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六一特辑 | 还记得那个吹糖人的老爷爷吗?

2020-06-02 11: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李学立 中国摄影出版社

秋冬农闲或逢年过节时,村里总会来挑着担子、敲着小铜锣吹糖人的手艺人,每当一只“大公鸡”或“猪八戒”在他的手里变戏法一样出现时,瞪大着眼睛、围观的孩子们便会发出一阵阵稚嫩的笑声,然后缠着大人买。

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糖人捧在手心里舍不得吃,时间长了怕化掉,纠结半天,终归恋恋不舍含进嘴里,那黏牙的感觉和甜丝丝的滋味至今仍让人留恋。

据说,吹糖人这一个行当在唐代就有了,艺人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塑造出人或动植物的立体形象,造型夸张写意、惟妙惟肖、活泼淳朴……

《中国匠人:河洛手艺人图文录(一)》一书作者李学立,便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糖塑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赵留合老人进行了采访。

六一儿童节,让我们重温这个属于儿时记忆里的老手艺:

口述 | 吹糖人匠赵留合

16岁、5元钱……

游四乡的吹糖人

吹糖人这一行当,旧社会我们圪当头村(今河南省偃师市翟镇圪当头村,是二里头村的东邻村)人最多。16 岁时,我向父亲要了5 元钱置了工具、买了糖稀(当时没粮食自己加工不成),开始挑着担子,撵会头、游四乡吹糖人。以前吹糖人只有红薯熬的褐红色糖稀,色泽单一,作品也很单调。如人头、猴头,用熬好的糖稀捺进自制的青石模具里,冷却后取出来,一两分钱一个。有的艺人有打洞吹眼的工艺,只是作品仍然不多,吹出的多是桃、梨、苹果、公鸡等简单的东西。我想既然干了,就要认认真真干好,就要多创新,只有干出名堂了才能多挣钱。

没有老师,我就跟着各种动物跑,仔细观察它们的特点。出去游乡,看见谁家的房脊上、门匾上有好看的动物形状或花鸟图案,我就放下挑子现场吹捏,一次不行两次,直到弄像为止。我还买了红、绿、黄几种食用色素,搭配起来花红叶绿、五颜六色很吸引人。几年下来,我在内容、形式、色彩上都有了不小的突破,十二生肖、花卉虫鸟就成了我的拿手活。那时候人都没钱,铜锣一响,孩子们围过来,用碎铜烂铁、牙膏皮、皮绳头、麻绳头、鞋底子、头发、红薯、萝卜换糖人,早上出去挑的担子轻,晚上回来时担子压得走不动路,我腰疼的病根就是那时落下的。

年轻时,赵师傅带着徒弟,全国的大城市几乎跑了个遍。这是他在游乡日记本中记载的1987 年10月、11 月在山西省太原市吹糖人时每天的收入情况。

吹糖人与季节关系很大,一般每年中秋节后到夏至前这段时间最适宜吹糖人。气温高、湿度大时,糖稀不易成型。吹糖人原料、工具没几样,糖稀、食用色素、化糖锅、铜锣、剪刀、半截梳子(做翅膀用)、猴眼棍(做猴眼、鸡双眼皮、口哨打孔用)、高粱莛(高粱秆最上边连接高粱穗的部分)、铁皮炉子、锯末等(把锯末放进铁皮炉子里作燃料,易点燃,易控制火势和掌控温度,成本低廉,是吹糖人艺人外出化糖稀时的首选燃料)。

吹糖先要熬糖稀

熬糖稀要用小麦( 大麦最好)、玉米( 或小米、大米、无霉烂变质的红薯都行,但红薯熬的糖稀黏手,不好干活) 作原料,小麦与其他原料的配比是1 : 10。玉米要拉成糁(小米大小),红薯要粉碎成豆渣状。将小麦洗净放入瓦罐内,加水浸泡24 小时后捞出放入箩筐内,每天用温水浇淋两三次,(三四天后)等麦粒长出二叶包心时,将它切碎,在石磨里磨细。将玉米糁洗净泡软,在大饭锅或蒸笼内蒸(煮)熟后,凉至四五十度,拌入已磨碎的小麦芽,发酵五六个小时,过滤出杂质后,再放入锅中边搅拌边用小火熬出水分。有时也用1 公斤白糖加4 两水(水果糖加半斤水),再像吃饭加盐的量加入柠檬酸,也能熬成糖稀。

