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同饮黄河水 共奏大合唱——沿黄九省区省级党报联动采访报道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下)

2020-05-26 10: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山西:大规模推进 严法规保护 高质量发展

□山西日报记者 康梅芗 张丽媛

三晋大地美如画。 栗卢建

初夏的山西省永和县乾坤湾,黄河蜿蜒在青翠之间,这里曾是被专家称为“不能绿化、不敢绿化”的禁区,如今却找不到一丝石质山的影子。作为山西沿黄和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县,山西省大力度全方位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举措,改变了该县黄河流域沿线植被稀少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

“从2005年开始,县里就以保护黄河生态、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垒石坑客土回填等技术,实施石质山地荒山绿化工程10200亩。近年来,我们坚持山、水、林、田、路、草综合治理,沟、梁、卯、岔、滩齐头并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介绍。

黄河由老牛湾入晋,从西、南两侧流过山西省,流域面积占到该省面积的六成多。山西省黄河流域尤其是吕梁山区缺林少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是全省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洼地”,吕梁山区年输入黄河泥沙占全省入黄泥沙的80%以上。

龙城“千岛湖”

多年来,山西省重点围绕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等“四大区域”,创新推进购买式造林等“十大机制”,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等“十大工程”,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统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初步建成以沿黄地区经济林及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吕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为骨架的区域防护林体系。2016年至今,山西省累计完成造林2182.76万亩,其中黄河流域完成2158万亩,进一步筑牢拱卫黄河流域生态屏障。

善治还要善保。山西省通过《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将5600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纳入立法保护,其中黄河流域5483.12万亩,并从2019年起全面实施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在湿地保护修复方面,将黄河流域46%的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林草产业,促进农民在增绿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省黄河流域干果特色经济林总面积达1860万亩。

今年,山西省集中将造林工程任务向黄河流域倾斜,着力抓好黄土高原百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等项目。加快沿黄通道的绿化美化,构建形成“城景通、景景通”的绿色长廊和“林果相随”的富民大道。加快编制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技术方案,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产业、改革创新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同时,利用黄河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王文保代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山西日报记者 李炼

王文保代表

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在山西境内一泻千里、呼啸奔腾而过,给三晋大地留下了波澜壮阔的美景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绘就这一蓝图的过程中,山西面临哪些机遇,该有何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更是山西作为沿黄省份的应尽之责。”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文旅集团董事长王文保表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既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山西加快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战略任务。

王文保介绍,去年9月,山西文旅集团与沿黄八省区文旅企业共同签署了“沿黄文旅企业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有效合作模式。两会前夕,山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正式开工建设,成为集母亲黄河、龙腾黄河、多彩黄河和生态黄河于一体的国家一级风景道。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山西责无旁贷。”王文保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山西要进一步扛起责任担当,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贡献山西智慧,共创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内蒙古:护黄河安澜 蓄绿色能量

□内蒙古日报记者 施佳丽

乌海湖

黄河,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一路向东,出宁夏石嘴山进入内蒙古,绵延830余公里,福泽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等7个盟市,形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形,孕育出丰饶的河套平原,留下了壮美的大自然印记。

近日,记者来到沿黄地区,倾听当地的治黄筑堤故事,感悟内蒙古人水共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夏日的乌海湖,如同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沙漠之间,浑然天成。经常在湖边遛弯的王凤森老人讲起过去的一段往事:“黄河从乌海市穿城而过,由于没有控制性水利工程,我们常常遭受黄河之害。我还记得那一天是2001年12月17日,乌兰木头民堤溃决,瞬时一片汪洋。那次凌灾受灾面积很大,损失特别严重。”

如何化水患为水利?2010年4月26日,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乌海湖。如今,桑田变沧海,乌海湖不但改善了乌海市的生态环境,也洗去了工矿城市留在大家心中的“黑色”印记。

保卫黄河安澜是个系统工程,截至2019年底,黄河内蒙古段已建成各类堤防1043.336公里、各类水库226座,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导致的“善淤”“善徙”,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

一棵棵油松、一株株柠条、一簇簇蒿草……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坡已被各种植株覆盖。这是记者在以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闻名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哈什拉村见到的景象。20年前,这里是“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直到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启动后,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极易流失的水土保持住了,难能可贵的生态效益就凸显出来了。“水沙调控成为我区治理黄河的‘牛鼻子’。”达拉特旗水利局水土保持室负责人王利军介绍,据监测显示,目前这个流域入河泥沙已经减少了80%。

