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祖母》:一个家庭的灵魂

2020-05-23 10: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安朝泽 轮到你了

这里是大学生的新媒体实验室 ∆

轮到你了按:

老人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奠定了家庭的基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

作品虚构了祖母过世之后依然活着,作者与祖母之间的故事,以非线性的图片进行诗意的表达,展开了一段生命的延续。

作者化情感为灵感,以记忆做素材,用摄影讲故事,将那一句还没来得及到嘴边的“你好,李变英”化为每一个作者对祖母记忆中最深刻的片段,在这点点滴滴中蕴藏着作者对祖母的爱和眷恋。

一切都如此真实,或许勤俭,认真,和蔼的奶奶一直看着他,从未离开。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梦终究会醒,故事也会讲完。

随着影像作者把我们带回了现实,心中留下了万般的感伤和苦涩。

这张图是祖父母的一本影集,

“非典过后尽开颜”写在影集的最开始,

这里面都是些十几年前的记忆了。

《祖母》

安朝泽 浙江传媒学院

(指导老师:祖宇)

此项目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半虚构文学,并结合我对已故祖母的模糊记忆,重塑我与老人之间的亲情链。自故乡老宅拆掉后,我越发觉得有必要去寻回珍贵的少时记忆,但苦于找不到依据,加之对祖辈年轻的事情知之甚少,所以就根据亲人们的叙述与儿时对祖母的印象,重构了祖母过世至今这条时间轴内发生的事件剧本,以非线性的图片叙事方式,展开一段关乎生命延续的故事,并以此寻求我与祖辈之间的共情。

我的导师祖宇在这组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而今,我希望这组作品的实现不仅可以丰满地再现祖母的个体生命,也能投射她所身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谱系。

轮:以外祖母的形象虚拟已逝祖母的故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

安:其实正如我作品阐述中所说,这个项目是我的祖母过世之后才开始进行的,一个以虚构的故事为主线的伪纪实项目,不能以常规的纪实摄影项目去拍摄,场景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这个项目的“演员”,而在选择拍摄的角色的时候,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我的外祖父母,他们的外在形象是非常符合项目中“祖父母”的角色的。

而自己自身的情感上来说,整个作品集里还想体现一个“亲情”作为整本故事的情感基调,无论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他们倾注在我身上的爱是一样的,这种我与祖辈之间的关系、生活经历都是类似的,尽管不是相同的两个人但是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相似的情感,我把它称作我与祖辈之间的共情。

轮:记忆中祖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拍摄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你心中祖母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

安: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其实对于祖母其人是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的。首先是自己记忆中原有的祖母形象,是一个对我关怀备至,在生活上很节俭的一个小老太太,在我小学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午的时候会去祖母的家中休息,也是祖母送我上下学的,夏天时候贪嘴喜欢吃雪糕,但是学校周边的小卖部的雪糕很贵又没什么牌子,祖母不放心就自己到批发市场买了一大箱雪糕冻在冰箱里接我放学的时候拿一个保温杯带过来,这样就可以吃到便宜又安全的雪糕。

之后在资料整理环节,我找到了祖母之前用过的一盒红笔和当班主任时期的工作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挤满了工作上的事情,比如说班费什么时候用了多少钱,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需要关注,以及在开会时记录的工作安排,很详细,并且可以看到每一条问题或者笔记都有着日期记录,能感觉出祖母是一个对工作很用心,对学生们很关怀的一个老师。

然后还发现了祖母用报纸小心的包住的《毛泽东选集》和学习思想、语录时做的笔记,看得出她是一个很积极的共产党员,这种工作、学习状态下的祖母都是在资料搜集时期通过她使用过的物品反映出来的。

再后来,我的指导老师祖宇老师开始启发我去探讨祖母其人所在的时代背景、经历以及她本身作为跟我隔着一辈的女性的身份的意义,结合上父亲口中他小的时候祖母是如何操持家务,如何应对一些事件的,此处不做赘述,总之结合起来我可以感觉到祖母本身的形象丰满了起来,这可能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详实的认识到我的祖母是谁。

轮:祖母在你的家庭中是怎样的角色,对你及整个家庭有怎样的影响?

