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儿童节漫谈

2020-06-02 13: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悟00000空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333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4k+ ·

· 悟00000空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会议决定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纪念在1942年6月10日纳粹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利迪策惨案中遇难的儿童、以及在战争中死难的全世界所有其他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

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这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于1990年9月2日生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保障儿童权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及经济条件大大改善之后,儿童的地位更是达到了“巅峰”,有时甚至让人怀疑儿童们的权利是不是太大了?然而,不少地方仍有“留守儿童”、虐待儿童等等问题,让人又觉得儿童权利的保护远未达到理想之境。无论从哪方面说,儿童问题都值得全社会关注,因为儿童是我们的未来。

两大社会变化导致儿童难以管教?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化是造成儿童变化、难以管教的直接原因。

第一个重大变化是,今天的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顺从的榜样了。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社会经济发达,家庭物质富裕,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社会变化,在“过去的好时光”,很少有人会质疑“爸爸说了算”的观念。但是,由于人权运动的发展,这一传统成了历史。德雷克斯说:“当父亲失去了对母亲的控制权时,父母双方也就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权。”

父权是专制的起源,“父亲”是第一个独裁者。在甲骨文中,“父”是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柄石斧,其最初意义便是“斧”,是权威和暴力的象征。《说文解字》对“父”字的解释是“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亲以手举杖的形象表示他是行使责打教育权力的家长。

历史学家、作家张宏杰认为:“父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专制权力。”中国历史上由于父权严重,甚至发展出“弑子文化”。据说,古人盖房子,有的为了确保建造顺利,竟会杀个儿子奠基。《二十四孝》中有个故事叫“埋儿奉母”,一个叫郭巨的人,他的母亲很宝贝小孙子,总是把食物省下来给他吃,郭巨担心母亲吃不饱,就准备把儿子埋了。他对老婆讲的逻辑是,母亲只有一个,儿子死了可以再养嘛。好在夫妻俩在野地里挖坑的时候,突然挖到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从此,郭巨一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旧中国儿童地位之低,在那些古代故事中可见一斑。似乎儿童算不得是人。不过话又说回来,旧中国除了皇帝,又有谁算得上是人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土地和人都是皇帝的财产,他有随意处置权。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所以在旧中国,不是儿童的权利不确定的问题,是所有人的权利都可能朝不保夕的问题。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自己比作天下所有人的“再生父母”,如果没有他,你根本就不会在这世上,所以你属于他,他怎么对你都是恩典,因为本来就没有你,或者你本来早就死了。

有人说,这都是孔夫子的文化惹的祸,其实不尽然。孔子的确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这和后来董仲舒改造的三纲五常版本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孔子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if…then”的假定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君像君的样子,那么臣就像臣的样子;如果父亲像父亲的样子,那么儿子就像儿子的样子。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对等,强调的是独立的人格、平等的关系。

但是这样,天下显然不太好统治,于是在西汉时候被“改造”成了三纲五常,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儒”和孔子的“儒”当然是两回事了。再后来宋明理学更是变本加厉,把“天理”与“人性”对立起来并将其凌驾于后者之上,终于把“儒”发扬光大得面目全非了。

鲁迅对旧社会的鞭挞最辛辣,他在《灯下漫笔》一文中写道:“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他接着写:“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可见,妇女儿童在这个食物链的最底端,在“台”这个已经是社会底座的下面,真是低到尘埃里去,没有出头之日。

到了现代社会,十分强调妇女儿童的权利,妇女撑起来了半边天,儿童又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在有些家庭,父亲甚至被踩到了食物链的最底端,低于家里的宠物狗。

如果鲁迅今天活过来,看到父子地位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恐怕也是要吃一惊的。

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现在儿童特别难以管教的第二个原因,是现代社会经济发达,家庭物质丰富,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现在的家庭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孩子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太多的父母认为应该保护孩子免遭一切挫折和失望,他们包揽孩子的一切事务,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完全失去了以负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认为,为了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够迎接进入社会后的各种挑战,必须培养孩子以下七项感知力和技能:

对自己能力的感知力;

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力的感知力;

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自控;

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合适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简·尼尔森认为,如果允许孩子在为家庭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时与父母并肩做事、边干边学,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这些感知力和技能。今天的孩子很少能有自然的机会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但父母和老师可以精心为孩子提供这种机会。这样做还会有个附带的重要好处,那就是,当父母和老师以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感知力和技能时,孩子们的大多数行为问题也就随之消失了,他们就变得好管教了。因为,孩子的大多数不良行为正是源于上述七项感知力和技能的缺乏。

大部分的父母对孩子不是太骄纵,就是太严厉,不会“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Positive是积极、正面的意思,Discipline是纪律、惩戒、训导的意思。不少父母认为管教孩子就是训斥、惩罚,可是在人人平等、儿童更被偏爱的今天,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现在的儿童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顺从、服从,而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拦着,更麻烦的是隔壁邻居可能还会报警。