在内蒙古沿黄地区,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五大沙漠在此握手交汇,干旱、极端干旱和荒漠化土地占区域面积的70%以上,保卫母亲河、保护生态,责任如山,使命艰巨。于是,一场沿黄经济带声势浩大的绿色转型战役拉开大幕——

“死亡之海”库布其沙漠蝶变重生,治沙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创造生态产业财富5000多亿元,实现了绿进沙退、绿富同兴;

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规模50万千瓦的达拉特光伏发电领跑奖励激励基地项目建设正酣,将形成百万千瓦清洁绿色装机规模;

在肥沃的河套平原,河套白酒走出国门,河套面粉走进北上广,河套番茄酱畅销欧美,现代版的绿色农牧业熠熠生辉……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理念,内蒙古沿黄地区的生态、生活、生产发生了全方位变革。护黄河安澜,蓄绿色能量,内蒙古蹄疾步稳!

张晓兵代表:为保护母亲河作出巴彦淖尔贡献

□内蒙古日报记者 戴宏

张晓兵代表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黄河流经345公里,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市长张晓兵代表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乌梁素海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们综合考量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从保护母亲河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完善地区发展思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全力实施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推动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专门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了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农资金整合等专项措施,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以河套灌区现代农牧业的率先突破,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和现代农业共融发展,把巴彦淖尔市打造成为黄河文化旅游带具有影响力的文旅产业发展样板区。

“通过综合治理,乌梁素海水质持续好转,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张晓兵表示,要为保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作出巴彦淖尔贡献,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陕西:让幸福之河在三秦大地奔涌

□陕西日报记者 汪曼莉

黄河准格尔旗段

沿着黄河一直朝北,陕西省韩城市与宜川县接壤处,一大片新栽植的柿子树和吊干杏树长势正旺。

49岁的韩城市桑树坪镇院子村党支部书记贾福善,每隔几天都要去看看这些树。“柿子树、吊干杏树各种了50亩,到7月份再种上林下油菜花,这片荒地慢慢就要变样了。”贾福善说。

荒地一直是贫瘠的耕地,距离村子远,交通不方便,而且缺水,无人打理,久而久之就荒了。

荒地大变样,发生在2019年。

这一年,在贾福善的带动下,院子村以每年300元/亩的价格将地流转过来进行修整,随后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土质、气候环境,最后确定种植柿子树和吊干杏树。不仅有风景,群众还有收入。贾福善告诉记者:“我们把村里的18户贫困户都吸纳了。这林子紧邻沿黄公路,以后不仅是风景林,还是脱贫林,更是致富林!”

如今,在黄河西岸,从南到北沿河而行,变化实实在在看得见:油松绽出了新绿,黄土崖坡已不再荒芜,工业园区披上了葱绿的新装……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韩城市统筹推进林业发展、水土保持、黄河及支流防洪与治理等,黄河西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母亲河筑牢生态屏障,陕西省扎实做好黄河流域保护与治理,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

坚持把水土保持摆在黄河保护治理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累计退耕还林还草4039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570万亩,年均入黄泥沙量由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

推动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基本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如今已成为横跨关中的“绿色丝带”,成了“最美家乡河”。

全面落实河长湖长制,修订《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并深化流域补偿,在全国创新性开展了陕甘两省渭河流域单向生态补偿工作,主动向甘肃省的定西、天水两市累计捐助生态补偿资金3000万元。

2020年,陕西省提出,力争全年完成营造林280万亩,完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面积2000平方公里,切实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

保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绿水清流正在三秦大地奔涌不息。

石光银代表:加大对经济林的保护补助力度

□陕西日报记者 雷魏添

石光银代表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是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的源头。自唐代以来,无定河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偿。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无定河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依然达到2.72亿吨,占榆林地区黄河泥沙总量的40%。

全国人大代表、定边县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就生活在无定河流域的毛乌素沙漠边缘。几十年来,石光银等一代代治沙人为了黄土高原的绿色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了巨大力量。“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入黄泥沙主要来源区。过去几十年,我们始终坚持把水土保持摆在黄河保护治理的突出位置,退耕还林还草,进行荒漠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2019年,我们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极大地推动了陕西省尤其是省内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逐步构建起了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石光银说。

如今,石光银家乡的无定河每年带入黄河的泥沙量要比过去减少一半以上。多年来,陕西省累计退耕还林还草4039万亩,治理沙化土地1570万亩,年均入黄泥沙量由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

