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除了南京,西北也有座鲜为人知的“六朝古都”

2020-05-29 02: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

点击图片,一起“云游”甘肃!

在中国浩荡数千载的历史中,做过都城的地方还真不少,这些地方要么是膏腴锦绣之地,要么是四方辐辏之所,要么是山水形胜之城。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很多人头脑中都只会闪现出一座城市:“六朝古都”——南京。但是在西北偏北的甘肃,也有一座“六朝古都”,辉煌时期曾与南京齐名。

她就是武威。

虽然今天的武威远落后于东南沿海的诸多城镇。但在中国早期历史中,武威是位列三甲的巨型城市,它东连兰州,西接敦煌,曾是北朝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五朝首都,以及宋朝时期吐蕃部族建立的独立政权——六谷吐蕃的都城。所以说,武威是是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

武威,是一座传奇的城邑。

武威古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丝绸之路由东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后的第一重镇。

两千多年中,匈奴、月氏、汉、鲜卑、党项、吐蕃等古老民族在此起寨筑城、生息繁衍,使这里成为一座堆满故事的古城,一处充盈着诗意的文化高地。

从西周时羌人占据这里成为游牧之地开始,这座城市以及它所辐射的地域就一直上演着一幕幕传奇。

1

先秦时期,《尚书·禹贡》中记载,分天下为九州,其中有一个州,叫做雍州。

秦朝时期这里是月氏人的游牧之地,汉初时匈奴人赶走了月氏人,匈奴单于还把月氏王的头盖骨制成酒杯,这里就成了匈奴浑邪王的领地。匈奴人控制了这里就等于切断了了汉朝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让匈奴留下唱了一首千古流传的悲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西汉政府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因此而得名。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大汉的领土分为十三个州,每州一个刺史,合成十三刺史部,他把雍州改名为:凉州。

根据《凉州府志备考》记载:汉武帝改雍州曰凉州,以其金行,土地寒凉故也。

也就是说,汉武帝觉得凉州在中国的西边,从五行角度看,西边属金,兵器正好是凉飕飕的手感,同时也道出了凉州气候寒凉之意。

武威南城门

当时的凉州就好比今天的一个“省”,领姑臧、张掖、武威、休屠、揟次、鸾鸟、扑擐、媪围、苍松、宣围等10县,管辖范围不仅囊括了整个甘肃,还包含了宁夏、内蒙、青海以及新疆的部分土地,而凉州的治所很长时间都设在姑臧,也就是今天的武威。

“凉州”两个字在武威的印记可谓深刻,东晋、十六国时期到唐初,河西一带总共出现过5个“凉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唐初的大凉。160余年,一共有过26位凉王,其中有18位都把都城定在了武威,所以有“一部凉州史,半部在武威”。

此时的凉州,是西北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人称:“北有姑臧,南有建康”,与南京齐名,由此看见其地位非常重要。

武威的南门楼上,至今依然高高悬挂着凉州的匾额,可以说,读懂了这两个字,便也读懂了武威。

武威南城门 摄影©包卡利亚

2

“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武威西通张掖,南依祁连山,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火四起,一位姓张的将军战死沙场,和妻子合葬在一座秘密的古墓。随之一起葬在墓中的是气势宏、铸造精湛的车马仪仗铜俑。

雷台汉墓 摄影©孤城

无人察觉的墓藏之上,前凉人建了灵钧台,东晋时期建了祭祀雷神的雷台。一直到1969年,当地人在“挖洞积粮”时才终于发现了端倪,声势浩大的铜马阵列突然出现在世人眼前,其中一尊便是惊艳了整个世界的“马踏飞燕”。

谁能想到,千年之后,这只“工艺水平最高的铜奔马成为了国家旅游标志。骏马嘶鸣,虎虎生风,这座小小的铜奔马何尝不是大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精彩呈现。

马踏飞燕 摄影©寻找

中国旅游标志

3

公元3世纪前后,西晋皇族的“八王夺权”与紧随其后的“五胡乱华”,北方地区山河动荡、风雨飘摇,但凉州却安如磐石,中原文明,再一次前往河西地区避难,使武威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301年,凉州来了一名刺史,张轨。

张轨到凉州上任后,第一件事是剿灭叛贼,第二件事是安抚百姓,第三件事是崇文办学,将华夏的文化、礼仪尽心实践。

天下大乱,张轨不乱。在烽鼓不息、民不聊生的北方大地,只有他一个人还不紧不慢地扩建了一座城,自然是最心爱又繁华的武威。

张轨创建的前凉

在张轨的努力下,凉州内政清明、秩序井然、经济繁荣,张轨成功把凉州变为了世外桃源,号称“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中外避难来者,日月相继”。

一首流传至今的歌谣正好唱出了这样的反差:

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

在张轨的治下,武威社会安定,商贸繁荣,许多避难的中原人也纷纷慕名而来。一时间,这片原本容纳着古羌、乌孙、西戎、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土地上,也从容地走着衣冠楚楚的中原士族。在三弦和胡琴的唱曲里,也开始从四面八方传来郎朗不息的诵读声。

