、赣州等普通地级市,比起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辖区,更是不值一提。

由此可知汕潮揭合并,既有先例可循,又有“理论依据”。潮汕人的鼓与呼并非缘木求鱼。从经济上看,可以集中有限资源和整合资源;从行政上看,可以精简机构,降低管理成本;从战略上看,通过合并城市,资源整合的效果越好,经济效率就会提高。此外,城市资源集聚起来,还有大量的溢出效应,使得周边的人群都能从中受益。何乐而不为?

左右逢源抑或进退失据

合并尚待努力,发展不能等待。

从地理位置上看,粤东是粤台最近区域,处在海峡西岸对接台湾的最佳位置,与厦门极为接近。加之两地文化相近,商贸合作频繁,因而与海西地区的合作,是粤东发展方向之一。但毕竟是广东省管辖区域,临近的珠三角,对粤东也有着极大向心力。

如今,对于同属大潮汕区域的汕尾来说,向东或者向西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与深圳共建特别合作区,成为了汕尾理所当然的选择。但对于汕潮揭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有观点认为,粤东等非珠三角地区,只有主动、深入地融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利用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机会,才能实现自身的大发展。

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出台,单独将支持汕头扩大对台经贸合作,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列出来。 而在次年,另外一份题为《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透露出来的思路是要求粤东主动融入珠三角地区,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被放在次要位置。

粤东地区总是想“左右逢源”,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参与海西经济区,还是融入珠三角,粤东地区都是被边缘化的。原因在于,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由其主导的规划,主体必然是以厦门、泉州等地为主,粤东只能沾点边。

而对于珠三角来说,其规划受惠地区,自然是属于珠三角之内的地市,广深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向外辐射,受惠地区也主要是中山、江门、惠州等地,相隔甚远的粤东很难受惠。

靠人始终不如靠自己。但要借势先得有气势。

可惜的是,潮汕地区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身地理、人口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汕头有纺织服装、化工塑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但这些产业到了今天,即使放在广东省境内,也没有特别明显的比较优势。潮州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交通和宣传等各方面的原因,潮州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揭阳充满偶然地转型成为中国玉都,但作为奢侈品的玉器,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大。

在这种情形之下,潮汕地区反而莫衷一是、进退失据了。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潮汕人似乎最是不认命。三座城市相互拉锯,相互割裂的现状正在逐步改善。2012年,汕揭潮3市建立了推进同城化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经过几年发展,三地老百姓在出行、通信、旅游、医疗等方面基本享受了同城服务便利。

2017年,广东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以汕潮揭临港空铁经济合作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

2019年底,汕潮揭同城化第七次联席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汕潮揭同城化近期重点工作意见》,明确5方面44项合作事项,并就加强紧密合作、共同争取政策、加快汕潮揭同城化发展,以及按照国家区域发展理念推进汕潮揭都市圈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的现实正在被打破,所以不管三地能否合并、何时合并,未来已来。

参考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潮汕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效应分析》

《汕头华侨捐资兴学记述:1949—2018》

《浅析潮汕地区行政区划整合的必要性》

《潮汕的宗族势力为什么如此强大?》

《粤东沉浮录:潮汕人的没落与复兴》

《潮汕地区经济滞后的经济学猜想》

《潮汕三市合并利弊分析》

《潮汕地区经济发展辨析》

《中国行政区划统计表》

原标题:《潮汕往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