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文静:告别经管的第“N+1”种方式|毕业季 · 青春有你

2020-05-22 16: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黄文静

经66班,曾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SAEPA)周末支教部部长,曾获清华大学志愿公益优秀奖、学业优秀奖、暑期社会实践校级支队铜奖。大学四年,她从阅读写作与志愿公益中发掘自己的无限可能,带着热忱与希冀走向未来。毕业后攻读清华大学中文系语言学硕士。

四年前,她带着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来到了清华经管学院;在这里,她学习、读书、做公益,在不断地尝试中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找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经管,成功的定义本来就是多元化的,而她也在这里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勇敢地追逐理想,也许恰是人生意义所在。

——编者按

与经管的“相遇”

高中读文科的黄文静,一直对自己理科知识的欠缺存有遗憾,希望在大学可以有所补充,成为一个文理兼备的人。在被清华严谨、理性、务实的校风吸引之后,了解到在经管学院不仅能学习系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还可以接受广博的通识教育,她认为这里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作为一个有点浪漫主义的文艺女青年,黄文静也希望自己性格中理性和感性的因子可以更好地融合。2016年的那个夏天,她选择了报考清华经管,从此,开始了她与经管的故事。

在经管四年的本科的学习给她带来了什么?黄文静说:“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影响是塑造了一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转变。”

她回忆道,大一时“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对她有很大的影响。理性人做选择的时候要权衡成本与收益,忽略沉没成本,考虑机会成本。在日常生活中,黄文静也逐渐学会运用这种思维进行权衡取舍,对于需要及时放弃的事情不再纠结,看待得失也更加豁达。

黄文静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其实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通过经济学的学习,她开始走出个人的狭小视角,遇到问题会从微观、宏观不同层面考虑,从不同的主体角度来分析,不再囿于自我,更加关注他人和整个社会。了解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帮助黄文静认识个人与这个世界的联结,寻找自己当下的定位和未来的规划。通识课组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譬如“物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CTMR)等,使得她看待世界更加多元和包容。

“虽然之后的研究方向并不是经济学,但我相信在经管本科四年的学习对我而言非常重要,我从不遗憾。”黄文静认为每一次选择其实是一道证明题。

探索生活的深度与广度

本科期间,怀着用一团火点燃满天星的信念,黄文静开始了自己的教育公益之路。她在大一就加入了清华大学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SAEPA),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参加和组织协会的周末支教、“雅韵心传”及“享读计划”等项目。对教育始终有着强烈的热情和责任感的黄文静希望能够通过支教实现一些想法、达成哪怕一点点改变。在她看来,支教使自己能够前往另一片天空遇见不一样的孩子们,解答他们的好奇心,给他们关爱和鼓励。

“尽己所能去做一点事情”是黄文静始终坚持的理想。在不断参加志愿公益项目的过程中,她对公益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明白了志愿公益考验的既是持久的热情,也是沉得住气的耐性。

大二担任SAEPA周末支教部部长后,黄文静在社工上花的时间精力也多了起来。面对社工与学业的双重压力,黄文静也有自己的平衡技巧——抓主要矛盾。她一直有做规划的习惯,长期为每个学期,短期为每周甚至每天。她会把要做的事情全部列出来,把任务分到最合适的阶段做,并对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

“做周末支教的那一年,我和部长团的其他同学,会在学期初就先联系好支教学校。这样到了期中期末的时候,大家就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我们在期末考试考完之后会做一个学期总结,再为下一学期的工作制定计划。”黄文静坦言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想要尽可能地多做一些事情离不开有条理的时间规划和管理。

除了坚持参加公益活动、社团活动,黄文静还通过参与助研和实习,努力探寻未来的发展方向。她做过经管学院的助研、人文学院的SRT项目,在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以及出版社都有过实习经历。

足迹更少的路

“为什么选择去中文系?”

这个问题黄文静被问了无数次,她的回答也很简单,因为喜欢。

黄文静一直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她说:“阅读就是一个交流的过程。相当于我们在听另一个人说话,而那个人跟我们的背景、经历并不相同,我们通过读书去了解他笔下的那个世界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读的书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去理解和共情,另一方面,在理解别人的同时,我们也在发现自己真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和写作还是她感受自由的方式。她分享自己在考试周会读更多的书,因为考试周每天都在复习,尤其需要一段思想放松的时间。她说:“有时候,下课经过学堂路,去文图的书架旁边翻一翻书,就可以带来逛商场的愉悦感。”而写作,哪怕只是写一些零散的小句子,可以满足她对这个世界的倾诉欲和自我表达欲。她从文字中审视和发现自己。

正是抱着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她选修了汉语言文学双学位。通过学习专业课,她了解到文学之外的语言学方向。当时黄文静觉得,和身边同学相比,她可能在人文学科的课程上主动投入的精力更多,学起来也更快一些。她渐渐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的比较优势所在。

大三去法国交换的经历对她来说影响颇深。她回忆,当时选择去法国交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她发现法国人尤其为他们的母语感到自豪,于是很想去亲身体会法国人的语言和环境。交换期间除了上几门专业课之外,她还认真选修了法语课程,“人类有很多很多种自然语言,它们的深层结构是有某种共通之处的,语言学研究的正是那些共性与个性。我当时在学法语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将法语和汉语、英语进行对照,寻找其中的规律使我感受到乐趣。”

交换期间,即将面临下一个岔路口的她,希望能在另一个更清醒的时空为自己的未来确定一个方向。当时的她接触了三个主要领域:在经管学的经济和金融,在法国交换期间学的管理学,还有就是在中文系双学位了解的文学和语言学。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对语言学拥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比较优势之后,她就着手开始准备,在法国期间自学了“语言学概论”,了解语言学包括哪些细分方向。

确定方向后,黄文静在大三下学期开始旁听组会,学习基本的学术方法和态度。在句法基础课上,她收获颇丰。句法学最吸引黄文静的是理论的创新性,理论体系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辩证否定的过程当中。加之黄文静从小对汉语的热爱,她认为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是一份很有责任感的事业。

谈及自己的选择,黄文静这样说:“我在大学刚入学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离开经管的20种方式’,每位毕业生在离开经管的时候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一种方式。我觉得这是大学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点,经过这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学会聆听自己的内心。我一直提醒自己,并不是大多数人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而是要去走属于我自己的那条路。一方面要多去尝试和探索,努力练就选择的魄力;另一方面需要用心学习和提高自己,拥有做选择的能力。”

黄文静的故事可以用“从心而向”四字形容,不管是选择经管还是离开经管,都是听从内心的选择。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追寻你所爱,需要的不只是热情,还要用充足的准备、足够的勇气和不变的坚持。告别清华经管有N种方式,而我们可以定义属于自己的“N+1”。

正是清华好风景,

毕业时节与君逢。

特别的毕业季,等待着特别的你。

往期回顾

_

_

供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

采访/撰稿:清华经管学院团委记者团 王乐童

原标题:《黄文静:告别经管的第“N+1”种方式|毕业季 · 青春有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