子孙相承,衣冠不坠,凉州在血雨腥风的时代,庇护了秦汉魏晋的士族文脉,儒家的君子之道也在凉州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4

公元382年,前秦的大将军吕光率军出征西域,胜利凯旋之际,也不忘带走龟兹(qiū cí)最著名的人才——鸠摩罗什。

这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得道高僧,据说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博览群书,七岁就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游学,年纪轻轻便博通古今,熟谙佛法,扬名西域。

如同是历史选择了武威,当吕光走到凉州时,忽闻自己的皇帝遇害,于是就干脆停在凉州,并在武威建立了后凉政权。同时,吕光也为鸠摩罗什兴修了一座寺院——鸠摩罗什寺,让其居住与弘法。

在武威的十七年间,鸠摩罗什不仅学会了汉语,还翻译了近百部梵文佛经,一场佛教传播盛典由此拉开了的序幕。

“薪灭形碎,唯舌不坏”,寺里的僧人说,这座1600多年的古塔下至今还藏着鸠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

鸠摩罗什塔 摄影©被窝狗

5

不久后,后凉消亡,北凉政权入主武威。在这一时期,聚集在凉州的僧侣开始在武威城南50公里处的天梯山上开凿佛窟。“中国石窟的鼻祖”——天梯山石窟,逐渐显形。

中国石窟鼻祖北凉天梯山石窟

公元439 年,北魏灭北凉,凉州僧侣一部分被迁往平城(今山西大同),一部分则西行到了敦煌,而凉州的石窟艺术也随之向东西两个方向扩散。

在始凿于北魏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都能轻易地发现天梯山石窟的影子,即使是开凿时间略早的敦煌石窟,在其鼎盛发展的时期,也受到了凉州僧人的助力。

但,与唐代武威的繁盛比起来,这些都有些单薄,只是一个基础。

6

前朝的积累,唐代的开发,终于将武威带入它的黄金时期:

文化上,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受到南朝时武威籍诗人阴铿影响极大,连杜甫都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籍贯武威的李益,耳濡目染,也成为边塞诗人的代表之一;王维、岑参、白居易、杜牧等人,都为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和诗歌并盛的,是凉州的乐曲。盛行于凉州的“西凉伎”,后来演变为千年不衰的狮子舞;唐时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据说便是河西节度使所献。

至若经济,《读史方舆纪要》曾这样描述它的繁荣:「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

古书上说,西出长安,千二百唐里,黄河远上白云间,有好大的城池,便是凉州。司马光也写文章说,从安远门以西,西尽唐境,一路上桑树遍野,胡麻翳垄,每隔不远,就有惹客吃酒的青旗幌子;天下最精悍的河西节度兵马,用日行五百里的骆驼传送军报……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唐时的武威,文化、经济的繁荣,仅次于洛阳和长安,成为第三城,长安以西,众多大大小小的城镇,要论车水马龙花灯璀璨,可能都比不过武威。那时人们对武威的向往,就犹如今天对北上广的追求。而盛唐时风靡全国的凉州词更是唱出了人们对这座边塞都市的种种寄托和想像。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 王翰(唐)

唐代以后,由于战乱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武威由盛转衰。历史唯一记住的,是1247年,蒙古宗王阔端与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武威白塔寺举行了一场著名的“凉州会盟”。

这一天,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这也许是武威在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塔寺成为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地。

武威白塔寺

凉州城南侧的祁连山中,有六条河流从山谷中喷涌而出,水草丰美部落也随即壮大,被称为六谷吐蕃。

史籍中记载唐时称凉州政权为温末,而五代就称之为温末吐蕃,等到宋代就直接称之为六谷吐蕃了。历史并没有记载下六谷吐蕃之间的种种血雨腥风、宫廷政变,只留下一个人的名字潘罗支。与潘罗支密切相关的历史故事是诈降并杀死了李元昊的爷爷李继迁,完成了铁血大宋不能完成的事情。并建立起了一支独立的政权,定都凉州。

7

在北魏把凉州的儒家人物迁走之后,武威的文脉遭受重创,但是到了明朝,在武威城东南隅修建了一个全国第三大的巨大孔庙——文庙,成为“陇右学宫之冠”,跌倒在历史拐角的武威才得以慢慢爬起来,有了一个喘息的支点。

武威文庙

河西走廊一带,盛传着一句话: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言此三城之物产丰饶,与张掖、酒泉相比,武威有无可替代的深厚底蕴,那就是它的历史文化。历史虽然带走了武威曾经的繁盛,却也为它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从汉代的铜车马、王仗简、仪礼简、医药简、对弈六博佣,到东晋的天梯山石窟、唐代的大钟、西夏的木缘塔、西夏碑、明代的文庙、清代的书院、民国的瑞安堡……

件件处处,都是文化的传承,都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微游甘肃出品

▍作者|魔进啊魔进

往期精彩回顾

原标题:《除了南京,西北也有座鲜为人知的“六朝古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