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方日报 | 云浮云安:绿水青山激起产业扶贫“一池春水”

云浮发布
2020-05-26 16: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初夏时节,行走在云安区的大小乡村,处处可见干事创业的火热场景。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批肉牛正准备发往珠三角市场;在扶贫产业基地里,农户用汗水和奋斗浇灌美好生活;在偏远的山村,特色农业产业让昔日荒山野岭焕发勃勃生机……

为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云浮市云安区委、区政府持续高位推进,攻克脱贫攻坚路上的最后堡垒。“既要挂牌,也要挂图;既要挂帅,也要出征;每周一通报,台账销号。”云安区委书记李军晓说,云安区高位推进挂牌督战、挂图作战,并创新推出“六个一”机制(即一户一对策、一户一小组、一村一企业、一日一汇总、一周一研判、一周一通报),以更高站位、更准措施、更大力度、更密衔接、更实作风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目前,云安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6571户1735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22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在云浮市率先实现贫困“清零”目标。

云安牧草资源丰富,现代优质肉牛扶贫产业园正发展壮大。

筑牢基层桥头堡

精准发力拔穷根

山下有靓村、山上有产业,正是白石镇西圳村的写照。去年,全村15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达14293元。该村脱贫摘帽离不开该村党建创新之举——党员首议制,实行重要工作党员先通报、重要问题党员先讨论、重要决策党员先行动,全面提升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公信力和话语权。

“放在以前,村里要推进一个项目都很难!”村党支部书记梁光忠介绍,2015年该村党支部被列为软弱涣散党支部,同年8月党员首议制在西圳村诞生,每月22日召集党员对村级事务议一议、谋一谋,凝聚起全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强大合力。

民心一聚,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亲水平台广场等一项项民生措施相继落地,昔日“脏乱差”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仅村美了,村民增收渠道也多了。党员带头吸纳贫困户到自家果场务工,或推荐务工岗位。村里还建起百亩发财树和牛大力示范种植基地,带领贫困户分散种植约300亩,兴建占地18亩的标准化养殖小区。

党组织是否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做好脱贫攻坚的关键。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安区强化“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聚焦“规范化建设”,优化设置村(社区)党委5个、党总支73个,在村小组成立党支部240个,增选村(社区)党组织委员148名。并率先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引导村党组织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198个,争取1500万元扶持资金打造30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2019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同比增长超过30%。

聚焦抓两头促中间,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14个,调整撤换“四不”村党组织书记11名,围绕每镇2个党建示范点的创建目标,总结出如白石镇党员首议制、镇安镇“强基工程”、富林镇党员网格化管理等一批工作法,创建一批助力脱贫成效显著的基层党建示范点。

聚焦“头雁”工程,全面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把232名党员干部纳入村党组织书记储备人才库管理,挑选60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到镇进行挂职锻炼,选拔21名优秀外出人才回乡任职,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107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党建促脱贫攻坚提供充足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立足资源禀赋

奏响特色产业富民曲

确保长效稳定脱贫,关键要打造“自我造血”的扶贫产业。云安区挖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特色优质农副产品。

云安区牧草资源丰富,肉牛养殖历史悠久,在此基础上,云安区统筹扶贫资金5000万元引进云浮市百成牧业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现代优质肉牛扶贫产业园,创立了“公司+基地+党员+农户(贫困户)”带动模式,将企业、合作社、村党员和农户(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并于2019年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产业园采用“保本+固定分红”模式,带动全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377户11853人通过资产收益扶贫增加收入,每年有8%的稳定分红收益,让贫困户吃下“定心丸”。此外,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委托经营得酬金、超产提成得奖金、订单种植牧草得售金等渠道,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实现“一园带百村千户万人奔康”的目标。

建强肉牛产业,只是云安区发展富民产业的一角。受地形和交通等因素限制,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许多土地被丢荒闲置。“盘活绿水青山资源,才是农村发展的出路。”镇安镇常务副镇长王舟说。着眼于发展绿色农业,镇安镇将5000亩荒山变为“绿色银行”,建设麻竹笋种植基地,并引进麻竹笋食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解决产供销难题。为深化打造富民兴村产业,该镇12个村委与温氏新大地公司合作以“公司+村集体+扶贫户”的模式投资养殖小区,建起12个扶贫生态养殖小区。

“在养殖场干活一个月2500元工资,去年我们家每人还获得近400元的分红。”已脱贫的唐桂泉对过上小康生活充满信心。王舟表示,将闲置土地流转发展扶贫产业,贫困户不仅有了产业分红,还能吸纳部分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云安通过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战,使全区有脱贫任务的106个村,都落实了企业对接。各镇借助企业的力量,整合镇域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培植壮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已形成发财树、温氏小区、麻竹笋、无患子、南药5大特色产业。其中,全区发财树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南药6.2万多亩、麻竹笋7000多亩。“全区22个贫困村均已建扶贫产业基地,实现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个以上的扶贫增收项目的目标。”云安区主要负责人介绍。

让村民安居乐业

有了实实在在获得感

19时许晚饭后,都杨镇降面村老人公寓几位老伙计的棋局准时开盘,下棋、话家常、乘凉,乐也融融。

农村养老尤其是贫困老人养老是脱贫的重点和难点。降面村大胆尝试“安全住房+养老”的集中管理模式。针对解决空心村、高山村孤寡贫困老人安全住房问题,该村通过整合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和扶贫单位支持资金,在降面小学旧址建起两栋共16套的老人公寓,让村里的孤寡贫困老人有了安乐窝。

“以前在山里面住,人也罕见,在这里住人多热闹,大家时不时还串门。居住环境好了,心情更舒畅了!”告别漏雨泥瓦房搬进老人公寓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潘财元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老人公寓不仅使贫困孤寡老人有了安全住所,还为解决山村贫困高龄老人养老难题提供一种新的尝试。在此示范下,同样是村庄分布散且偏远的西坑村,采用村民自费一点、扶贫单位出一点、社会资助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的方式建起1栋共8套的农民公寓,解决贫困户、孤寡老人安全住房问题。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在乡村产业和民生举措多点开花的同时,云安区探索出“三有”精准就业扶贫组合拳,激发村民脱贫内生动力。具体实施中,云安区根据南海区企业用工需求,对有意应聘的贫困劳动力进行订单式的免费培训,或直接到招聘企业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直接就业。自2017年以来,云安区共转移565名贫困劳动力到南海区就业,月平均工资3500元以上,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

涨技能,好就业。一年多前,涂莉萍还是一名赋闲在家的贫困户,如今的她在云浮城区从事月嫂工作,由于服务好,月薪近6000元,工作订单已排至8月,一家8口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近年来,搭乘云安区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工程的东风,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涂莉萍一样,通过技能扶贫实现就业。

云安巩固脱贫的脚步从未停歇。从5月中旬开始,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云安区已全面开展对所有贫困人口进行“拉网式”核查,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脱贫人口、边缘人口进行动态监测,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帮扶,建立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同步,将接续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奋进。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南方日报 | 云浮云安:绿水青山激起产业扶贫“一池春水”》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