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您支持吗?建议对人贩子终身追责!

2020-06-02 17: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我不想要自己的眼睛,因为它们无法看到你可爱的模样;

我不想要自己的耳朵,因为它们再也听不到你叫“妈妈”;

我不想要自己的双手,因为它们再也不能触碰到你的肌肤;

我不想要自己的身体,因为它再也不能与你拥抱;

我不想要自己的思想,因为它再也不能与你心有灵犀;

现在,我还留着它们, 因为我还无法放弃,

我要依靠它们找到你, 我的宝贝!

——这是一个失踪儿童母亲的泣血呐喊......

提到“拐卖”这个词,既陌生又熟悉、既憎恶又揪心。

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族的命运被无情地改变,血脉从此失联,思念扰人成魔。他们丢失骨肉,悲恸不已;他们家庭破碎,一贫如洗;他们苦苦寻觅,跋山涉水……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呼唤,那就是“团圆”。

近年来公安机关对拐卖犯罪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很多以前丢失的儿童大多还没有找到,众多的失子家庭仍没有团聚……他们在漫漫煎熬中等待着、期盼着,可岁月的流逝未曾带走丝毫的伤痛,更可能带走的是亲人的生命。一晃经年,再见也许就是天人两隔。

我们不禁思考:

被拐或丢失的孩子,还能回到家吗?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孩子生活的更加安全?

人贩子为什么总不绝息?

......

照亮回家的路

有这样一群人,有这样一个组织,他们终日奔波于全国各地,时刻关注着各类孩童走失、被拐的线上线下的消息,只为了“照亮”更多人回家的路——他们就是“宝贝回家”寻子网与为更多家庭团圆而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

漫漫寻亲路上的家庭

宝贝回家寻子网是由张宝艳建立,宗旨是为帮助寻找失踪儿童及一些流浪乞讨的孩子找家,为孩子家长及志愿者提供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建立初衷是发现国内现自发地形成了几个区域性的寻子大联盟,但联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不是很畅通,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每个家庭都掌握着不少孩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对于其它的寻亲家庭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渠道反馈给所有失踪或被拐儿童的家长,可能使一些家庭失去了与孩子相认的机会。因此希望建立一个可以汇集、共享各地失踪儿童信息的寻人网站,一起助力找回孩子。

 

宝贝回家帮助团圆的家庭

目前,宝贝回家志愿者已遍布全国,各个志愿者组织都在积极地收集着有关失踪及流浪儿童的各种信息,希望各位家长与志愿者能定期地与当地的福利院、救助站联系,把他们收留的孩子资料传给我们;另外,现在街上的流浪乞讨儿童很多,这些儿童中可能就有我们要寻找的孩子。截至5月26日,“宝贝回家”已帮助6277人找到家,其中,走失被拐3340例。平均每天都有两至三个家庭在“宝贝回家”团圆。现在“宝贝回家”志愿者已达34万人,成为国内知名的寻人公益活动品牌。

我们希望所有的爱心人士都能行动起来,在您旅游、逛街、探亲、访友之时,拿起您的手机、相机,把您遇到的流浪乞讨儿童拍下来上传到我们的网站,也许您的举手之劳就可以让这些失散家庭得以团圆,您的善举就会把流浪的宝贝送上回家之路。

张宝艳代表:让被拐儿童回家是我的责任

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前,张宝艳身上就有许多标签: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始人、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中华儿慈会宝贝回家专项基金发起人,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面对荣誉,张宝艳坦言这些都属于过去,而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则让她在感到无上光荣的同时,倍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2018年,她在首次开通的“代表通道”中亮相,面对中外媒体,她向全国观众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帮助被拐儿童找寻家人的心路历程,呼吁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帮助更多的被拐卖儿童找到回家的路。2019年全国人代会上,张宝艳带着她提出的“关于加重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量刑标准的建议”上会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新浪微博上相关消息的关注量就达到了惊人的三亿六千万人次,参与讨论的网民达三十万人次。而这一建议也得到了最高法、最高检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反馈,他们表示这一建议已得到关注和重视,相关法规政策调整制定正在研讨论证中。在今年,张宝艳仍将把让宝贝回家作为她履职的一个着力点,提出多点建议:建议对人贩子终身追责,建议对人贩子加大量刑,建议将收买妇女儿童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等,在线上线下再次激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为更多人“照亮”回家的路,张宝艳与志愿者们一直在路上。

张宝艳代表:对人贩子应终身追责,加大量刑力度:https://v.qq.com/x/page/e0970xk7nee.html

志愿者们公益寻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1、疫情期间志愿者寻亲不停,帮一个村头流浪者找到了亲人,帮一位被拐几十年的老人找到了家

疫情期间我们都被“困”在家里,为了志愿者的安全,我也专门通知,不让志愿者实地走访,所有的工作也几乎暂停了。但是,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依托网络,我们就安排了一些有经验的志愿者,在群里带动大家分析案例。通过网络教大家怎样去抽丝剥茧地找线索,怎样利用论坛的功能查找疑似案例。此外,我们还统计了哪些志愿者在抗“疫”一线,可以借助这部分志愿者的力量开展寻亲工作。