安:其实跟大多数那个时代的老人一样,坚韧。毕竟是从比较困难的年代走过来的,一定程度上烙印在我的父亲身上,这种精神在父亲那里总结成一件事情要么不去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这种自我要求从小到大都在影响着我。直到现在我轻易不会开始一个摄影项目,包括其他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决定开始之后,我前期一定会做好充足的准备,预测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问题,能够很好的去完成它,从而达到做了就要做到最好的目标。另一个就是正直和善良,这是比较难形容和量化的东西。但确实也是父亲从祖母身上学到的一种品质,并且也很好地传承给了我。

其次说到家风,可能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家庭氛围。这是我的父亲为我营造的,也是他的家庭,我的祖母为他营造的。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我的父母总会支持我去做所有我想做的事情,正如他们的父母支持他们一样。

轮:多数作品都是在家中室内的环境,特别加入几张室外的作品。是否有特别的考量和含义?

安:因为在整个作品中我最想表现的是“家”,就是狭义上的生活空间,我想聚焦在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场景之中。往往中国人的亲情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地方表现出来的,我们不擅长在公众面前表达自身最炙热的情绪,在如何表达上也有别于西方大胆而直接而会选择更含蓄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往往也是出现在生活空间之内的,比如说一餐饭,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把镜头对准了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室内空间可以更好地塑造一个人的人物形象,与中国大部分传统的女性一样,我的祖母后半生几乎是围绕着家庭展开的,也正是在她的家里我留下了很多的记忆,也能更好地去表现祖母是谁,她的身份、她的爱好、她的习惯。

至于室外的一些照片我把他看作是一种联结,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因为在我虚构的故事中大部分都是在我的家与祖母的家之间展开的,作为一个故事应当出现一些交代场景转变的画面,二是我把他看作是真实与虚幻的一种联结,场景是真实的,我们也确实曾共同出现在那里,然而我的故事,我的愿望是虚幻的,场景还在人却无法再陪我出现,总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叹。

轮: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安:遇到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无法确定拍摄方案和确定下来无法落实。在制定拍摄方案期间,我寻找了大量的国内外拍摄亲情的题材的项目,但他们大都是在人物尚在人世的时候去记录,而我无法再现祖母本人。

即便是后期我想到可以以角色的方式复现,表现一种符号化的人物形象,但毕竟不是祖母本人,没办法更直接的拍摄,只能通过环境、场景来侧面反映。第二是落实困难,其实在一开始的构思中我还会去到祖母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去找寻她过去的同事、朋友等等,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只能暂时搁浅这一方面的想法,从更易落实的地方入手。

轮:你与外祖父外祖母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相处模式有什么变化?

安:可能人总是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我现在我的祖辈只有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了,所以我很珍惜他们还能真实的生活在我的世界里的时间,我不想再把这些遗憾重演,所以我经常会挑一些时间,去他们那里住,连续的住一段时间。跟着他们的作息,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也不希望再过一段时间,我再去追悔莫及当时不去做一些事情,在他们还在世的时候多陪陪他们。

所以这个项目对我的影响在于我更懂得了珍惜,我会一段时间不见他们就会去想他们,去跟我的外祖母打视频电话,虽然他们依然絮絮叨叨,但我现在会非常耐心地与他们沟通,他们可能不会去操作手机,一个问题会问好几遍,但是我知道他们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跟我沟通。他们会经常给我转发一些比较荒谬的图片,视频,一些养生的新闻。我知道这是他们爱我的一种表现,这是他们在与我分享快乐,即便是生活在互联网最前沿的我们,早已经看过那篇文章。但是我依然会回应当时的感受。