当然,就算训斥、惩罚有效,那也只是短期的表面现象,长期会有严重的后遗症。立竿见影的方法,往往后患无穷。受训斥、惩罚的孩子会产生以下四项不良反应,愤恨(Resentment),报复(Revenge),反叛(Rebellion),退缩(Retreat),简称4R。这4R往往在孩子青春期来临的时候酿成大祸,就算孩子侥幸躲过青春期的风暴,他们以后的人生也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孩子有不良行为,又不能惩罚,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必须首先找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丧失什么信心呢?人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也是一样。当TA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方面丧失信心时,就开始各种搞怪。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而惩罚会使得TA进一步失去归属感和价值感,更感受不到爱,所以不仅不会解决问题,还会使得问题进一步恶化。

那么该怎么办呢?首先家长要成为一个密码破译员,当孩子搞怪时,问自己:“TA到底要告诉我什么?”然后通过鼓励的方式帮助TA提高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往往不太符合我们的常识、直觉,一个孩子产生不良行为,难道不需要惩罚而需要鼓励吗?是的,如果你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期有效、不留后遗症的话。

比如,你的四岁的女儿总是在你打电话时不停地打扰你,你怎么办?骂她,打她,把她关小黑屋,等等,都是不对的。下一次电话来时,你可以学一学以下这位妈妈的做法。她请对方稍等一下,然后把自己的手表递给女儿:“看见这根秒针了吗?你瞧着它转,等它转三圈后,妈妈就打完电话了。”这个小女孩专注地看着秒针转,偶尔瞟妈妈一眼,妈妈不到三分钟就打完了电话,这时女儿说到:“妈妈,你还有时间呢,你还有时间呢。”

这位聪明的妈妈引导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获得关注,让她体验到她所寻求的归属感、价值感。除了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寻求权力,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当自己发号施令而不是被你发号施令时自己才有归属感、价值感,所以他们很反叛(rebellion),你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

有的孩子会报复(revenge),他们用报复掩盖自己受伤害的感觉,我得不到归属感、价值感,但我也可以伤害你。你怎么辱骂、讥讽我的,我逮着机会骂回去。就算不敢对你报复,可以对比我弱的弟弟、妹妹报复。你把我关小黑屋,我就把脱落的墙纸都撕掉,再涂鸦得面目全非。

还有的孩子索性自暴自弃,退缩(retreat),反正得不到归属感、价值感,我放弃还不行吗?这四种情况的后面三种和惩罚的4R后果中的后四项相对应。

所有这四种孩子,或者说孩子出现这四种情况,都需要父母用爱、鼓励的方式去应对,帮助他们获得归属感、价值感,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羞辱、伤害他们。正如鲁迅在《现在我们如何做父亲》一文中所总结的:“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打不是疼,骂不是爱

所有人对尊严有同等的要求,包括儿童,他们和大人具有同等的价值。所以,对孩子的一切管教必须以尊重为前提,不然适得其反。以剥夺、削弱孩子尊严为代价的任何管教都是得不偿失的,以牺牲孩子尊严的方式迫使他掌握的任何技能,都不能抵补日后他人格不健全对他自己、家庭甚至社会造成的伤害和危害。

俗话说“打是疼骂是爱”,那是错误的,是父母用来为孩子洗脑、为自己开脱的。这真的都不算爱,的确令人悲哀。父母和老师们喜欢用惩罚的主要原因是要显示自己能“赢”孩子的权力,或者通过让孩子吃苦头来报复孩子,“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这种心态在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中被描写得惟妙惟肖。

还有一部英文卡通片的一个桥段也很有寓意。妈妈看到爸爸拿着一根棍子追孩子,便大声叫道:“等等,再给他一次机会吧。”爸爸回答:“但他可能就不会再这么做了。”显然,对这位父亲来说,让孩子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吃苦头,比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更为重要。当然,父亲们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的。

有史以来,父亲的角色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可怜,或许除了母系氏族社会。他们早已失去了家长“举杖”的权力,在外面被人凌虐,本来可以回家欺负卑妻弱子,获得一点心理平衡,现在妻和子一个都打不得、骂不得,甚至连狗都打不得、骂不得,实在太苦了。

父亲们只好学习《道德经》了,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成了TA却不占有TA,为TA做了一切却不居功要求TA回报,让TA得以生长却不去主宰控制TA,这才是玄奥的大德、厚德。天对于万物就是这样,如果父爱如天,那么父亲对于子女也应该这样。

谨以此文祝大家儿童节快乐,一并提前祝大家父亲节快乐。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原标题:《儿童节漫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