石光银代表建议,加大对黄河流域经济林的保护和补助力度。一方面,这有利于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另一方面,这是对切实做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增加黄河流域群众收入,不断提升黄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河南:

王天宇代表:打造沿黄九省区金融合作机制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裴熔熔

王天宇代表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使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迎来了“高光时刻”,沿黄九省区也随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天宇十分关注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提出应构建沿黄九省区金融合作机制。在王天宇看来,金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和润滑剂,将在统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经济增长、文化传承创新和整体脱贫等发展目标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不过,他坦言,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金融支持的作用尚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发挥。“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是沿黄区域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神圣使命,也为地方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提供了机遇。”对此,王天宇建议,提升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具体可从五方面发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议国家部委层面成立综合协调机构,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出台具体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并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

二是构建沿黄九省区之间的金融合作机制,支持全国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优化完善黄河流域金融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鼓励地方金融机构搭建行业性合作平台,如成立黄河流域中小银行联盟。

三是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功能,通过出台定向降准、差别化资本管理与宏观审慎评估等措施,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参与度。

四是鼓励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与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推进市场化运作的多种融资方式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五是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产业基金,推进黄河流域跨地区金融合作,凝聚金融支持合力。

山东:抢抓机遇 做好黄河保护大文章

□大众日报记者 王建

河海交汇,黄蓝相拥。 李金镜 张闻兵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从山东入海。在山东,黄河绵延628公里,流经9市25个县(市、区)。作为唯一沿黄又沿海的省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山东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8日、5月18日两次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会议,推动山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编制及相关工作,全力以赴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坚持高点定位、开阔思路、系统谋划,山东省不断优化完善规划思路,集中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开门编制规划,按照“坚持超前谋划、统筹考虑、多规合一”要求,充分吸纳省内、省外意见建议,开放式编制实施规划,加强与国家层面的规划衔接。立足山东、跳出山东,始终站在全国区域和黄河全流域的高度来研究规划,把谋划和推动黄河流域跨省区合作事项作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的重要抓手和突破点,主动对接沿黄其他省区的发展需求,会同省有关单位细化形成了对外开放等7个领域的100余项跨省区合作事项。同时,精心谋划优选一批重大项目,聚焦谋划和推动引领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建设,经过基础储备、集中优化和补充完善,已初步确定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8个方面的500多项重大工程项目。

东营正在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特色日益展现。 杨斌

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山东黄河滩区面积170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60多万人,自然条件艰苦,发展基础薄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为了彻底拔掉“穷根”,山东从2017年8月全面启动滩区迁建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27个外迁社区中12个搬迁入住,99个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完工15个,473公里临时撤离道路完工420公里,33.9公里济南护城堤工程投资完成率达到39%。16个涉迁县区中,已有惠民县、菏泽市牡丹区全部完成工程建设和群众搬迁任务,各类工程累计安置10.6万群众,占规划安置人口的17.7%。

黄河三角洲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上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在黄河生态系统中作用突出、地位关键。山东通过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保护力度,推动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下一步,山东省将继续突出黄河三角洲保护,坚决做到保护第一,实施最严格的自然保护区政策措施,确保2020年前300多处油田等生产设施退出核心区,大力恢复退化湿地,改善滩涂生物栖息地质量,努力让黄河口更具生态魅力。

曹金萍代表: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 保障合理用水需求

□大众日报记者 赵君

曹金萍代表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流经山东628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全省13市115县(市、区)使用黄河水。

“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黄河水支撑和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曹金萍说,“山东省黄河水量指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匹配,干旱年份汛期因指标限制‘望水兴叹’、滔滔黄河水流入大海而不能用,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艰巨。”

今年全国两会上,曹金萍代表带来了关于支持山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她建议,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保障合理用水需求。“加强流域与区域调度相融合的顶层设计,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落实好‘八七分水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引黄水量总量刚性控制和水量调度弹性管理机制,在不对黄河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不占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综合规划利用黄河流域汛期超量洪水资源,利用汛期黄河来水多、时间集中的特点,实施错时调水,最大限度发挥黄河水资源综合效益,有效解决沿黄缺水地区生态、生活、生产用水困难。”

在生态保护方面,曹金萍认为,要打造黄河下游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建议编制实施黄河三角洲大保护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生态调水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实施黄河下游水土保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大汶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工程、引黄灌区沉沙生态治理与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等,促进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此外,她还建议加快出台黄河法,将黄河治理、保护与管理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