尤其是在我对我的祖母了解的越深之后,我就意识到我对其他的三位老人了解的是多么少。每个人都有很多面,人生经历,习惯,爱好。所以我会跟他们聊一些他们的过往,现在,以及我自己的现状。我们不再是封闭的两代人,变成了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说一个很小的点就是,我的朋友圈从来不会对他们屏蔽,我的每一条内容他们都能看到。懂得理解和珍惜,学会跟他们沟通和相处是我的成长。

轮:其实创作也是敞开心扉,与外界交流的过程,看似在拍家人,其实是在剖析自己。但是这往往是创作中最难的一个环节,你能讲讲你的创作过程或者说是情感历程吗?

安:其实在一开始如何去做一个毕业设计选题,如何开展一个摄影项目。我就在想,我要拍什么东西。艺术创作对我来讲是有两个方向的,一个是向外发散,一个是向内自省。但我认为向外发散这个角度我比较难把控,我没有很强的全局意识。也没有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所以我认为这样的选题我不太能驾驭好。所以我开始向内自省,围绕着我,我看这个世界,我看我自己。我能拍出什么东西。

当时处于一个比较焦虑崩溃的精神状态,因为一直没有想好要拍什么,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歌,许飞的《父亲写的散文诗》在听他的旋律和歌词时,我很有触动。歌词里描写的是他年少时,家里比较贫困,他的父亲如何艰辛的把他抚养成人。歌词就是他父亲日记里的内容,我当时被触动的一点是对于亲情的表达,我认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容易引起人的共情,比如这首歌就打动了我。

然后我就回想起我的祖母,我感觉我的祖母就像文中的父亲一样,非常的辛勤,很苦的把我的父亲抚养长大,把这个家庭撑了起来并延续下去。而且那一年的清明节回家乡祭扫,我就想用我的能力去做一点事情,把我的祖母记录下来,虽然在她生前我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做一点什么事情,去把我的祖母记录下来。

因为我祖母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准备高考,但是现在我有时间,有能力,有想法,所以我要把我的祖母记录下来。这个东西不单单是一个毕业作品,它对于我自己重新去认识我的祖母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想要拍一个这样一个项目。

从2019年的清明节开始创作,我第一张照片是围绕着她过世之后的地方展开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我不能以一个绝对写实的角度拍摄,因为它不能够承载我对我祖母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那种我一遍又一遍的推翻我的想法,从一开始一个传统的纪实项目,到后来我决定用虚构的表现方式拍摄。因为在虚构的过程中,我可以作为一个类似于编剧或者导演的角色,用图像的语言去讲述故事。这个故事的走向是什么,这完全在我的控制之内。我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我对我祖母的情感,思念和如果她还在世的美好期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所以我选择了这样的一种形式。

轮:为什么想到拍摄家庭摄影志专题?

安:很多国家都有关于自己文化的表达方式,东方文化较为含蓄内敛。例如日本对文化和家庭的表达,有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这是最传统最普通的日本家庭现状,可是中国鲜有在一个家庭的环境中,去讲述中国是如何生活的,如何去表达中国人的爱。可能有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现在更多的人都是在拍一些与自己没那么近的主题,拍摄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的,或者说是特别职业工作的人群,其实也是一种猎奇的心态。

直接把镜头对着中国传统的典型元素拍摄,并不是把中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彰显出来,而是去某一个特定的,似乎很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拍摄,我认为这样很刻意。

其实爱才是永恒命题,爱包括很多种亲情,友情,爱情,与自然,与万物甚至说是家国之爱。其实是爱赋予了作品意义,作品才深刻,才有可能引发观者的共情。从而使作品蕴含的人文关怀对看到作品的人有那么一点影响,这也是创作的意义。

安朝泽,浙传2020届摄影系毕业生。

籍贯山西太原,现生活在杭州。

轮到你了将陆续推出高校摄影专业毕业作品系列

欢迎推荐,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414634840@qq.com

采 编|尹 佳 悦

原标题:《《祖母》|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毕业作品推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