没多久,一个河南的志愿者就帮助一个流浪汉找到了家。这个志愿者在村委会工作,每天都在村里巡逻,结果就发现有个流浪汉。这个志愿者就给他录了段视频,发到了我们志愿者群里。通过志愿者们转发,终于帮助这个流浪汉找到了亲人。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尝试运用各种手段让工作不断档。一位志愿者在自己的视频平台私信里发现了一条外婆找家的信息,志愿者立刻联系了寻亲人。交流后得知,求助人的外婆在几十年前被拐到山西宁武,从她记事起,就经常看到外婆偷偷抹眼泪,从外婆只言片语中,她知道了外婆的心事,便有了帮助外婆找家的念头。在视频平台上,她看到了志愿者发布的亲人团聚的场景,便试着留言,希望能圆了外婆的回家梦。后来,志愿者通过视频平台找到了当地政府部门沟通联系上后,由工作人员提供了疑似地村干部的电话,志愿者又委托村干部帮助查询,这样才让这位被拐几十年的老人找到了家。就在上个月,这位老人已经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了。

2、志愿者与救助站滞留老人通电话,尝试分辨口音,没想到还真听出两个模糊的地名

2017年7月专门成立了“宝贝回家”民政救助工作组,从2019年到现在,在与民政部门的合作中,我们已帮助402个家庭团圆。

这几年,我们得到了各地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基本上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与我们对接。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救助管理站里的滞留人员信息较少。

通常来说,我们每个案例,志愿者第一时间就会进行信息比对,在论坛和各大网站都搜索一下,是否有疑似亲人。但是救助站里的这些寻亲人,由于精神方面的问题或者各地方言的局限,导致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者即使有信息也不准确。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工作人员帮助其录制视频,尽量通过工作人员与他的沟通,来分辨他的口音,从而锁定大致的寻找方向,缩小排查范围。今年初有个案例,是安徽省阜阳市救助管理站里的一位老人。这个老人是本地口音,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志愿者便用了人脸识别,也请相关人员在本地进行了信息核查,都没有找到老人的家。后来,志愿者跟救助站商量,直接与老人通电话,分辨一下老人的口音。没想到,这一听还真听出来了,老人提到了两个模糊的地名。就凭着这两个地名,志愿者们通过实地走访,终于找到了老人的亲属,将老人送回了家。

3、志愿者把照片放进AI人脸识别平台,很快锁定了贵州省黔西县救助管理站内一名受助人员

我们现在一直在利用百度人脸识别帮助寻亲人进行排查,在全国救助寻亲网上就有百度AI平台。经过我们的大力宣传,现在很多志愿者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脸识别平台是可以广泛运用的。我们特别希望的就是,各救助管理站在与我们沟通时,提供的受助人员照片越清晰越好,这样有利于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率。

今年4月,我们接到一个案例,是寻找一个两年前失踪的孩子,这个孩子失踪时18岁,有轻微的精神疾病。他的家人在我们网站登记后,志愿者第一时间考虑到精神病人极有可能被救助管理站收留。于是,立即让家人提供了一张较为清晰的照片。志愿者把这个照片放进了全国救助寻亲网上的百度AI人脸识别平台,没想到,一下子就比对出四个疑似人。志愿者通过仔细辨认,结合家属提供的信息,最后锁定了一个在贵州省黔西县救助管理站的受助人员。通过与救助管理站的沟通,对孩子当时进站的时间、衣着、外貌特征等进行一一核实,最终确定,这个受助人正是我们要找的孩子。应该说,由于百度人脸识别的辨识度越来越高,志愿者也越来越多采用这种模式。同时,我们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也会将这一平台推荐给他们,方便他们随时登录比对查询结果。

4、希望每个人都把身边亲人当“宝贝”呵护爱护!到了那一天,她也就可以安心地“下岗”了

张宝艳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公益寻人活动中,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其履职内容也与公益寻人密切结合。2019年,除了做好寻亲和志愿服务工作外,她还对自闭症儿童和大病儿童这个领域做了调研;与吉林省通化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合作,为寻亲的人提供一些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还组织志愿者对寻家的孩子给予心理辅导,对于一些比较困难的寻亲家庭给予适当救助。

记者注意到,宝贝回家寻子网和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宗旨是免费帮助走失、被拐、被遗弃儿童寻找亲人,但是现在寻找的人群中也有部分是成年人。对此,张宝艳表示,虽然公益寻亲的宗旨是帮走失的孩子回家,但是很多孩子走失的年头太久了,找到的时候可能都已成年结婚,甚至已经进入老年,所以,“宝贝”这两个字已经不再是协会刚成立时定义的儿童了。她认为,现在有责任有义务同样帮助成年人找到家。

张宝艳有一个愿望:希望每个人都能把身边的亲人当成“宝贝”一样呵护爱护!到了那一天,她也就可以安心地“下岗”了!

支持宝贝回家之万家团圆

注:事例来源北晚新视觉网、《中国人大》杂志、《中国社会报》等。

我们希望,有一天,天下无拐!

请相信,这天一定会到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