将糖稀先用大火烧滚后,再用文火慢慢地熬去水分,拉成的丝线变凉能掐断后,倒出来冷却变硬后备用。

由于自己加工糖稀工序多、周期长,现在我们都是在市场上舀回糖稀后,用大火烧滚后再用文火慢慢熬出水分,擀杖搅、铲子铲,两三个小时后,等糖稀变得黏糊、能拉出丝了(冷却后能弹断,1 斤糖稀能熬出六七两成品),先倒在铁盆里冷却一会儿,再倒在用砖砌成、里面铺着塑料纸(铁盆内、塑料纸上要先抹上油,糖稀凉后不黏)的小方池中,冷却变硬后收藏起来。每次出摊的时候,就带上几块,用的时候拿小锤子敲下一些,放在糖锅中十字形的4 个小方格内(过去也用3 个方格锅),加热变稀后,分别加入红、绿、黄3 种食用色素(另一方格内为淡黄色的糖稀原色)。

把糖块放在糖锅中加热变软后,加入红、绿、黄3 种食用色素,(另一种为糖原色),就可以吹糖人了。

口、吹、手、捏

学会了熬糖稀,就该学造型了,造型的关键在于口吹手捏,在于眼疾手快。学习吹糖人十天八天就能上手,但要学好、学精就难了。糖块加热变软后,用小木棍挑出一团,不能怕烫,在手掌里揉成圆球,用右手无名指捣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双手快速扯开,到一定的细度时,弹断糖棒,这时,糖棒就像是细管子,立即用嘴噙着吹气,通过在慢慢鼓起的气囊上捏、拉、揉、压、盘、挤、掐等,在短时间内完成吹制。至于成的型是否美观、颜色搭配是否协调形象,就要靠艺人的手艺了。

别小看“口吹手捏”这4 个字,要求吹的时候气要均匀,手和气运用得恰到好处。糖稀这玩意儿必须拿捏到位,热了黏着手(有时烫起泡)吹不成,凉了也吹不成,稠了吹不成,稀了也吹不成;吹的力度要恰到好处,用力过猛则容易吹破,力道不足则难以成型;两手扯的力度小了,扯不开,力度大了,就可能留不出气孔,也吹不成。整个过程必须经过长期苦练,手法准确,精益求精,造型简洁生动,颜色搭配好看才行,没有三两年、不下苦功夫弄不好。糖人儿吹好后,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部分,再用高粱莛蘸上一点糖稀,把吹好的糖人黏在上面,一件作品便完成了。

慢慢失传的手艺

2017 年1 月2 日,拍摄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

改革开放给了我大显身手的机会,我经常爱动脑筋,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审美意识,善于推陈出新,始终比别人技高一筹。比如在糖塑上粘个小竹管、穿入细钢丝、贴面小红旗,风一吹,整个部件都动了起来,很有生气。吹出的糖人多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中的人、事、物为题材,除瓜果蔬菜、十二生肖、花卉虫鸟、飞禽走兽外,还有鲤鱼跳龙门、百鸟朝凤、鸳鸯戏水、老鼠偷油喝、富贵有鱼(余)等,格调高雅、色彩鲜艳、生动传神、活泼逼真,人要啥我吹啥,有五六十个品种,很受欢迎。

我今年(2016 年)已经72 岁了,年龄大了,虽说身体没啥大毛病,但这几年没有再出过远门。逢年过节公园里人多,就交点费办个证到公园里吹糖人,平日里天气好了就在洛阳老城丽景门内出摊吹糖人,简单一点的5 元,复杂些的20、30 元一个,一天都有二三百元的收入。以前人生活紧张,糖又比较少见,所以糖人是买来吃的。如今吹的糖人基本成了玩物,很多人觉得不太卫生,让小孩拿着玩耍。还有不少人,带着小孩让我现场吹,主要想让孩子看看这传统手艺。

和很多老行当一样,吹糖人也是个社会地位低、风里来雨里去、本小利薄的营生,季节性强,现在城里管理又严,不能随便出摊,不让使用锯末火加热炉子(改用电磁炉后,用电又成问题),单靠这一行当谋生也难了。过去人挣钱门路少,俺村最多时有六七十人干这行,现在只剩下两人,庙会、集市上已很少见到同行了。我的三女一子都有自己的事,没有人再学了。我的徒弟中,年轻人很少,再这样下去,这门手艺怕也要慢慢失传了。

后记:对赵留合老人的采访完成于2016 年2 月16 日、2017 年1 月2 日。2019 年5 月18 日,赵留合老人在家中病逝,终年75 岁。与他一道逝去的还有吹糖人这门手艺,同其他古老手艺一样,它们正在经历着失传的命运……

图文摘自

主 编:李学立 白 丁

开 本:16

版 次:2020 年4 月第1 版

ISBN 978-7-5179-0946-0

定 价:89.00 元

这是一部 文献摄影 的典范之作

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生存状况的 田野考察报告

一部饱含深情的 传统工艺口述史

有历史的背景、有工艺的要点

15 万字 249 张图片

准确再现老艺人们的痴情坚守

唯有匠心

不负光阴

不忘初心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原标题:《六一特辑 | 还记得那个吹糖人的老爷爷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