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特稿】张永顺 ‖ 中国精神,不朽的力量——写在汶川地震十二年

2020-05-19 12: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张永顺 方志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中国精神,不朽的力量

——写在汶川地震十二年

张永顺

任何困难都难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当灾难发生时,我们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有英勇的解放军部队,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华夏儿女。地震震垮的是山峦,是房屋,它震不垮我们万众一心,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5·12”那个特殊的时刻,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看到了许多让我们铭记于心的人物,他们就是那个时候给我们力量,点燃我们希望的最可爱的人,他们用行动书写着中国精神的真正含义。

我所要记录的,就是这样一支号称“乌蒙铁军”的队伍。

地震突如其来,炮兵十八团官兵积极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昼夜兼程奔赴绵竹。全团首战绵竹的重灾区清平、天地两乡,两地处于高山峡谷中,地震发生后,山峰移位,河流改道,通讯中断,唯一进山通道大部分被损毁,山体滑坡随时都在发生,当地派出的几批探路人员都是半路受阻而回,部队要想进山,必须在生命禁区中开辟一条 “生死通道”。5月14日14时,全团第一梯队700余名官兵从汉旺镇出发,开始向深山挺进。由于山高路险,危机四伏,结果17 公里左右的山路,全团足足走了9个多小时,到达清平乡时接近午夜,多数官兵近乎虚脱,脚底打起了血泡,可是“灾情就是命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部队简单休整后就投入到救人救命的战斗中。

5月15日,通信股长郭兰华带2名官兵不顾劳累和危险原途返回,向抗震救灾指挥部全面报告清平乡灾情,为指挥部决策指挥提供了详实依据。政治处干事谭峥臻、指挥连排长王兵等12名官兵来回十余次穿梭在清平乡至清平磷矿4公里长的险境中,及时报告情况,保证通信畅通,装备处长赵岗带领100多名官兵为清平救援人员和受困群众背运给养,每人负重40公斤在死亡线上穿行;5 月14 日15 时上级指挥部紧急通知,16时30分左右有6点2级余震发生。在手机无信号、电台无法连通的情况下,十二连指导员张汉华从遵道镇奔跑8公里至金花镇为团队报信,确保了金花镇全体救援官兵和当地群众的的安全。每逢记者进出峡谷,团队都要派官兵护送,并多次排除险情,搭建起了宣传抗震救灾情况的窗口。

团副参谋长梁刚刚“四进四出”危险地的英雄壮举在灾区广为传扬。5月14日下午,他带领200多名官兵由汉旺镇到天池乡营救。一路上余震频频,山石横飞,他科学组织,始终站在队伍的第一线,到达天池乡后他指挥部队连夜展开救援,当晚就营救出32 名伤员。5月15日,他又带领二营、四营人员返回汉旺驻地,为天池乡运送粮食,再次闯进生死绝地,共进大米S00斤,面条300斤,纯净水50件。5月17 日晚,他带领22人由汉旺驻地出发,去接应清平方向回撤的部队,22时行进至高桥时天降大雨,塌方不断,他组织战士冒死将被困的5 名老人救出。5月19日,他带领2名干部到天池乡侦察路线及直升机机降场地,并救出天地乡10名被困群众和1名重伤员。

5月15日下午4 点,团队接到赴清平乡云湖森林公园营救中科院专家的命令。云湖森林公园位于山顶,上山的道路已全部损毁。全团精心挑选130余名官兵组成紧急营救分队,用砍刀和铁锹轮番开路。经过近20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将15 名专家成功救出,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扬。84岁高龄的老专家黄锐拉着战士们的手激动地说:“我就知道,来救我们的一定是解放军…… ”

最后一批撤出清平时,团长周洪许和这200余名官兵,已在龙门山腹地连续奋战2个多昼夜,纵横百余公里。千余个居民点、4个厂矿区和10多个旅游景点都踩满了官兵的脚印。此时他们要带着拉网式搜救出的200名群众和3名媒体记者向“死亡谷” 中前行。卫星电话耗尽电池,群山阻隔电台信号,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去向。返回的道路庄余震破坏下,比两天前进山时更加艰险,官兵们背着儿童,妇女们牵着小孩,体健者扶着老人,400多人的队伍艰难行进着。上午8时10分,队伍被困湖山森林公园堰塞湖。天崩地裂之后,湖两侧的大山被挤压,水路被改道,堰塞湖已被 “托举” 上山巅。由于水位持续升局,一旦遭遇大雨随时都有溃堤可能,后果不堪设想!周洪许决定,爬到山顶开出一条路,避开走水路的危险!宁可多翻一座大山,也不让百姓冒一分险——这就是周团长的信念。八连指导员胡宝发带先遣组披荆斩棘砍出一条路,官兵们领着群众开始攀爬垂直高度近1000米的大山。8名战士扔掉所有携行物资,将2 名孕妇紧紧守护,一步一扶,上山前拉后推,涉水肩背手抬,整个队伍中,这10个人走得最慢、走得最稳。整整4小时,队伍终于爬到山顶。大山己被劈成两半,幸运的是,断裂的山脉上,尚存一些断石堆砌。周洪许下令群众可以跨越断壁,战士必须护送年长者和伤病者绕行跨越。36名战士坚决执行命令,又搀扶着12名年老和受伤的群众绕行30分钟,终于跨过了他们眼前可以一步迈过的断裂沟壁。

这支队伍,一路上共闯五道“鬼门关”,整整32个小时,终于将200多名群众安全转移而没有伤亡,在抗震救灾中被称之为一大奇迹。

5月16日前后,清平乡至汉旺镇的峡谷里形成多个堰塞糊,水波不断上涨,还有近万名群众被困在群山之中,饮食、医药、卫生等均难以保障。政治处主任王敬斌带领100多名官兵直奔清平磷矿做大规模转移的发动工作。16日上午,官兵们忍饥渴、冒余震、涉险滩、渡堰湖、搭人梯、架人桥,用身躯为受灾群众开路,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为被困群众点燃生的希望。

5月17日,全团动用大部兵力组织5000余名群众开始向汉旺镇转移。三连连长冯荣带着10名战士负责留守,官兵们走村访寨,向老人和妇女作疏散救生的思想工作,最后动员9名老人安全转移,运送伤病员5人,与40余名群众共度100小时生死难关,被群众誉为“生命孤岛中的希望救星”。

5月18日,经直升机侦察天地乡多处形成堰塞湖,里面部分人员与外界隔绝,请求部队支援。三营营长王拱涛主动请缨率31 名官兵进入天池乡,先后在大天池地域求助直升机10多架次,在生死线上奋战两昼夜,共搜救转移被困群众176人,直到最后一位94岁杨少清老人安全登机后才撤离险境。

5月21日,上级指挥部通知,离大天池地域七公里处的花石沟村发现了求救信号,史文宏副政委带领40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连夜跋涉4个多小时赶到花石沟村,搜寻安顿36名受困群众,开辟第二处绝境直升机停机坪,于次日16时让花石沟最后一批受困群众乘坐直升机安全撤离。

为让灾区群众早日住上简易过渡房,团队组织突击队又顶着疲劳在火车站装卸板材,做到火车随到随卸,任务紧急时要连续征战36个小时。官兵们饿了啃点干粮,受伤了简单包扎后再上,累了倒在地上马上就能睡着。车站职工张明老大爷半夜起来,看到官兵们成排睡在满是灰尘的水泥地上,心疼得掉了眼泪。中央电视台记者们现场采访时正逢官兵休息,看到石头上熟睡的战士,再也不忍心打扰他们,只是用摄像机、照相机不停地拍。他们都表示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叫艰苦,什么叫坚韧,什么叫中国精神!

让后人记住中国精神,让世界记住中国精神,这就是我们在灾难面前屹立不倒的力量之源,它必将激励我们在伟大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永顺(四川省绵竹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标题:《【方志四川•特稿】张永顺 ‖ 中国精神,不朽的力量——写在汶川地震十二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